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水城话舟船

 苏迷 2015-04-03
 
千帆竞发
漫山岛捉虾船
船拳表演

 石湖舢板

虎丘花船

                   
            
  春天是怎样的?冯唐这样说,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春天大抵是这样出现的,当微风拂暖时,当青芽缀枝时,当水暖破冰时。
  苏州地处江南,河道鲜少结冰,但冬天也难免萧瑟,鹅鸭躲着不下河,旧时的渔家人也出来得少了。可当春风吹暖河水时,河道里便又是一片挤挤闹闹,那一只只船呀,谁还记得? 
  □华致中 文/摄

  姑苏地处长江下游,境内江湖交汇,河道纵横,塘潭棋布。素有“东方水城”美称。因而其交通在旧时多赖舟楫。唐人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便是一个美丽的缩影。除按地域区分有苏北船、太湖船、常熟船、海宁船、湖广船等数十种地号外,在用途上来说,种类更是多如牛毛,其中,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画舫,乃舟中一绝。清·《姑苏繁华图卷》中,那些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舟帆,则是水城之舟最好的见证之一。
  在众多船类中,与老苏州人出行密切相关的,除清末始兴的轮船外,大多依靠“航船”与“镗锣船”等。前者船舶轻捷以载客为主,兼运零星货物及邮包之类。此船上搭建船篷,可遮风挡雨避烈日;船梢配双橹,船头另设木桨。中舱内特设洁净木板供乘客歇坐。船行水上,顺风挂帆,逆水纤拉。后者“镗锣船”又称“乌篷船”。此舟用途与航船相同,都是以载客为主。特别的地方是,当船只起锚开航时,以敲镗锣为号,故名。由于产地来自水乡绍兴,故船型与众不同。此船呈两头尖,船身瘦长,船上常置双橹加木桨,行走时快速便捷。是往来苏杭的水上载客交通工具。
  城外太湖,舟类名目繁多。其中最大的六桅船,亦称“罛船”。船身高大,抗风力强。现今每年一度举办的太湖开捕节上,仍可寻觅到其舟影风姿。皆时,千帆竞发的画面蔚为壮观。旧时太湖中还有方头平底,密封性能极佳的“浪里钻”。此船专供横泾、渡村与浦庄等地酿酒商行专用,谓之“酒船”。至于洞庭东、西山岛上那种专运矿石或水果的大船,名为“山船”,也是颇具特色的太湖之舟。
  古城内外,河道宽窄不一。在开阔河段要地,还专设渡口以舟摆渡,便利过往行人。这种摆渡船,呈方头型,舱底平坦,船身宽敞,稳定性好。船的两侧特装护栏以示安全,舱内专设搁板以供乘客小憩。如平门的“四摆渡”,旧时曾是一处著名渡口。舟,在旧时姑苏不仅用作交通载客,而且用于日常生活。
  如,柴行的柴船、水灶的砻糠船与水船、粪行的粪船、米行的米船、地货行的蔬菜船、咸鱼行的鱼船、香客的香船、虎丘的茶花船以及河道常见的罱河泥船等等。
  另有一些特别船只各有用途。形如蚱蜢的舴艋船,以捕鱼为生,苏州人习惯称网船;以鸣榔击声,鸬鹚(苏州人叫水老鸦)捉鱼的放鸟船;以照夜火引鱼入网的尖网船;以淌螺蛳的螺蛳船;以采莲菱之用的桨船;春季在长江运鱼秧的鱼秧船;渔民婚嫁时专装饰的“宫船”、“迎船”等。姑苏还有一种船,旧时每逢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行春桥畔的“打拳船”堪称一绝。
  水陆八个城门的古城,街巷与河道平行井然。川流不息的船舶,给姑苏带来了繁华与便利。早在唐代,白居易就有“家家门外泊舟航”的诗句。在悠悠水巷里,有一种船只非常有意思,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曾有过精彩的描述:“一个人划着单浆卖菜的小船,船工上装着蔬菜或油盐酱醋。那小船慢慢地在河中淌着,从那些水巷里淌过。谁家一声喊,便箭也似的划过去。那些没有水码头的人家便从小楼上用绳系下一个篮筐来,把钱放在篮筐里吊下去,把蔬菜和油盐吊上来。”这种细腻的描写,至今读来仍是亲切动人,栩栩如生。令老苏州人回味无穷。
  水城之舟,或舟泊水城门、或孤帆入洞庭、或小楫走水巷、或纤行大运河、或航运古镇间……水城之舟,仿佛似一首首飘逸的诗,仿佛如一幅幅流淌的画。定格在老照片、印象在记忆中、遗存在今风里。无不叠韵出姑苏舟影的天堂魅力。它是姑苏水城,二千五百年历史画卷中永远吟唱的悠悠歌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