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戏曲服装介绍

 文化龙乡 2015-04-05

一)-


  蟒,即蟒袍,是明朝皇帝赐给功臣的服装,只有帝王或达官贵人才有资格穿它,因为衣服上绣着蟒而得名。蟒是一种形如龙的四爪龙。在戏剧中蟒袍是帝王将相、后妃贵妇的官服,有男女之分,男蟒袍主要以四爪龙为图案,女蟒袍则多以龙或凤为设计。 -

  蟒袍的装饰性强,而且有宽阔的水袖,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感觉,它那华美的图案既有喻寓尊贵的象征,又带有律动感,善于流露与表达演员的情感,使演出更加充实丰富。 -

红团龙蟒 -


团龙蟒的应用范围很广。团龙纹样严谨规整,装饰性强,显得文静,沉稳。在布局上呈对称形式,全身计十个龙团,以流云、八吉祥插底作陪衬。红色团龙蟒为身份高、性格文静的人物所用,如皇叔刘备、驸马陈世美、巡按王金龙等。绣活多采用绒绣或圈金绒绣,蟒水为弯立水。 -

-

图为《玉堂春》之王金龙 -


-

绿团龙蟒 -

绿团龙蟒一般为红脸的忠义之士所用,如关羽、关胜、赵匡胤等。以服色之绿,与脸谱之红所形成的“补色对比”,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用在这里,既使服色更鲜明,又令脸色更为夺目。因为此类人物大多智勇双全,文武全才,所以在绣活上采用大方而有气派的平金绣。蟒水一般为立直水,独关羽特定用光泽度极高的全卧水套江牙,更增强人物的雄奇伟岸之感。 -

图为《古城会》之关羽 -


黄团龙蟒 -

黄色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为帝王所专用,是至尊至贵的象征,皇权的象征。所以,黄(明黄)色团龙蟒专为帝王使用。绣活多采用俊雅清丽的绒绣,弯立蟒水。其纹样,除龙纹以外,特在前后心显著位置环摆“八宝”(宝珠、方胜、玉磬、犀角、古钱、珊瑚、银锭、如意等)此外,还在全身插底散摆“八吉祥”(指花、罐、鱼、肠、轮、螺、伞、盖八种饰有风带的吉祥物,又称佛家八宝)。使用上述众多象征尊贵的装饰纹样,无非是为了衬托帝王之威严仪态,但在这里,恰恰也留下了清代蟒衣纹样琐碎的痕迹。 -

图为《打金砖》之刘秀 -


白团龙蟒 -

白色是具有素雅、圣洁美感的中性色。白色团龙蟒一般用于英俊儒雅的青年武将(如武小生行当的周瑜)或正直英武的中年武将(如老生行当的徐延昭),给人以潇洒清秀之感。多采用俊雅清丽的绒绣,弯立蟒水。凡穿蟒的人物,加用靠领(三尖领),即表示此人是武将,这就是京剧服装特有的一种艺术语汇。 -

图为《群英会》之周瑜 -


黑团龙蟒 -

黑色是具有庄重感的中性色。远在中国历史上的周及秦、汉时代,因崇拜天而崇尚象征天的黑色(即所谓“玄色”)。天子冕服用的就是表示庄重尊贵的黑衣(玄衣)。京剧人物服装吸取了这一用色传统。对具有庄重气派、刚直性格的人物规定服色为黑色。此外,又特定:凡勾黑色脸谱,性格粗纩豪放的人物,也以黑作为服色,这同样对刻画人物具有象征意义。前一类人物如文臣包拯,后一类人物如猛将张飞、关羽、焦赞、尉迟恭等,这两类人物都用黑,形成固定程式。黑色蟒,一般采用大方而有气派的平金绣、直立蟒水。按传统规律,龙纹应是大龙,唯前辈表演艺术家金少山用过黑团龙蟒。 -

图为《霸王别姬》之项羽 -


戏珠行龙蟒 -

行龙身躯舒展,昂扬矫健,具有动感,适用于性格粗纩的人物。其布局,有左右对称式和上下均衡式两种。上下均衡式的气势更大一些;一龙腾空俯首而下,一龙翻身回头而上,呈戏珠之状,并相应地陪衬以大云朵。蟒水采用立卧五江水,即以五个立水表示五条江,卧水环绕其间,奔腾泻流,具有翻江倒海之势,象征人物独霸一方的非凡气概。平金绣法。 -

