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11:34 12月19日,宝鸡民俗博物馆陈列的血社火造型本报记者赵钊摄 华商报宝鸡讯(记者张超)还记得小时候飘过大街小巷的“剔刀——磨剪子嘞”的吆喝声吗?还记得爷爷戴过的石头眼镜吗?还记得姥姥家沉甸甸的红色大木柜吗?12月19日,宝鸡民俗博物馆暨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举行开馆仪式,曾经的老摆设、老物件以及西府特有的民俗文化和市民见面,勾起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 传承宝鸡地域文化利用博物馆旧址改建而成 宝鸡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李亚龙表示,宝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薪火生生不息,更加有着“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如今,众多生于斯长于斯的宝鸡人,对习以为常的生活习俗、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由“熟视”变得“无睹”,在现代文明之风的吹拂下,有些民俗、艺术已经渐行渐远,变成了人们美好的回忆。 为了让更多宝鸡人了解这一地域的民俗文化形态,传承、弘扬宝鸡的民族文化,宝鸡市政府于2010年8月17日第十四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利用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旧址,改建宝鸡民俗博物馆暨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1249件(组)文物展品凭身份证免费领票参观 新改建的宝鸡民俗博物馆暨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位于宝鸡市公园南路,占地面积11671平方米,建筑面积8179平方米,陈列面积3161平方米,馆藏民俗文物展品1249件(组)。该馆建筑造型为平台五鼎模样,是集收藏、陈列、研究宝鸡地域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今后市民可在周二至周日9:00~17:00,凭身份证免费领票参观。 展厅包括民间说唱、演艺、戏曲、工艺为内容的民艺类,传统节日、庙会为内容的民节类,人生礼俗、衣食住行、市井商贸、行会行规为内容的民生类,服饰、车乘、生产工具等为内容的民物类,方言俚语、歌谣、故事、传说为内容的民文类等内容。 展厅用场景、实物、文字、图片、雕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现了宝鸡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追溯和记录了宝鸡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提炼出宝鸡民俗文化的特色,原汁原味地揭示了宝鸡民俗百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据了解,该馆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部分。 位于场馆二层的“西府人生”通过“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等厅展示了西府人由生到老各阶段的民俗习惯。位于场馆三层的“宝鸡风尚”通过经济民俗、民间社火、生活风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全面展示了宝鸡人在生产、生活中祈求富裕、美好、快乐的心愿和独特的地域风尚。副市长丁琳表示,该馆的建成开放标志着“人文宝鸡”建设和文博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也为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在弘扬宝鸡特色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当日,张民义、龚晓燕、白升安、孙惜玲、丁琳等市领导出席了开馆仪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