分享

【宋】王禹偁《畲田调》赏析

 老榆树_yhgek 2015-04-02

《畲田调》

《畲田调》是宋代诗人王禹贬做商州团练副使时就山区看到的真实情况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山区农民相互帮助、自耕自足的生活。诗人以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的,因此表现了农民的真实心声。

调(五首)

 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杀尽鸡豚唤畲,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互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于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作品注释】

畲(shē)田:烧荒垦种。调:歌词,一作词。

zhú);锄一类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掘土的意思。孱颜:通“岩”,高峻险要的山岩。

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索。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

豆萁:豆茎。这里泛指豆类作物。

豚(tún):原指小猪,这里泛指猪。

递互:交替互助。生涯:生活,活计。

“莫言”二句:作者自注:“种谷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获济。”

猎猎:形容击鼓声。醺醺:酣醉的样子。

斫(zhuó):砍伐。

“自种”二句:取《击壤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之意。尧舜:即唐尧和虞舜,古代圣明的君主。

力耕:努力耕种。岂有偏:没有偏心。

皆似我:都象我们一样能够互助。

熙熙(xīxī):和乐的样子。

商于():古地名。在今陕西商南、河南淅川县内乡一带。战国时,张仪说楚怀王绝齐亲秦,愿以商于之地六百里献楚,即指此。故事:过去的事。这句是说:商于地区畲田时“空有歌声未有词”的情况从此成为过去。

舍人:作者自称。《汉书·高帝纪》(唐)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作者曾任右拾遗、直史馆、左司谏知制诰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称“舍人”。[1]

【诗歌赏析】

《畲田调》这组诗作于淳化三年(992),作者贬官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的次年春。商州地处深山,与外隔绝,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垦植的是畲田,即火耕田,火种田。

这组诗不是以旁观者而是以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的,因此表现了农民的真实心声。诗里,无论是写农民互相勉励、奋力垦荒:“耳听田歌手莫闲”,“斫上高山入乱云”;农民的希冀:“豆萁禾穗满青山”,“林树明年乱似麻”;还是劳动的自豪感:“自种自收还自足”,“也应四海少荒田”。都显得真切感人,显示了诗人对农民垦荒种植的重视。

《畲田调》吸取了当地民歌的格调,通俗清新,悠扬生动,艺术上也卓有特色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

王禹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世代务农。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等职,因敢言直谏,屡遭贬斥。后奉召入京,为翰林学士。真宗时,因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不满,降为黄州知州,后迁蕲州,死于任所。

王禹是宋代最早倡导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的诗人,其诗风格与白居易相近。他对当时社会弊端有清醒的认识,也了解民间疾苦,这些在他诗中都有反映。他的散文宗法韩愈、柳宗元,风格简雅古淡,语言平易流畅,对宋代散文风貌形成有积极影响。有《小畜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