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上官婉儿

 wgs9007 2015-04-02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

 

 
 

5,日边红杏和露栽——唐朝才女上官婉儿

自言才艺是天真,日边红杏倚云栽;长长久久乐升平,红消香断难为情。

上官婉儿:唐代女诗人,女官,唐中宗昭容。生卒公元664年至公元710年,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博涉经史,颇有诗名。其为文,文不加点,须臾而成,成同宿构。有文集20卷,张说作序,称“风雅之声,流于来叶”。惜不传,《全唐诗》录存几首,多奉和应制之作。

长安城。昆明池。

正月三十好日子,淑气催暖,惠风和畅。

这是新年的第一个晦日,皇帝要与百官游春,百官则要赋诗祝贺。

唐自开国以来,科举取士,尤以进士、明经二科为常科,故而官员多文士出身,能诗擅文,素养颇高。从太宗到高宗,再到则天女皇,历代皇帝皆喜文咏,以宫廷集会宴游为乐,昭示人主重视文教之心——这也是唐诗得以发展鼎盛的原因之一。

这一日,中宗皇帝携百官驾幸昆明池,池上泛舟,池畔宴乐,洋洋乎普天同庆。皇后韦氏提议,以金爵为奖赏,文武百官应制作诗,由昭容进行品评,选中一首为新翻御制曲。如此,一显君臣之义,一显后宫之能。

于是,帐殿前结起彩楼,昭容端坐其上,高髻簪花,薄纱帷帽,恍恍然天人一般。内侍以托盘捧出金爵来,三足,云纹,兽头威武,造型气派,闪耀着大唐盛世的荣光。宫女们穿窄袖衫,系曳地裙,慢束罗裙半露胸,来往穿梭着送上笔墨纸砚。文武百官,有的临水吟哦,有的呆立花间,有的尚搜索枯肠,有的已奋笔疾书,一个个都卯足了劲儿要比拼一番。

一炷香很快燃尽,百余篇诗署了名交上去。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彩楼上便雪片也似的飞下许多来。百官各自认领了去,或暗叫惭愧,或窃窃议论。只有两个人还在静候,他们是宋之问和沈佺期。这两人一向不相上下,诗坛比肩,并称“沈宋”。两人在彩楼下轻声商定,就以这次赛诗定胜负,决不反悔。又不多时,一纸飞坠,取而视之,乃沈佺期诗,诗云: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

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

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好诗,应制诗能作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就落选了呢?不独诗坛大腕沈佺期不服,就连百官也心存疑惑,皇帝也亲自动问个中缘由。却听彩楼上昭容答道:“二诗功力悉敌,然沈诗末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正如强弩之末,辞气已竭。宋诗则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若大鹏振翼,陡然健举,言已尽而气势未已。”

说话间,宫女把宋之问的诗传了下来,众人争睹。

诗曰: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果然,两诗辞章、用典等皆相当,落句气势相差却不可以道里计,昭容之评的是到位。沈佺期心服口服,文武百官也都称善,齐赞昭容慧眼,足以称量天下文士。

这位昭容,宛然天下文宗领袖者,何人?上官婉儿是也。

自言才艺是天真

话说当年这上官婉儿将生之时,母亲郑氏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一金甲巨人给她一杆大秤,说:“持此称量天下。”占梦的人告诉郑氏:“此为吉兆,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结果出生的是个女孩,人皆笑此胎梦无效,没料到数年后居然应验——当然,这都是些假语村言,姑妄读之。

婉儿出生几个月后,郑氏抱着她逗弄:“称量天下者是你吗?”小婉儿咿咿呀呀,俨然应下了,引得堂上众人大笑。这个时候,这府还是宰相府,车如流水,人来人往,雕梁画栋下盛开着人间富贵花。但是,就在数条街外的皇城,权力的火焰嗞嗞潜烧,很快就要烧到这里,吞噬这里的一切,包括生命,包括家庭,包括一个小女孩本来可能拥有的安宁幸福的人生。

时为公元664年,武媚娘登上皇后宝座已近10年,最强硬的反对派长孙无忌在5年前被逼自尽,太宗所遗其他重臣也贬谪的贬谪,流放的流放,大唐天下实质上已掌控在一双女人的玉手中,盈盈一握便可断送。高宗李治向因体弱多病,给了媚娘把持朝政的机会,至此时是悔之晚矣。这个温和懦弱的男人,只敢在亲信的朝臣面前流露一点情绪,然而这一点情绪便马上激发了听者的忠君热忱。这个听者不是别人,正是婉儿的祖父上官仪。

上官仪,著名宫廷诗人,工于五言诗。其诗有齐梁余风,好绮错婉媚,时人多有仿效者,号为“上官体”。代表作《入朝洛堤步月》,是他凌晨入朝时即兴吟咏的,“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架构精巧,音韵清亮,读来似可见怡然自得之态。据《隋唐嘉话》说,当时在场“群公望之”,“犹神仙焉”。仪贞观初年进士及第,“对求贤策”、“对用刑宽猛策”两策颇见治国才能,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高宗即位后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极宰相。