图为《甘露寺》之孙权 -


福字行龙蟒 -

行龙在前胸位置,易被髯口遮掩,为了突出龙纹,将它横摆到腹下不失为一个布局方法。这种行龙又可依其姿势称为“横龙”。蟒水为直立水。全身平金绣。蟒水留出水道(即露出底色),绣对称式双龙戏珠于蟒水上,是为了使蟒水纹样生动活泼,既整齐而又美观。至于蟒身的福字、寿字,仅是一种装饰,无特殊象征性,不过是表示这类人物“多福多寿”而已。黑服色为包拯专用。 -


吐水大龙蟒 -

蟒上龙纹最生动、最有气势的当属“大龙”。其姿态,一般为龙头朝下,龙尾向上(甩到左肩部位),气势磅礴。依其姿态可称为“降龙”。龙口喷吐海水,更增生动之感。蟒水中又绣一条小龙,与之上下呼应,别有情趣。这种大、小龙相呼应的图案纹样,名曰:“教子升天”。全身平金绣。服色为红,象征人物位高权重。 -

图为《群英会》之曹操 -


盘身大龙蟒 -

这种大龙蟒,龙形极大,前身龙的中段甩向左肩,绕过脖颈,一直盘绕到右臂,尾部也在袖口外侧;后身龙盘绕到左臂,尾部也在袖口外侧。盘身大龙为近世所创,已将龙形之“大”,发展到了极限。全身平金绣,立卧三江水。 -

图为《吕布与貂禅》之董卓 -


团凤女蟒 -

女蟒的款式与男蟒基本相同,但有着自己独特之处。首先是它的尺寸短(一般约三尺二寸左右),长仅至膝部,身后无摆,其次,所绣纹样主要是凤凰、牡丹,以鸟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征至尊至贵的女性。穿用时上身配以云肩,挂玉带,下身系裙。女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红。黄色是供皇后、贵妃专用,红色用于王妃、郡主(有时也用于公主)。此种女蟒,绒绣团凤,周身单镶黑宽边(波线式)。以平金绣云,绒绣仙鹤。 -

图为《龙凤呈祥》之孙尚香 -


草龙改良蟒 -

此种蟒,是更进一步改革的产物,它不仅吸收了中国古代草龙纹样以取代繁琐的清式龙纹,而且又删去了下身的龙纹,连蟒水上端的江牙、日、山等纹样也简化掉了,使服装更显得简洁明快。这种草龙改良蟒,兼有“学士官衣”的特色,并且也是以束软带取代挂玉带,因之,它只适用于身份低于重臣、而又高于一般官吏的某些人物。服装为秋香色。草龙采用平金绣,蟒水为弯立水,绒绣。 -

图为《淮河营》之蒯彻 -


箭蟒 -

箭蟒是在蟒的基础上,突破原有形制,吸取了箭衣的某些特点后而新创的服式,也是马连良先生所创。保留的是齐肩圆领、大襟、两旁开衩等蟒袍造型;变革的是衣袖的形制,即是以箭衣的窄袖、马蹄袖口,取代了阔袖及水袖。这种剧装是专为《胭脂宝褶》中永乐皇帝设计的,以适应这位皇帝在微服出巡的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扮相:既有平民武士的风貌,又不失帝王气质。箭蟒用织有隐花纹的绉绸制作,身上绣六个龙团。采自历史人物画“明太祖像”上的明代皇龙袍的制式。 -

图为《胭脂宝褶》之明永乐帝 -


团行龙改良蟒 -

“改良”二字是清末民初时代的词汇,凡对传统事物有所变革,就称之为“改良”,具有褒、贬双重含义。改良二字在今天,即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意思。早在十九世纪初期,我国南方的京剧界,率先改革传统京剧服装,而在北方,最早树立改革旗帜的是杰出的前辈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和马连良、梅兰芳。马连良先生对蟒的改革,主要是在保持形制的前提下,简化蟒的繁琐纹样,把团龙蟒的十个龙团,简化为只在前后胸各绣一个龙团,并扩展了这一龙团的面积,使之突出醒目。此外,大胆删去了流云、八吉样等插底纹样,使蟒袍收到清爽别致的效果。在团龙的下端,还不拘一格地采用了行龙纹样,造成了团龙、行龙融合为一体的图案布局。上述创造,在当时十分新颖,受到普遍认同和赞扬,遂成定制沿袭下来,丰富了京剧传统服装宝库。这种团行龙改良蟒一般用于老生行当的角色,服色一般为淡雅沉着的秋香色或浅驼色,以象征人物之老练、凝重。 -

