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四时行乐图---画话“三秋”

 mlml988 2015-04-03

雍正四时行乐图?画话“三秋”

 

 

 这里说的“三秋”,不是农村中“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不是《诗?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三秋”;不是孔颖达所谓“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的“三秋”。而是俗语所说“初秋、中秋、深秋”的“三秋”,是官话中所谓的七月“新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的“三秋”。

古时人们还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寄情“三秋”,留下了枚不胜数的诗词名句,如隋?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促离弦更转,幽咽水难闻。欲训相思处,山川间白云。”如唐?冯延巳的《采桑子》:“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如唐?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如唐?王绩的《食后》:“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胡麻山样,楚豆野麋方。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林林总总。

但,以诗配画话“三秋”的却不多见,唯有清?雍正皇帝独出心裁,命宫廷画家郎世宁按四季十二个月分别作画,他亦挥动御笔,分别写下《十二月诗》,《三秋诗?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即是其中的第三组。然而,却一直鲜为人知。因为,与上述大诗人的诗相比,其“大作”,实在是天壤之别呀!

录于此,不妨欣赏一二。

 

 

 

雍正四时行乐图?画话“三秋”七月七日情相会

 

七月乞巧

 

年光欲看已青青,又度天孙河鼓星。
我独爱君山藐汉,中原相望气何森。

 

    画评:农历七月,秋季的头一个月,故谓之新秋。秋季乃收获之季,民谚有云:“米谷豆子,秋收冬藏”之说。所以又有瓜月,兰秋,秋月之称。七月初七,俗称七巧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期,所以古时闺中妇女会焚香设案,对月乞巧,祈求幸福的降临。而男人们或悠闲散步,或吹弹作乐。画家用画笔把这美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雍正四时行乐图?画话“三秋”
八月十五月中秋

 

八月赏月

 

壮月江潮久不平,何为驱扇画流萤。
我来即是弄潮者,几个中年不靡声!

 

    画评: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天蓝月明,气温初凉。《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画中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景,人们特立离台,张设盛宴,观赏着月色。闺中女乐,吹奏着琴笙,一派融融景象。

 

 

雍正四时行乐图?画话“三秋”
九月初霜菊花会

 

九月赏菊

 

天地才生颜色老,人间诗客倍春思。
茱萸一插豪情在,坐久峰峦竟不归。

 

    画评:农历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李商隐的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而种菊也各有特殊的技巧。因此人们把自己的菊花,聚集到一处观摩欣赏,逐成菊花会。图中所描绘的正是菊花会的情景。   雍正四时行乐图?画话“三秋”

 

 

 这里说的“三秋”,不是农村中“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不是《诗?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三秋”;不是孔颖达所谓“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的“三秋”。而是俗语所说“初秋、中秋、深秋”的“三秋”,是官话中所谓的七月“新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的“三秋”。

古时人们还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寄情“三秋”,留下了枚不胜数的诗词名句,如隋?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促离弦更转,幽咽水难闻。欲训相思处,山川间白云。”如唐?冯延巳的《采桑子》:“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如唐?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如唐?王绩的《食后》:“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胡麻山样,楚豆野麋方。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林林总总。

但,以诗配画话“三秋”的却不多见,唯有清?雍正皇帝独出心裁,命宫廷画家郎世宁按四季十二个月分别作画,他亦挥动御笔,分别写下《十二月诗》,《三秋诗?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即是其中的第三组。然而,却一直鲜为人知。因为,与上述大诗人的诗相比,其“大作”,实在是天壤之别呀!

录于此,不妨欣赏一二。

 

 

 

雍正四时行乐图?画话“三秋”
七月七日情相会

 

七月乞巧

 

年光欲看已青青,又度天孙河鼓星。
我独爱君山藐汉,中原相望气何森。

 

    画评:农历七月,秋季的头一个月,故谓之新秋。秋季乃收获之季,民谚有云:“米谷豆子,秋收冬藏”之说。所以又有瓜月,兰秋,秋月之称。七月初七,俗称七巧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期,所以古时闺中妇女会焚香设案,对月乞巧,祈求幸福的降临。而男人们或悠闲散步,或吹弹作乐。画家用画笔把这美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雍正四时行乐图?画话“三秋”
八月十五月中秋

 

八月赏月

 

壮月江潮久不平,何为驱扇画流萤。
我来即是弄潮者,几个中年不靡声!

 

    画评: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天蓝月明,气温初凉。《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画中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景,人们特立离台,张设盛宴,观赏着月色。闺中女乐,吹奏着琴笙,一派融融景象。

 

 

雍正四时行乐图?画话“三秋”
九月初霜菊花会

 

九月赏菊

 

天地才生颜色老,人间诗客倍春思。
茱萸一插豪情在,坐久峰峦竟不归。

 

    画评:农历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李商隐的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而种菊也各有特殊的技巧。因此人们把自己的菊花,聚集到一处观摩欣赏,逐成菊花会。图中所描绘的正是菊花会的情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