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 张瑞图《草书千字文》

 勿染尘埃 2015-04-0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张瑞图《千字文》,行草。

张瑞图存世作品即甚多,以行、草为主,此卷《草书千字文》是其宏幅巨制。《千字文》的文字内容,是由南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编次的,为我国古代识字的启蒙读物。由于它由一千个不同的字组成,以后也成为历代书法家甚感兴趣的书写内容,纷纷以一体、二体或四体、六体写《千字文》,其用意,一是作为他人学习书法的范本,故书家作多种书体以供人临写。明陈淳在《自书千字文》跋中即指出:“书《千字文》往往有人,非人好书,人欲书之耳。盖《千字文》无重字者,人谓书学尽于此矣。”一是作为书家展现个人风貌的载体,如宋董迪《广川书跋》所曰:“后世以书名者,率作干字,以为体制尽备,可以见其笔力。”张瑞图此卷《草书千字文》,当属于后者,以显现个人独特的书法笔力为宗旨。

此卷末署款“天启癸亥书于都中,张长公瑞图。”天启癸亥三年(1623年)时,张在京任职,尚未入内阁,此卷为五十四岁所书,风格已趋成熟,然仍保留学孙过庭和苏轼的某些笔法。全篇字与字之间连笔下多,而运笔之气贯通,以显示其放逸之势:各字大小变化下大,主要靠结体的欹侧反正、紧密开张、左右轻重、上下错落,来显现起伏跌宕:字姿呈方形的整体结构,又时出奇险之态,点画通过粗细、干湿、疏密、方圆的变化,表现出跳荡之势;全幅呈字距紧密、行距宽疏的布局,然紧密字距中,时用舒缓的笔法和揖让的结体来调节,宽疏行距中,又时以出格之字和破直之势来调节,从而达到了密而不窒、疏而不空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张瑞图典型书风的主要特色。然此卷笔法多用圆润中锋和厚重笔道,少劲利峻峭之势;转折处多婉转,并非每转必折,每折必劲,也少侧锋偃笔;在奇异结体中仍时见潇洒秀丽之字,狂放而未失于怪诞。这些特点表明孙过庭车书所具的流润和法度之影响尚未完全消褪,苏轼浑厚凝重的笔法仍在起作用,北朝碑学之痕迹尚下显着。因此,这卷《草书千字文》反映的是张瑞图转变时期书风,对了解他的书法发展演变轨迹具有重要参证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