图为《铡美案》之王延龄 -


行龙女蟒 -

此种女蟒在纹样上更接近男蟒,绣行龙,下部有蟒水(三江水),如清人所绘《戏剧画册》的《回龙阁》剧中的王宝钏,即用此行龙女蟒,当为早期样式,近世已不多用。 -

图为《贵妃醉酒》之杨贵妃 -


老旦蟒 -

有很高身份、地位的老年妇女(老旦行当)专用老旦蟒。纹样一般用团龙或团龙凤,而不单用凤。有蟒水。在使用上,老旦蟒与女蟒有很大区别:不配云肩、玉带,而是腰系丝绦,挂朝珠,下身系墨绿大折裙。这种人物造型比较庄重、沉稳。老旦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和秋香色,黄色用于太后,秋香色用于老郡主、老诰命夫人。 -

图为《四郎探母》之佘太君 -


旗蟒 -

满族人因隶旗籍,所以称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满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这是保留在京剧传统服装中为数不多的清代服饰原型之一,当然,它也是经过了一定艺术加工的。成为戏曲服装后,它已失去了历史朝代的规定性,而被纳入了程式的轨道——通用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即所谓“番邦”)统治阶层的贵族妇女。使用时,内衬“领衣儿”,外挂朝珠。 -

图为《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


(二)帔 -

帔源于明朝,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

皇帔 -

帝王专用。明黄色。绒绣团龙。对襟的开合部实际上是使用暗纽绊(宝剑头式飘带一般不打结)。男用帔需内衬褶子。 -

图为《打金砖》之刘秀 -


团花帔 -

中级官吏,豪宦乡绅使用。一般用较沉着的色彩(紫红、古铜、深蓝、秋香等色)。多绣团寿字、团鹤等象征福寿延年的吉祥图案。 -

图为《乾坤福寿镜》之林鹤 -


红帔 -

状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庆团圆场合时使用。大红色团花纹样,绒绣圈金。 -

图为《望江亭》之白士中 -


女红帔 -

与男红帔配对使用,二者色彩、纹样完全一致。女红帔下身系绣花大折裙。也用红色。 -

图为《望江亭》之谭记儿 -


女皇帔 -

皇后、贵妃专用。明黄色。绒绣团凤。下身内系百折裙。 -

图为《打金砖》之郭妃 -


女团花帔 -

已婚之青年妇女用。图案取布局平稳、纹样严谨的团花,以衬托人物端庄的仪态。 -

图为《白蛇传》之白素贞 -


均衡女花帔 -

女花帔用于出身官吏、乡绅豪门的未婚女子(所谓“大家闺秀”)。绣以单独纹样——“枝子花”,构成骨法分均衡式、对称式两种,不受外轮廓限制,造型丰满,外形完美。均衡式纹样的花帔,是一种不对称的自由布局:兰草蝴蝶呈均衡形态,左右纹样虽不对称(甚至突破了帔身外形的限制),但份量却相等。以纹样的疏密有致、自由、灵活,衬托出青春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及追求自由幸福的优美形象。 -

图为《游园惊梦》之杜丽娘 -


对称女花帔 -

使用范围同前。此种花帔的纹样布局呈左右对称形态,具有庄重大方的特点。就其单独纹样来说,一般也采用均衡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形象舒展,力求生动活泼,使图案在整体对称中又富于变化。女花帔中,多采用此种对称式纹样,其人物造型适应性较强,既可用于青春少女,亦可用于端庄少妇。 -

图为《西厢记》之崔莺莺 -


老旦皇帔 -

用于皇太后,明黄色,绒绣龙凤团。下身系大折裙(裙边饰花纹,前后“马面”绣花也可不绣。大折裙一般为墨绿色,以示素雅沉稳。 -

图为《龙凤呈祥》之吴国太 -


老旦团花帔 -

用于有身份的老年妇女。在京剧服装中,虽老妇或青年少妇都用团花帔,但帔的领式略有不同。按年龄上程式性,老妇的帔领底端为齐头(与男式帔相同。不宜用“如意头”)。 -

图为《西厢记》之崔夫人 -


(三)靠 -

靠又称为甲衣,源于清朝将官的绵甲戎服,后来演变为传统戏曲中武将的服装,通常为圆领紧袖。靠分硬靠和软靠,硬靠可插三角形的靠旗,软靠则不插旗。靠跟蟒袍一样不断的演变,改良靠虽不及传统靠威武,但较轻便,特别适用于高难度的武打动作。 -