话说当初李治要立武氏为皇后,上官仪就屡屡阻止,而今他听到高宗李治的抱怨,马上进谏道:“皇后专断,已失人望,何不废之以顺人心?”李治一向是个没有主见的,便随口说:“那劳烦阁老起草一道诏书吧!”这两个男人也不想想,武媚娘何等精明的女人,更兼多年宫廷血雨腥风的磨砺,怎会不在高宗身边埋下眼线?这边诏书还在起草中,那边皇后已得着信赶来了,申诉自己的辛劳委屈,质问皇上为何无情无义,还就势滴了几滴泪——这泪大约也是真实的,再怎么精明强干,这个时候她还不能完全自主命运和地位。李治马上矮了半截,期期艾艾地说:“是上官仪教我的。”看这皇帝做的,臣下怎不悲催?也是上官仪糊涂,皇后的废立往大了说是国事,往小了看也就是皇帝家事,你多什么嘴?再说了,斯时宫里宫外的权力悉归于武媚娘,又岂是一纸诏书就废得了的?

武媚娘由此深恨上官仪,其后指使许敬宗诬陷上官仪参与谋反,将其判处死刑。一块死的,还有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庭芝。呼喇喇好一似大厦将倾,婉儿还未出襁褓,祖父和父亲就一同被处死,府邸查封,家族籍没。而她和母亲郑氏,一同被配没掖庭——所谓掖庭,宫中旁舍,妃嫔宫女所居之地也。宫中岁月长,郑氏昨为宰相媳,今为唐宫婢,身边还带着个婴儿,真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被吕后贬为宫奴,一边舂米一边这样唱。但她当时还未绝望,想着儿子赵王如意很快就会来解救她。郑氏也是宫奴,但作为罪人家属,人生却是一抹黑暗,再无一丝指望。更让她忧心的是女儿,想想孩子的人生可能就此被埋葬在这里,一个母亲的心无论如何也不甘啊!好在唐朝皇宫里有宫教博士,教宫人学习书算,还有乐舞书画,有丰富的典籍。而郑氏自己,本是太常少卿之姊,诗书礼仪也是修习过的,若督促女儿努力向学,长大后成为妃嫔或者宫廷女官之类也不是没有可能——思前想后,这是那种处境下惟一的晋身机会。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要实现它还需要很多,比如婉儿得有天分,有美貌,还得有造化垂青,天时地利地成全一下。

天不绝人,上官婉儿倒也不曾辜负郑氏苦心,不但天资聪颖,兼且勤奋好学,作诗作文无不才华出众,长到14岁的时候已是声名鹊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说另一个注定要和上官婉儿的生命有交集的人——武则天。14年间,武后谨慎处理宫内关系,铁腕经营朝廷政事,已是月悬大唐如日中天,与高宗二圣同朝了。高宗称“天皇”,她称“天后”,然朝廷大小政事悉出于天后,天皇事实上早沦为傀儡。公元675年,高宗因重病不能上朝,欲禅位太子李弘,李弘旋即被毒死。幕后主使是否武则天,后人不得而知。总之,在上官婉儿14岁这一年,高宗依然健在,武后地位稳如磐石,太子是武后的二儿子李贤。

武后终于听说婉儿的名气,下诏召见婉儿。13岁在古代称为豆蔻年华,15岁为及笈之年,婉儿此时已是豆蔻梢头二月初,美丽得花儿一样的年纪。一个出众的小美女,对武则天不具备威胁,反而会令她生出三分爱怜来。而且武则天当年不是不欣赏上官仪之才,奈何上官仪不肯为她所用,如今面对上官家遗下的后代,武后心里自然是多加两分怜惜。武则天当场命题,令婉儿试作一文。婉儿文不加点,须臾即成,仿佛早就构思好了似的,全无半点迟疑滞塞。而那文采呢,据说是“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兼且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阅后大喜,又有了三分爱才之意,即刻当堂细加考较。经史子集,诗文歌赋,算术义理,婉儿无不对答如流,不仅才思敏捷,探微镜理,而且言辞得体,隐隐然有良臣之风。这时候,武则天对上官婉儿的欣赏已是到了十分,当即下令解除其奴婢身份,命其掌管宫中诏命。自此之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大多出自婉儿之笔。用今天的职务对应,她是进入国务院秘书处了,不过时代不同,古代王权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这个接近最高权力中心的职位便不仅仅是制诰,有些时候甚至可以左右一个国家或者一群人的命运走向。

这一时期,关于上官婉儿的文采,宋代《彦周诗话》中也有记载。“唐高宗御群臣宴,赏《双头牡丹诗》。上官昭容一联云:'势如连璧友,情若臭兰人。’计之必一英奇女子也。”此处,“璧”喻绿叶,既云双头牡丹,势必绿叶相并。“臭”指气味,通“嗅”,《易经》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化用到这里,隐含同心之意。连璧是实,如兰则虚,一实一虚,有景有情,真真工整精致,典雅绝丽,形容并蒂牡丹又贴切之至。更妙的是那弦外之音,含蓄地从情感角度美饰当时政治上的“日月同朝”,献给座上“二圣”也颇为妥当,自然深合武后之心——这也是婉儿心机灵巧之处。《全唐诗》收上官婉儿诗作,还特意收录了这两句,单列为“句”,亦可知其好。

“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是吕温在《上官昭容书楼歌》中的赞语。是的,婉儿的才华天生成,巾帼不让须眉。只是,不知这出众的才华带给她人生的将会是福还是祸呢?

