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让我们学会如何看待生死文|黄小希 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时节,草长莺飞,柳绿花红; 这又是一个愁肠百结的日子,追思逝者,感怀永别…… 这是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中国人祭拜扫墓的传统日子。在这一天,生与死,世间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件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浓墨重彩地交织在一起。 纷纷清明雨,仿佛可以瞬间把人带进哀伤。死亡,一个人们在平日里不愿触及的话题,此时变得不那么令人忌讳。种种象征死亡的事物,成了一些人当下最好的情感寄托。站在肃穆凝重的墓园,在绵绵思绪里重温与逝去亲友的过往,你是否感觉到,生命是何等飘渺、脆弱,犹如一粒微尘,从无形中来,终归于无声。 死亡,意味着不可逆转的失去和完结。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或多或少来源于在“万事成空”面前的无能为力。然而,没有死的悲痛,哪来生的深刻?正是这样震彻心扉的遗憾、懊恼、痛苦,才让人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珍贵。
有句俗话叫“不见棺材不落泪”,说的是不到彻底失败不肯罢休的执拗,却也从另一个侧面形象刻画出东窗事发前的侥幸以及“忽喇喇”大厦倾时的悔恨。就说那些锒铛入狱的贪官,手握权力时,对党纪国法置若罔闻,即便在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依然不收敛、不收手。当政治生命被判“死刑”时,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的大有人在。他们中间,不乏曾经有理想有抱负之人,却在行走过程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难怪有人云,火葬场最教育人,捞再多钱也是一把骨灰。此中深意,令人深思。 实际上,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应该接受死之于生的警示和启迪。明白了死亡的痛苦,年幼的孩子可以更好地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规避生活中的风险;青少年可以通过生死教育来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中老年人可以学习如何健康生活,推延死亡的发生。对于身外之物过分的追求,芸芸众生也不妨缓一缓疲于奔走的步伐,思考何谓初心,何谓本真,那些自认为是身份、成功的标签,生命中是否真的需要。
放眼这欣欣然的景色,人们的心情也舒畅起来。因此,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除了祭祖扫墓,还有丰富的野外踏青活动,让人的身心亲近自然。不得不说,正是深谙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正是有了“向死而生”的智慧,才使得清明节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
关于生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关于生死,可以借用里尔克的一首诗: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
|
来自: 十月的天空(Oc... > 《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