硬靠   -

男式靠在使用时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依据,源于古代将官之令旗。当然,那种实用令旗较小,传令时手执,骑马行进时就插在后腰革带上,作为传令凭证。发展为“靠旗”后,已美化、夸张、加大成为临战武将的装饰物了。一般用四面靠旗,缎料,绣“单龙戏珠”)。靠的结构很复杂,全身共有绣片31块,其中有3块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具有符号意义。 -

图为《长坂坡》之赵云 -


软靠 -

穿靠而不扎靠旗称“软靠”,用于非战斗场合的武将。 -

图为《佘赛花》之崔子健 -


霸王靠 -

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平金绣,最显著特点是靠肚下端缀有黄“网子穗”。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远从金少山、近至袁世海均用此制。清代宫廷演剧,“霸王靠”绣象鼻,甲片为方形,那种古老形制已被淘汰。 -

图为《霸王别姬》之项羽 -


关羽靠 -

京剧舞台上关羽专用。绿色(《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剧用淡黄色)。平金绣。周身的甲片均缀有黄色“排穗”。过去有些名家的私人行头,对此靠极为美化:鳞甲缘饰为孔雀翎纹样,还有缀真孔雀翎的,极为富丽华贵。 -

图为《华容道》之关羽 -


改良靠 -

“改良靠”为周信芳所创。原是专为演《献地图》之刘备时,为适应“内穿靠外袭官衣”的特殊要求而设计的:将靠改为上下两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紧身合体。这实际上是又回到了“上衣下裳制”,更趋于历史真实。“改良靠”后经不断加工,遂成定式。靠腿分前后左右共四块,软带上及肩部有半立体虎头。甲片缀排穗(不扎靠旗)。这种服装造型具有简洁轻便的特点,当然,不及传统靠的样式威武,所以一般用于普通将官,更多的是用于“番邦”将官(番将用时需加“狐尾”)。 -

图为《铁弓缘》之武将 -


女硬靠 -

女式靠的靠肚较小,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缀二或三层飘带。虎头肩(肩部甲片)下另衬荷叶袖,绣凤及牡丹。用时加用云肩。其服装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装饰性,色彩纹样都更为绚丽,完美地衬托出女将英武和阴柔之美的形象气质。 -

图为《佘赛花》之佘赛花 -


女改良靠 -

与男改良靠形制基本相同,一般用于绿林女杰。因其简洁轻便,更便于高难度的武打、舞蹈动作。 -

图为《扈家庄》之扈三娘 -


四)褶(die) -

褶也称褶衣,在传统戏曲中褶一般作为平民百姓的便服或帝王官绅的衬衣。男褶大襟,斜大领。女褶为对襟,小立领。褶分花色和素色两种,一般平民百姓多穿素褶,花色褶则属富贵人家专用。 -

文小生花褶 -

用于书生、秀才。绒绣枝子花(角隅纹样),纹样简洁鲜明,布局均衡,服色十分突出,给人以清秀洒脱之感,衬托出人物文静风流的性格和气质。色彩淡雅明快。 -

图为《牡丹亭-惊梦》之柳梦梅 -


花托领花褶 -

此种褶,只在大领部位饰以纹样(大领外还有一层纹样,总称“双托领”),全身较为素静,一般用于门第较贫寒的书生、秀才。纹样虽不多,但一般选取梅花以寓其品行高洁(做陪衬的纹样名“冰竹纹”)。色彩为浅湖色、浅藕荷色等。 -

图为《红娘》之张生 -


武小生花褶 -

用于身份高的青年儒将。绒绣。缘饰为二方连续纹样。 -

图为《蒋干盗书》之周瑜。 -


武生花褶 -

用于有身份的将领或绿林英雄。周身绣10个花团。 -

图为《野猪林》之林冲 -


花脸花褶 -

用于具有粗犷豪放性格的这一类型人物。一般绒绣大枝子角花,或平金绣散点式大流云。花褶敞穿。 -

图为《除三害》之周处 -


文丑花褶 -

用于迂腐的文吏、书吏或奸诈贪色的衙内、恶少。一般用绿色,绒绣散点式小碎“花”(纹样为花卉或“八宝”)。 -

图为《蒋干盗书》之蒋干 -

贴子相关图片: -

-

武丑花褶 -

用于武艺高强或性格诙谐的丑角人物。周身绒绣散点式纹样,多为飞禽(飞蝶或飞燕)。 -

图为《三盗九龙杯》之杨香武 -


色褶子 -

褶类中凡无花纹者,统称素褶。素褶的品种很多,共有八种。这八种素褶大同小异,但各具特点和用途。其中最主要、用途最广的是色褶子。色褶子一般有红、蓝、湖、古铜、秋香等色。红褶子用作衬袍是固定程式,其余各色褶视人物身份年龄而灵活使用。总的来说,它是中、老年(老生行当)男性平民的特定服装。 -