日边红杏倚云栽

相当一部分野史和传奇里有一个说法,说上官婉儿依附武则天,是为了报乃祖乃父之仇。这种演义,遵循忠义原则进行二分法,把上官仪归入忠臣之列,把武则天丑化为阴险狡诈的野心家,而上官婉儿就是那背负深仇大恨且一心要匡扶李唐王朝的奇女子。以今天的历史观去看,这一说法显然是虚假的。

唐朝贞观之治后有一段疲软期,李世民几个能干的儿子鹬蚌相争,结果使得最不具备政治才能的李治得了利。武则天,从李世民的卧榻,到李治的寝宫,继而皇后,天后,一步一步逼近皇位,自然是很善于弄权的,但这也是那段时期给了她这样的机会。她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自从李治沉湎病榻和女色而放权给她之后,她手中的王朝,包括李唐和后来的武周,大体上是在走上坡路,从政治、经济到吏治等都堪称全盛,以至于还政李唐之后,她的儿孙们也还是享用着她的成果。对讲究血统正统的卫道者们来说,武则天的出现,是对李唐王朝的羞辱。但没有武则天的出现,羞辱李唐王朝的可能会是李唐王朝自己,武周还政李唐王朝之后,中宗李显时期的腐败混乱即是明证。

不把武则天妖魔化,而是还原到本来的历史坐标里看,她的形象会更清晰,她和上官婉儿之间的关系就会更立体化,不那么平板单一。在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君臣臣,深入人心,臣下看君上就仿佛地对天一般,复仇思想几乎没有可以生长的土壤,除非是乱世末代把旧有秩序给打破了。更何况,所谓的仇人“天后”,当时是实际的大唐统治者,威仪足可震慑一国,郑氏怎么可能给女儿灌输报仇雪恨的想法呢?从上官婉儿后来的从政生涯也可看出,并无这个方面的影响。可以想见,她在皇宫里卑微地长大,初蒙召见,肯定是受宠若惊,想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武则天的那个时刻,她心理上也肯定会有一些异样,毕竟是这个女人毁了她完整的家。不过,婉儿是个很现实的女孩子,她把握住了这次机会,轻轻拨转命运之舟,从此驶进一片辽阔的海洋。

那么,心上的结解开了吗?没有。武则天对她完全没有戒心了吗?也没有。所以,这两个女人之间,还有抵牾,还需要磨合,这是注定了的。有文字记载的,便有两处可以说明这一点。《北户録》有注文曰:“昭容,仪之孙,名婉儿。天后时,忤旨当诛,惜其才,不杀而黥之。”黥是黥刑,又称墨刑,以刀划破面部,再在伤口处涂上墨炭,留下永久的印迹。如何忤旨?没有交代。

《本草拾遗》中则另有记述。天后会见大臣,令昭容卧于案裙下,记录所奏之事。一日宰相对事,婉儿止不住好奇,悄悄抬头偷窥,被武则天发觉,退朝后怒甚,取甲刀刺其面上,喝道:“不许拔!”美丽的脸上鲜血流淌,然而疼痛远远赶不上恐惧,婉儿诚惶诚恐,匍匐在地,即刻作了一首《乞拔刀子诗》——此处读得人心下惨然。强权如泰山压顶,婉儿不过是一只随时可能被碾死的小虫子,To be or not to be,不服软行吗?

关于这里,还有一个说法,说那宰臣不是宰臣,而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武则天与张昌宗床笫之欢时,也不避忌婉儿——说来近乎变态,不过据资料看,古带贵族行房原是不避贴身仆妇的。婉儿已是妙龄女子,这么对待未免不够人道,她一颗芳心未免被引动。于是,某一日,张昌宗与婉儿私相调谑,被武则天撞见,所以有了后来插刀的一幕。

婉儿为掩伤痕,在额上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再描上一对拂云眉,配上高耸的双鬟望仙髻,结果愈加美艳不可方物。宫中不少人悄悄效仿,以胭脂点成红梅,后来渐渐流传开来,成为一时风尚,名之“红梅妆”。肉体上的伤痕可以在婉儿的灵心下补救,精神上的伤害却是永久的,婉儿从此改变了很多,学会了权术,学会了逢迎,学会了在权力的夹缝里顽强生存,千方百计博得武则天的欢心。相对于坚硬来说,柔软是一种把自己放得极低的姿态,但聪明的人知道,柔软本身也会有坚硬的力量。

