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的学士、硕士和博士

 文化龙乡 2015-04-04

中国自古有崇尚文明和知识优良传统,学士、硕士和博士名称起源很早。经过长期演变,遂成现在实行的学位名称,但含义及职能已大相迥异。

学士名称最早出现在周代,最早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人。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仪论》注中说:“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魏晋后,学士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南北朝后,学士则指司文学撰述的官员。唐代翰林学士是文学侍从之臣。明代翰林院士、侍讲学士是词臣的荣衔。明末设曲礼院,亦置学士。

硕士名称起源于五代,《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硕士,古代指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博士名称起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议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古代博士是一种官职,为博古通今之人。古代博士大体有三种职责:侍奉朝廷,备皇帝顾问,参与朝政;负责保管朝廷文献档案,从事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文史天地』伴你欣赏历史的精彩片段

我们为你介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讲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您有更多关于历史的精彩内容可以通过我们分享给大家。

订阅:点击大标题下的?文史天地-->再点击?关注 按钮即可订阅;

点击大标题下的?文史天地-->再点击?查看历史信息 即可查看往期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