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俗语中的那一句“搞七廿三”,属于吴语地区用词,各地写法不大一样,也可写作“搞七念三”或“搞七捻三”,但读法和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比喻昏说乱话、胡搅蛮缠,或是形容人做事不着调、乱来一番、甚至给人制造麻烦的意思。例如:钓鱼岛历来是中国领土,就是有那么一些人“搞七廿三”;现在我们一方面在反腐倡廉,一方面仍继续有人在行贿受贿“搞七廿三”。 这句闲话阿有什么出典呢?我国的乘法口诀中只有“三七廿一,四七廿八”,“搞七廿三”又是怎么来得呢?笔者查了一些资料,“搞七廿三”的出典,竟然有着各种不一样的说法:有说在旧时上海地区,有一类妓女叫“二三”(吴语“二”读音近“廿”)的,其地位低于“长三”妓女而高于“幺二”妓女。她们往往在晚上混水摸鱼,冒充“长三”妓女接客,白天只收费二元,到了晚上就变成收费三元,因而得名“二三”。上海人往往称此类妓女总是“搞七二(廿)三”,而流传开来。此种说法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也没有人去计较。 另一种说法是,“廿三”应当写做“念三”。旧时吴人崇尚的道教里,有一种叫“三官经”的,诵咏的是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三官”起源于民间信仰中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据说三官各自有其司职: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这“三官经”,则是道士常用的经文,后来由于佛教东传,吴地一带开始佛道混杂,大批混迹和尚源于道教,他们刚开始并不会念佛经,只会念“三官经”来充数,于是被称为“搞七念三”。对此,苏州人倒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瞎缠三官经”,意思同“搞七念三”差不多。只是“瞎缠三官经”含义更深刻、更广泛些,含有外行充内行、以假充真和以次充好之意,还兼敷衍塞责、虚晃一枪的同义语。 在苏州,“搞七廿三”还有另一种特定的指向,就是指男女之间私生活混乱,乱搞暧昧关系。譬如某男在已婚的情况下,又去与别的女性七搭八搭的“搞七廿三”,于是遭到众人撇嘴。《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对“搞七廿三”就有相同意思的解释。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古代的婚姻制度。古代婚姻规定,妻只能有一个,妾可以有二三个、甚至好多个。明朝甚至有法律规定“凡男子年满四十而无后嗣者得娶妾”。妻与妾是两个概念,妻就是妻,妾就是妾,不可相提并论。妻是应父母之言、媒妁之约,明媒正娶过来的,是正室;妾则不然,不能算作正式婚配,只能作侧室、偏房,这不能混淆。如果混淆了,或者是男子急于接二连三的娶妾,就属于不正常了,就是乱来、就是“搞妾二(廿)三”了。所以笔者认为,后者的解释更形象一些、合理一些,而且针对如今的二奶、小三猖獗,也起到一种警示作用:你,搞七廿三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