大唐王朝的铁女人武则天,终于在公元690年偷天换地,把万里河山改姓成武,自己也像男人一样当起了女皇帝。这中间,将第二个太子李贤废为庶人,高宗去世后扶三子李显即位,不到两个月再废李显立四子李旦,同时毫不留情地打击政敌,毫不手软地平定徐敬业叛乱,又大兴举报之风,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对异己势力进行血雨腥风的镇压……婉儿亦步亦趋,跟着武则天一路闯过来,政治才干一日强似一日,遂日渐被武则天所倚重。

到圣历元年,也就是698年,武则天开始放手让婉儿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朝廷政务,群臣奏章莫不经过她手批阅后上达天听,政令、诏书、祭拜祝词、官员任免等莫不经过她手下达。张说《昭容文集序》中说,上官婉儿“顾问不遗,应接如响”,日理万机,应付自如;“嘉猷令范,代罕得闻”,治国策略,堪为典范,历朝历代都少有听闻。“大君据四海之图,悬百灵之命,喜则九围挟纩,怒则千里流血,静则黔黎乂安,动则苍甿罢弊。入耳之语,谅其难乎?贵而势大者疑,贱而礼绝者隔;近而言轻者忽,远而意忠者忤。惟窈窕柔曼,诱掖善心,忘味九德之衢,倾情六艺之圃。”这是说武则天拥有四海之土,掌控万民之命,喜怒无常,杀伐决断取决于自心,不独听不进谏言,而且疑心极重。只有窈窕柔曼的上官婉儿,能号得了女皇的脉,婉转陈词,诱引善心,使女皇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就是聪明的婉儿,她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时人称她“内丞相”,后人称她“女中首相”。

《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宝、黛、探等齐聚怡红院,大家掷骰子占花名,探春掣到的花名签是一枝杏花,上边有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人都道曹雪芹安排此签,只为喻指探春“必得贵婿”,却不知这句诗另有出处,暗含曹公对探春的赞赏之意。这原是唐人高蟾写来献给朝中大臣的,上句为“天上碧桃和露种”,所以签上还有“瑶池仙品”四个字。事实上,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若非是庶出问题,若非是生为女孩儿家,以她整治大观园的才干,面对抄捡时的清醒认识,那“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深刻悲叹,可以想见,她若治世安邦是绝对不会输于男人的。

说起来,上官婉儿倒是恰恰配得上“日边红杏倚云栽”的话,她不但有探春之才,而且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把一国政事处理得妥妥当当,直教天下女人羡煞,也教天下男人惊呼:原来女人也可以做丞相,而且还可以做得这么好?!

长长久久乐升平

事实上,世人只看见日边红杏灿若云霞,看见女皇之侧朝堂之上,无限的高贵荣华,怎知内里那风霜摧折的严酷和无奈?武则天治下的上官婉儿,从职位上说仅相当于中央秘书处的秘书长,“女丞相”也不过是后世的说法。作为武氏的贴身秘书,女皇之威正如前文所述,喜怒无常态,“喜则九围挟纩,怒则千里流血”,疑心又是如此之重,位高或位卑,亲近或疏远,任何人都有可能会被怀疑。所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婉儿谨慎小心步步着意,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也不为过。这样的岁月最能磨蚀人,眼看着二十多年忽忽地就过去了,青春不再,年华渐老。武周的后宫里繁花盛开,连年过古稀的女皇榻前还有着欢爱温存,惟有上官婉儿,她是这满园里最寂寞的一朵。也许曾有过一些隐秘的恋情,然而终究是无名无分难以把握,唯一明白的是她堪堪待将老去。

公元705年正月,神龙政变爆发,上官婉儿的人生再一次发生突变。

则天女皇时已病重,移居迎仙宫,除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外,任何人不得入内,包括上官婉儿。二张趁机把持朝政,武周王朝岌岌可危。之前,武则天经过在儿子和侄子之间的权衡,召回庐陵王李显,此举顺应了天下人心所向,也给了李唐皇室以希望。如是,眼看着复国在望,怎容得两个男宠指点江山?宰相张柬之与桓彦范、崔玄等五大臣,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女皇退位,迎李显复位,复辟大唐国号。

为何叫复位呢?这李显,是武则天的三儿子,就是前文所说高宗去世后即位的中宗皇帝。当时这不过是武则天的权宜之计,主要是看李显生性懦弱,便于掌控。高宗遗诏中令裴炎辅政,朝廷政事则取决于武后。李显却想组建自己的权力集团,有意重用皇后韦氏的亲戚,甫一上位即把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从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且还想提拔为侍中。唐制,因循隋制,由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共议国政,后因李世民身为秦王的时候做过尚书令,臣下皆避而不敢为尚书令,故改由仆射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也就是说,侍中乃宰相职,品位极崇。裴炎固以为不可,李显这厮居然扬言道:“我把天下送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会吝惜这一个侍中之位吗?”如此昏聩荒唐,大大激怒了武则天,立即把他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在位时间,未满两个月。

