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圈子”

 庸庸学馆 2015-04-03

也说“圈子”

作者:云台人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504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圈子”。“圈子”的形状有大有小,其中还有隐形的,大的有方圆多少平方公里那么大,小的仅仅有笔尖那么小。请你不要小看这形形色色的“圈子”,它的“能量”着实不可小覷,有的能为你增添快乐,有的能帮你创造财富,有的还能给你带来幸福。诸如小时候推的“铁环”,各种“车轱辘”,电风扇旋转时的“浮线”,还有家中炊具“锅、碗、瓢、盆”等等,谁不经常与这些物品“打交道”;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当中随时随地都会亲近这些形单影只的“圈子”。
  不难想象,既然人们离不开这“圆乎乎”的东西,“圆圈”的作用就很容易被富有想象力的人们“延伸创新”和“潜移默化”。例如雨后春笋般的“人际圈”,就展示出人类的高超智慧。四周看去,什么经济圈、文化圈、名人圈、同行圈、老乡圈、同学圈、战友圈,朋友圈等遍地开花,都可说明这一点。从主流因素上来讲,这些圈子内同仁们,凝聚共识,相互借鉴,拾遗补阙,共谋发展,尤其是在沟通渠道、传递信息、探讨业务,加深印象、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等方面,功不可没,可圈可点,也因此逐步形成了“圈子文化”。从“圈子”中汲取营养,这无疑是件好事,值得点赞。
  然而,在众多“圈子”中,也有少数一些“圈子”,在划“圈”之初,就确定了“圆心”“圆周”以及入“圈”人物的“属性”,便于今后暗箱操作,不露声色,以达到掩人耳目之目的。接着他们在阴暗角落里,勾肩搭背,拉帮结派,网络党羽,蓄聚能量;一旦形成“经典组合”的“常态”之后,犹如“大树底下好乘凉”,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利用,巧用公权,资源共享,暗渡陈仓;不需多长时间,圈内中的同僚们,你好我好大家好,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皆大欢喜;过后就坐拥金山,纸醉金迷,金屋藏娇,呼风唤雨,整天戴着面具过着“两面人”的腐朽生活。刚刚被查处的“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就是最典型的事例。当然了,时至今日还有那些尚未暴露、隐藏较深的大大小小的“圈子”;人们亦相信,他们的龌龊勾当迟早会大白于天下,还其本来面目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哲人言:“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一些人为什么热衷于搞另类“圈子”?道理很简单,就因为他们受到经济大潮的影响,以至于被狭隘的名利观冲昏头脑,加上不捞白不捞的思想作祟,为此,骨子里的“别样基因”就异常蠕动。于是乎,大肆笼络“心腹”,把“圈子”打造得密不透风,为暗中巧取豪夺,投机钻营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轻而易举就获得了“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丰硕成果。此番正印证着古训:“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事实上,生活中多一些“圈子”,并不是什么坏事,谁没有三朋四友,一个好汉还有三个帮呢。何况,多元化社会正改变着人们的交往对象、交往模式,如果一味沿袭过去那种单纯、拘谨、狭窄的交际方式,岂不是观念太陈旧!问题是搞成“圈子”之后,为什么?想什么?干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实质,也是问题的关键。倘若,像前些天被查处的“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那样,划圈之初就动机不纯,进而违背原则,沆瀣一气,不择手段,把“圈子”编织成聚敛财富、穷奢极欲、鸡犬升天的堡垒和工具,那恐怕就不是一般性质的了,最终是要坐大牢的,甚至是要掉脑袋的。
  “争利者未尝不穷”,那些为了利益而挖空心思的人,未尝不会有穷困之时。名利虽是世间最具吸引人的东西,但,从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不当利益而碰得头破血流。君子爱才,取之有道。靠“圈子”发力,做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纵然能够躲过一时,却躲不过一世,到头来仍将成丧家之犬,人所不齿!
  奉劝那些还在“圈子”里的人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必须遵章守纪、多干正事。那样的话,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吃得香甜,睡得舒坦,无忧无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