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让环保数据造假者付出更大代价

 水共山华 2015-04-03

             要让环保数据造假者付出更大代价

                           文/郑渝川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4月1日举行的全国环保监测现场会上坦言,环境监测工作与公众的期待还有差距,要着力解决监测数据造假问题。吴晓青表示,一些地方政府为减轻考核压力、实现环境质量达标,致使监测站编造、篡改监测数据。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监测数据真实性问题,要求严厉打击环保数据造假行为,对虚假数字要严厉问责。(国际在线4月1日报道)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政府发布的环境监测数据与市民直观感受不符,有时甚至出现很大反差。这种反差,部分时候具有客观性,比如环境监测采样位置远离市民生活区域;又如,监测数据涵盖较广并通过加权计算,得出了一个总体上“过得去”的数据,未能反映市民直观感受强烈的污染指标,等等,需要环保部门协同科研机构提高监测方法的科学性,扩大监测采样位置的覆盖面。

 

尽管如此,随着近年来公众对环境监测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一些专业人士、研究监测机构通过社交网络普及环境科学特别是空气污染及监测知识,空气污染测量装置和净化装置也持续热销,地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受到更多质疑。正如吴晓青副部长所指出的那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严重损害了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此外,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因为必然贻误环境治理时机,就会损害市民健康权益,会让相关地方在推进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活动面临信任障碍。

 

尽管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现象,总体上呈现局部性,长期持续造假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必须根据地方数据的汇总,判断我国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态势,对应部署调控治理举措。失实的数据不可避免要对调控治理形成干扰。非但如此,如果不严厉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就等于纵容地方制造虚假的环保政绩,很可能引发更多的效仿。

 

严厉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必须首先增加自上而下的数据抽检核对,相应增强党纪政纪、法律责任等层面的问责力度,要让造假者因其造假行为付出比环保政绩所可能带来的收益更大的代价。其次,要切实扩大环境监测工作的公众参与,环保部门要为积极主动的宣传普及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并鼓励市民利用社交网络自媒体等方式对照官方数据和民间自测数据,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公众代表对监测运行开展全程监督,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面临更多障碍。第三,要进一步推进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的实时联网管理水平,缩小数据监测上报频率,严禁基层监测站点非正常延迟填报和事后修正数据,要让造假行为在技术上变得不可行。

    

 

本文发表在《深圳特区报》4月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