图为《四进士》之宋士杰 -


青褶子 -

青(黑)色在褶类中是贫穷的象征,所以青褶子用于平民中的贫穷者,一般凡不及第的秀才均使用。青褶子最显著的特点是白色大领。 -

图为《问樵闹府》之范仲禹(书生) -


海青 -

黑色缎料,黑大领。主要用于下层社会出身的英雄好汉,如秦琼、武松、石秀等。此外,这种服装也为仆人所专用,凡老院公、小院子,均穿海青,所以它也称“院子衣”(丑行扮演的院子衣服稍短)。 -

图为《义责王魁》之王中(老仆人) -


富贵衣 -

又称“穷衣”,用于贫困潦倒之士。它与青褶子一样,也是黑衣白领,唯周身补缀有散摆的杂色碎绸子,既表示补丁,又象征着这类落魄士人将来会达到富贵的结局。碎绸为红、紫、蓝、黄等各种纯色,相互毫无联系,但被黑色(中性色)所调和,使纷乱的色彩统一在黑底色之中,同样收到和谐的色彩效果——这是传统京剧服装成功运用装饰色彩的一种体现。 -

图为《赠绨袍》之范睢(穷书生) -


紫花老斗衣 -

   -

山东茧绸织成的布料称“紫花布”。“老斗”是旧时代对社会底层老年人的轻蔑称呼。戏曲中为老年劳动人民规定了用紫花布作褶子,所以称“紫花老斗衣”。它的颜色是未经染色的本色——牙白,略呈米黄色,赋于淳朴、简洁之色彩美感。“老斗衣”单层,无里子。 -

图为《清风亭》之张元秀 -


短跳 -

形制似色褶子,但尺寸略短,而且领子可以绣花。它用于书童这一类型人物。正因为它是较短的褶,所以又叫“小褶子”。 -

图为《西厢记》之书童 -


安安衣 -

这是比“短跳”更短的小褶子。短似袄,布料白大领,袖头沿黑边,无水袖。用于儿童。 -

图为《桑园寄子》之幼童邓元 -


青袍 -

黑色,布料,无水袖。这种形制在褶类中规格最低,用于知县大堂上的衙役(衙役因为穿青色袍,所以也因物得名为“青袍”,是龙套中的一种)。 -


女花褶子 -

女花褶子用于平民家庭的女子(所谓“小家碧玉”)。因其身份低,所以只用二方连续纹样作为缘饰。 -

图为《铁弓缘》之陈秀英 -


女青褶子 -

俗称“青衣”,用于端庄善良的贫苦妇女。黑色,周身沿兰色或“皓月色”边子。 -

图为《生死恨》之韩玉娘 -


改良女青褶子   -

所谓“改良女青褶子”,即指变革传统的沿边形式:吸收女帔领式上的特点,用小如意头加以装饰,使服装的缘饰更为美观。 -

图为《铡美案》之秦香莲 -


女白褶子 -

孝服。生活中的孝服本是一身缟素,不允许以花色图案装饰。但京剧服装的设计按照传统美学原则,对孝服也加以适当的美化,摆脱了生活里的自然形态。所选作为缘饰的莲花,乃是中国用于祭奠的传统纹样。 -

图为《杨门女将》之穆桂英 -


女富贵衣 -

凡贫穷妇女穷至极限,也只穿女青褶子。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创造了浅颜色的女富贵衣,即在浅色的女褶子上缀各式补丁。之后,程砚秋、梅兰芳等表演艺术家相继沿用了这种服装形制。 -

图为《荒山泪》之张慧珠 -


老旦褶子 -

用于贫苦的老年妇女。其特点是大襟斜领(与男式褶相同) -


五)衣 -

衣通指蟒、帔、靠、褶以外的戏曲戏服,种类不少,小姑装是其中一种,它是社会地位较高,家境富裕的小姐的服装 -

狮开氅   -

“开氅”属于便服。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军旅、家居)。因为这种服饰气派很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戏剧主角的某类人物,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超的大将及侠士等。其形制是:大襟、大领、氅长及足,带“摆”,有缘饰。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武将专用),尤以“双狮绣球”纹样最为典型。“狮开氅”多为绿色,大缎料,绒绣,衣边及袖口镶4寸左右的宽边(波线式),满绣装饰纹样。 -

图为《将相和》之廉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