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总体安排,制定我市农村网格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宗旨,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深入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农村综合服务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 二、目标任务 按照《湖北省农村网格化管理建设标准》和市“三万”活动安排部署,统筹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2014年底,全市60%以上农村实行网格化管理,2015年底,实现农村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三万”活动期间,主要完成“五好”(4+1)工作任务:人口、房屋、车辆的基础信息采集好;网格划分好;网格员配备好;网格化管理硬件建设好;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好(根据所在县、市、区综合系统的建设情况)。 三、基本标准 农村网格化管理以集镇为重点,覆盖所有村(社区),主要开展“五建”: (一)建网格。原则上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一个组一个网格,或因地制宜划分网格。集镇以社区居民小组为单位划分或以城市社区标准划分;山区农村可“随湾就片”按照服务半径划分;工矿、企业、学校、林场、部队驻地等可划分特定网格,实现网格地域无缝对接。 (二)建网格员队伍。按照“一格一员”的要求配备农村网格员,由村(居)民小组长担任或村(居)民推选产生。其主要职责是:收集上报各类信息,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巡查上报安全隐患,帮扶特殊人群和留守家庭、困难群众,宣传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协助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开展平安创建和公共服务,协助做好信息录入更新工作。 按照“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要求,每个村(社区)选配一名网格信息管理员,一般由村(社区)治保主任、村(社区)后备干部或“大学生村官”担任。有条件的地方可统一招聘会操作计算机、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员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录入、更新网格员收集上报的各类信息,管理维护村级网格信息平台,办理村级服务窗口有关事项。 (三)建工作平台。依托现有组织机构、办公场所、网络系统和人员队伍,整合相关资源,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平台。县(市、区)、乡(镇)统一建立网格服务管理中心,村(社区)统一建立网格服务管理工作站。乡(镇)网格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由乡(镇)综治办主任兼任,村(社区)网格服务管理站站长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或村(社区)委会主任兼任。三级网格服务管理机构均应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选配2-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配备电脑等基本设施,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四)建信息网络系统。市综治办、市政府电子政务办统筹协调,指导县(市、区)建设、整合基层信息网络资源。 1、连通一张网。依托电子政务专网,整合部门专网和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延伸到村(社区)。按照电子政务专网接入规范,统一村(社区)IP规划,统一互联网出口,统一接入宽带,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电子政务网络薄弱的地方,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或在设置安全边界、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宽带连接入村(社区)。 2、整合一个系统。构建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人口、房屋、组织、场所等基础信息子系统,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应用子系统,社会保障应用信息子系统,矛盾纠纷化解、社会事件收集分流处置信息应用系统等。通过县、乡、村三级并网,进行信息动态采集、部门信息关联比对和综合集成,实现基础信息一网采集录入、公共资源一网整合共享、关联数据一网查询比对、社会事务一网分流督办、社区服务一网延伸跟进、日常工作一网考核评估。 (五)建运行机制。县(市、区)网格服务管理中心履行网格服务管理任务指派、指挥调度、监督评价职责;乡(镇)网格服务管理中心督促落实上级指派的工作任务,负责网格信息管理员、网格员的管理、培训、考核;村(社区)网格服务管理站负责网格管理日常工作。 网格员工作事项实行准入制,对拟纳入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的部门业务,由需求单位提出申请,经县(市、区)网格服务管理中心审核,报县(市、区)政府批准后纳入。未经批准不得直接安排网格员协助、代办有关工作事项,不得安排网格员从事其职责外的工作。 村(社区)每周更新一次信息,乡(镇、街道)每半月、县(市、区)每月进行一次汇总分析,研判形势,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