如今再次登上龙位,可谓咸鱼翻身,李显自然要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受封之人里,就有上官婉儿。婉儿在这场政变里扮演什么角色,史书没有记载,只知道有宫女起而响应。当时武则天日暮之年,气息奄奄,宫里除二张之外能有点影响力的就只有婉儿了。政变要想成功,就需要内应——这对上官婉儿来说,正是在武则天去势之后唯一可资利用的机会,把握得好,及时向新政权靠拢,自然能更好地保全自身。而政变成功后中宗对上官婉儿的直线提拔也是一大证明,先是拜为三品婕妤,后又升为二品昭容,连她去世的母亲郑氏也被追封为沛国夫人。

旧戏里常爱唱“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其实那是笼统的说法,自周朝以降,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以《旧唐书.列传》为依据来看,唐朝后宫,在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1人,称为四夫人。比如杨玉环,就属于这一品级,虽然李隆基虚皇后之位,杨贵妃是实际的后宫第一人,但名分上仍不过是四夫人之首,不得擅自僭越。夫人之下,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1人,称为九嫔。后人常爱并言“妃嫔”,其实妃是妃,嫔是嫔,前者是一品,后者是二品。再往下还有婕妤9人,美人9人,才人9人,宝林27人,御女27人,采女27人。历史上,婕妤中比较出名的,比如班婕妤,班昭的姑姑,但那是汉朝事,且不提它。以武则天为例来看,她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这一做就是十几年,直到太宗去世,她依旧是武才人。唐高宗即位后,与皇后争宠的是萧淑妃,一品夫人中的第二位。身为后宫女子,品级只是个象征,皇上的宠爱才是真正的王道。因萧淑妃专宠,王皇后便召武才人入宫,后者迅速以自己的王道击败萧淑妃,受封二品昭仪。历史上最出名的昭仪,就是这个武昭仪。她以昭仪之位,设计杀死皇后,又越级而上,直接受封为皇后,最后再虐杀萧淑妃。武则天一路拼杀的路线,大致可以显示出后宫女人的座次,但这种座次竞争可不像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那么简单粗豪,这里随时都可能有变数,有血雨腥风。

因为武则天曾是昭仪,故而中宗复位之后,暂时不用昭仪封号,那么,上官婉儿——即篇首所言上官昭容,《旧唐书》、《全唐诗》以及其它唐代典籍都恭而敬之沿用这个尊称——就是实际上的九嫔之首,且依旧负责掌管皇帝诰令,可谓是有名有份,殊荣之盛远胜于在武则天身边的日子。李显的皇后比较特殊,四夫人形同于无,所以上官婉儿的地位,其实只在皇后韦氏一人之下而已,可谓是达到了她人生中权力的顶峰。

且说皇后韦氏,当日李显遭贬,先后被软禁于均州、房州14年,身边只有这韦氏陪伴,两个人相依为命休戚与共。李显为人懦弱,每次听说有武则天的使臣到来,就怀疑是来杀自己的,吓得直想自杀。韦氏倒是个坚强的女子,一次一次劝慰他,帮助他,鼓励他坚持着活下来。患难之中见真情,李显因此十分感激韦氏,曾执手发誓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很有点陈胜草莽之中立约“苟富贵,勿相忘”的意思。复国之后,李显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封韦氏为皇后,并破格追封她已逝的父亲韦元贞为王,第二件事是让韦氏参与朝政,对政变功臣张柬之等却只是封赏,并不加信用。

韦氏是新朝关键人物,明眼人一看便知,上官婉儿自然很清楚。婉儿如今已41岁,宫廷磨砺将近三十年,何等样人没见识过?何等心思揣摩不透?她的做法简单而直切要害,一是“常劝后行则天故事”,以权力与野心投其所好;二是施美男计,献出自己的情人武三思。《旧唐书》里说,武三思与上官婉儿早已私通,韦氏“受上官昭容邪说,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后面还直接写道“(武)得幸于后”。双陆是一种带赌博性质的游戏,武三思与韦后玩双陆,亵玩暧昧,中宗李显也果然“不相禁忌”,还在一旁帮着他俩数筹码。

