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的另一面——克里姆特&席勒

 九日图书1976 2015-04-03


起克里姆特(Gustav Klimt),你会想到什么?大概会是下面这幅,



这一幅,



还有这一幅,对吧。



的确,这些金灿灿,充满装饰性的图案是克里姆特的标志,在金箔耀目的光芒中,比黄金更迷人的,是美人迷离的秋波和嘴角荡漾的浅笑,正是因为它们象征的浮华,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刻奇(Kitsch,某些人翻译成“自媚”或“媚俗”)。但克里姆特作为维也纳分离画派的创始人创作出的远远不止这些纸醉金迷的画面,让我们转过头来,看看这位寡言少语的艺术家,对于自然风景所释放的别样激情。



细密的色彩席卷了整个画面,画笔每一次涂抹都赋予了花草树木喷涌而出的生命力,跳跃而浮动的颜色落在画布上,没有刻意的光源,春光已经让人睁不开眼。



克里姆特有一位得意门生——席勒,他不仅充分领略的分离派的美,更开辟了一条表现主义的新道路。和克里姆特一样,他也有他标志性的画作,说起席勒,大家想起的是他狂放的笔触,扭曲的人体,比如下面三幅,什么?你说还有?那么容易被举报的事我才不做呢......



席勒有着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周围,他的癫狂与沉郁却造就了一个年轻的天才,他笔下的风景与他所描绘的人体一样,神经质的深色线条勾勒出不安的形状,天空浑浊阴暗,从画布上能感受到他的笔尖在画面上的剐蹭,奔放得让人无法离开视线。



席勒笔下的水非常特别,他没有特意去描绘水的柔和与闪光,却用他独特的滞涩的线条勾勒出水波中的倒影,仿佛那影子是一滴墨水,飘摇着沉入水底。



向日葵,席勒也描绘向日葵,他的向日葵不像梵高那种焚烧的花朵,更像是他的自画像,在贫瘠的土中,精瘦的肉体,却有着不屈的力量,奋力地,用尽一切力气地生长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