宫里三人行其乐融融,宫外上官婉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开始尽情释放自己的欲望,包括对权力、对金钱、对情色的,任其危险地膨胀着。她得皇帝皇后准许,可以出宫建外宅以供嬉游,外宅建造得高大奢华,亭台楼阁巍巍,池沼水榭隐隐,雕梁画栋,如同行宫。中宗也常引大臣前去宴乐。她效仿武则天养面首,先是兵部侍郎崔湜,风流俊秀,洛阳城著名的小白脸,后经崔湜引见,他的兄弟崔莅、崔液、崔涤也来了,兄弟四人时时陪侍游冶,上官婉儿的私生活形同当日的女皇。她暗地弄权,私通关节,还支持武三思设谋贬杀大臣,起草诏令时有意贬抑李唐宗室而推崇武氏。崔湜主持铨选有过失,被贬官,她把崔湜介绍去服侍太平公主,崔湜很快又大摇大摆官复原职。她是这么善于利用权力,这么炙手可热,这么放涎大胆,一时之间,投机钻营者,自动献身者,堵拥其外宅之门。《新唐书》言:“邪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因以求剧职要官。”

客观说,不独婉儿如此,中宗一朝就是这种风气。中宗的两个女儿,安乐公主和长乐公主竞相扩建府第,安乐公主为了跟姐姐比富,要老爸把皇家的昆明池赏给她做后花园,匪夷所思的请求不被满足后,即在长安城里圈出方圆数里的地,强行赶走百姓,动用人力挖出一个比昆明池还大的人工湖。朝政方面,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等,都是大张旗鼓地卖官鬻爵。安乐公主甚至是预先拟好诏书,掩住正文不给中宗看,让他直接盖印。而养面首,携男色出游,奢靡放荡,自武则天开始,到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贵族妇女,皆然。唐朝因为受胡人文化影响,社会本来就比较开放,女性地位也比较高,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比起之前之后各代的女性显得普遍地自由一些。然而,社会主流依旧是不可动摇的父权制。一些女性打破两性关系的旧秩序,走到另一个极端去,固然不能等同于现代女权主义思想,但说是出于潜意识下的反抗,也还是靠谱的。如红楼所言,“脏唐臭汉”,皇帝在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外,还有男宠,还要乱伦,中宗子承父妾,玄宗父夺儿媳,两汉更是半数皇帝有双性恋,唐宫汉廷里一派淫乱。比较起来,武则天等女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其中的微量,且是一闪而逝,历朝历代再没有集中出现过这样的一群。

上官婉儿作为当朝第一才女,在这些物质和肉欲之外,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大力兴文,做文坛领袖。平台是李显给她的,也是承袭武则天晚年的兴文政举。而在平台上大展身手,把兴文的意志转化为一国文化的动力,设立修文馆广纳诗人才子,借宫廷宴游倡导诗文创作,广袖轻舒下兴起举国吟诗之风,如此种种则靠的是婉儿个人的才能。而她所做的这一切,也使她在文人士子心目中地位很高,拿今日中国之文化部长来比她,大约分量还大为不足。而她的作诗与评诗才华又极高,如本文开头所言,使天下文士心悦诚服,心甘情愿被她的一双纤手称量。

活了四十多年,她终于可以身心舒展,可以快意人生了,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创作激情也蓬勃喷涌。虽然很多时候她需要充当捉刀人,在公开场合代韦后和公主等作诗,或者自己应景做些歌功颂德之诗,比如下面两首: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然而,言为心声,文字是一个人的心灵向世界敞开的窗口,再虚假的应制之作里都会有她自己存在。看这一首:翠幕珠帏敞月营,金罍玉斝泛兰英。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

随着皇帝驾幸新丰温泉宫,翠幕,珠帏,金罍,玉斝,华丽丽的出行,华丽丽的表达,她是爱上这种生活了。“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她是真的希望这种生活长长久久。

红消香断难为情

好日子如何能长长久久呢?宴游唱和,歌舞升平,又怎掩住内里的危机四伏?这里面,最大的危机,就是统治上层的混乱不堪。

皇帝昏庸,皇后强势,普天下皆知皇帝是怕老婆的主儿,连伶人献艺也敢当面唱道:“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这叫“回波辞”,乐府曲名之一,首句是常用套话,无甚意义。裴谈是当朝宰相,曾因被人讥笑怕老婆,发表过一段经典妙论,我称之为“怕老婆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安有人不畏生菩萨?及男女满前,视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妆粉或黑,视之如鸠盘荼,安有人不畏鸠盘荼?”老婆正当妙龄之时,直如生菩萨一般,哪有人不怕菩萨的呢?及至生儿育女,便像佛经中有魔力的鬼子母,谁能不怕鬼子母呢?等到五十六十的时候,脸上薄施妆粉,黑黑白白,她就是那能食人精气的鸠盘荼厉鬼,这世上有哪个人不怕呢?裴谈说得有理有据,有爱惜也有调谑,真当得起当朝第一“怕妇”的名头。而伶人敢于拿裴谈来做比,调侃李显,也是吃准了这话能讨皇后欢心,皇帝不能拿他怎么着。果然,李显听了,只是尴尬地干笑几声,还没顾上说什么,韦氏那边即发话了:“唱得好,赏了!”

李显不但生活上怕老婆,政治上还积极支持老婆,仿照他父母当年的格局,愿与韦氏并领李唐皇权。然而韦氏却不是武氏,能力大大不及,品行也很不好,在丈夫生前即包养情人,还愚蠢到把李唐王朝的权力与情人共享。她与武三思勾结,与武家联姻,将女儿嫁于武三思之子,并有意削弱李唐皇室的权力,连李显这个皇帝也给架空了。武三思利用机会,挖空心思打击对手,谋害重臣良将,就连参与神龙政变的五大功臣张柬之、桓彦范等也贬的贬,杀的杀,受贬的且还被他派人在途中暗杀掉,总之一个也不放过。武三思很快便威势赫赫,权倾人主,武家的势力比武则天在日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官婉儿审时度势,依附于这两股势力,待韦氏如当日待武则天般忠心,起草诏令与闻政事时则有意无意地极力抬高武家而贬低李家。

怀有做女皇野心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安乐公主。她仗着深受皇帝宠爱,屡次要求废黜太子,由她当皇太女。韦氏本来育有一子,在武则天晚年,这位小王子因为议论二张专权,被武则天逼死了。现在的太子李重俊,并非韦氏所生,母亲只是一个普通宫女。韦氏也多次怂恿中宗废黜太子,武三思当然极力附议,上官婉儿在一旁也不免推波助澜。

唐中宗景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7年,7月里,太子李重俊决定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杀死武三思与上官婉儿。李多祚当年为神龙政变提供军事支持,之后眼看着五大臣一个个被残杀,早就义愤填膺。他与太子带左羽林军300多人,矫皇帝旨意,夜半直扑武府,斩武三思父子,继而攻入宫中,一路搜寻上官婉儿。婉儿向来善施恩惠,故而线报甚多,很快便得到消息,她急忙奔至中宗和皇后处,故意扬言:“太子之意,先杀婉儿,再弑帝、后。”中宗与韦氏大怒,遂带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并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带100多人保卫。太子本就无意弑君,赶至此处看到此情此景,一时犹疑起来。婉儿见机马上献计,皇帝旋即在城楼上喊话:“城下将兵听着,朕知尔等并非有意从贼,若能反戈杀贼,朕既往不咎,并保尔等荣华富贵!”起事士兵这才知道是太子与将军假传圣旨,马上阵前倒戈,砍下了李多祚的脑袋,李重俊逃跑途中也被随从杀死。

经此一变,上官婉儿痛定思痛,认识到韦氏根基不稳,武家也不再是依靠,而李唐宗室余威尚存,遂逐渐调整策略,表面上依旧依附韦氏,暗地里却开始结交李家人。韦氏则抓住这次机会,诬陷说宰相与太子勾结,将其贬职,自己就此独揽大权。这之后,她大加封官,提拔韦家人和自己的亲信,还学习武则天登基之前的一些作为,不断制造祥瑞暗示自己上膺天命。安乐公主看父亲始终不肯封自己做皇太女,觉得母亲做皇帝后这个可能性会更大些,便兴兴头头地支持韦氏,并趁势树立自己的势力。李显也不制止,只管自己游乐,玩马球,放任各位贵妇卖官敛财。朝廷选官,滥到各有司人满为患,新上任者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政事腐败不堪。

公元7106月,中宗李显猝然暴崩。按《资治通鉴》的说法,他是被妻女合谋毒死的,因为一个急于当女皇帝,一个急于做皇太女,而投毒的与做饼的都是韦氏的情夫。后世学者经过考证,认为韦氏与安乐没必要给这个滥好人兼保护伞下毒,李显是死于皇室遗传的心脑血管类疾病。

李显没有立储,也没留下遗诏。韦氏便找来上官婉儿,要她草拟一份遗诏,借李显的名义,扶立16岁的四皇子李重茂为帝,由韦氏以太后身份临朝摄政。李显共有四子,已死两个,这时活着的还有二皇子李重福,31岁,与李重茂同为嫔妾所生。韦氏舍大而立小,意图踏着武则天的脚印登上皇帝宝座,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一直在旁虎伺的李唐皇室又怎能容许呢?而韦氏的政治才干与影响力又远不及当日的武则天,要做女皇简直是蛤蟆吞象——异想天开。婉儿是聪明绝顶的女子,自是不会跟着韦氏一条道走到黑,她夤夜找到太平公主合谋,两人在韦氏所提两条内容后添上了一条:由相王李旦参知政事。

相王李旦,何许人也?太平公主的四哥,武则天之子中如今硕果仅存的一个,就是李显被赶下皇帝宝座之后,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前,假意扶植过的那个傀儡皇帝。他行事低调,善于韬光养晦,登基后不上朝听政,不妄议母亲是非,在举世汹汹请愿要武则天荣登大宝之时,他主动上表请求母亲称帝,得以保全了自己一脉。李显一朝,韦氏专权,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各树朋党,互相党毁”,只有李旦仍是一如既往的低调,然而李显始终对他心存忌惮。李旦还有五个儿子,尤其是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精明强干,不容小觑。李隆基曾是李显所组皇家马球队的王牌队员,与其他三人一起,以四敌十打败吐蕃队,大显大唐雄威,在长安城里名气极高。更重要的一点是,李隆基工于心计,暗中早就借着玩的名义与京城的兵营中人有所结交。

韦氏看了上官婉儿呈上的遗诏,大为不喜,强行改李旦为太子太师。

至此,韦后一党与李唐宗室的斗争已趋白热化,一触即发。先发者制于人,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决定再次发动一场政变。太平公主负责部署,李隆基负责联络军营,并亲自率领禁军万骑,攻进皇宫,尽数诛杀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

时为7月的夜晚,正是长安城最热的时节,然则皇宫里冷风凛凛,太极宫高大森严,四大殿檐头的怪兽黑影狰狞,一直望上去是暗沉沉的天,天边有阵阵厮杀声传来,与风一样凌厉刺耳。上官婉儿的寝宫外,一群人站在黑影里张望,渐见灯笼火把移动过来,在墨色的夜里蛇行而至,脚步声混杂着喊杀声沓沓沓地逼近,宫女内侍吓得抱着廊柱瑟瑟发抖。“无妨,掌灯来,”上官婉儿镇静地说,“大门洞开,秉烛迎接。”她手里握着与太平公主一道起草的那份遗诏,那是她心向李唐的一份证明,是不曾站错队的标志,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临淄王到了,上官婉儿呈上遗诏,款款下拜。大臣刘幽求站在一旁,恳求临淄王留下这旷世才女……沉默,沉默,一直沉默,李隆基只言不发。烛光摇曳里,盔甲窸窣作响,刀剑寒光闪闪,上官婉儿兀自强撑着,心存一丝侥幸。这个时刻,李隆基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因上官婉儿嫁祸弑君而死的李重俊?想到了受上官婉儿推崇而不可一世的武三思?想到了成长过程中那些被武家人排挤压制的屈辱?想到了太宗之后五朝反反复复的国运?想到了自中宗以来就不曾重振的李唐男人雄风?……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是李旦的第三子,即使李旦登上龙位,按长幼之序也轮不到他继承,他需要立威,需要出位,像打他所爱的马球一样,疾风电闪,奋力一击,在万人瞩目中直射球门——那一刻天空沉默大地低回,百千生灵皆拜服在他脚下。

他开口了:“此婢妖淫,渎乱宫闱,今日不诛,后悔无及!”手起刀落,一代才女委身于地,死在了皇家威武的黑旗之下。时光永是无悲无喜地流过,死亡逼近的时刻仿若海啸劈面将人扑倒,之后依旧是不急不徐的流淌,把一个个生命化成河底的石头,漫漶无边,无一幸免。然而有的石头不会被忘记,注定要被打捞,珍藏,终成恒久。

公元713年,这是开元初年,属于唐玄宗李隆基的时代。他的父亲终于让位于他,他也终于灭掉了差点成为又一个女皇的太平公主,他已经拥有了大唐天下,可以坐下来喘口气,听听歌,谈谈诗,顺便安抚下文人们惊如小雀的心。以上官婉儿当年在文坛的号召力,以她承继祖父并发扬光大的上官体,以她一生数目庞大的创作量,以她的文采、美貌加政治才能,她都会是李隆基需要的不二人选。他也的确是爱惜她之才,极力褒扬她的文章,指令有司收集编录,共得文集20卷,又指派当朝文宗领袖、专掌朝廷制诰、人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作序。序云:“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有女尚书决事宫闱。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几,顾问不遗,应接如响。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嫔,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迹迷九天之上,身没重泉之下,嘉猷令范,代罕得闻,庶姬后学,呜呼何仰……”将婉儿与古代才女班昭、左棻等作比,认为非但才学不输于她们,而且比她们多的是辅佐国政之功,她是一朝之祥瑞,使女皇如得神助,使国家繁荣昌盛。

“风雅之声,流于来叶”,序中下文,张说这样评价上官婉儿。翻阅《全唐诗》所收录的上官婉儿诗作,最能体现这八字断语的有下边两首: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前一首咏的是剪制彩花,典雅,精巧,颇得乃祖上官体之风。后一首咏离别,古雅,自然,清气,比之上官体的雕琢还略胜一筹。

由此可知,文人士子对上官婉儿的敬慕,实在不是空穴来风。不独当朝,直到中唐还有吕温为她作《上官昭容书楼歌》。后世也有不少诗作提及她,但都没有《上官昭容书楼歌》深情真切,一唱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上官婉儿一生,有过风光荣耀,但也总不断被伤害;有过阴谋弄权,但也有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人道日边红杏,怎知那是点滴清泪和露而栽啊!从襁褓时期没入掖庭,艰难拼出一条生路,到最后机关算尽,惨死权力刀锋之下,想来真是令人怜惜叹惋。就借吕温诗末尾的两句来表达这种心情吧:“昭容题处犹分明,令人惆怅难为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