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姓源流

 文化龙乡 2015-04-05

荣姓源流

 

   荣氏肇修宗谱序言中说,荣姓源于周朝时候的荣公。周武王把荣公分封到荣国。后世以国为姓,因而姓荣。(荣氏出自荣公,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荣公是周文王之姬姓大臣,佐武王治天下者,封于荣邑,食采于荣,以荣为氏。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也就是说氏是姓的支系。所以严格说来,荣公及其后代当是姬姓的荣氏支系。至秦汉时,姓、氏之称混而为一,不再区分。因此我们可以笼统地说,荣氏得姓于周时荣公。

   周庄王四年 (前693年),荣叔公时为上谷大夫(上谷郡的行政长官),举王命去见鲁桓公,有功社稷,鲁君赐予汶阳之地,遂定居焉,宅居郕邑(今汶上县)。

荣叔后人荣启期,字昌伯。生于周定王12年(公元前595年),卒于周敬王20年(前500年),终年96岁,是春秋时期著名学者。

荣启期之后,荣旂是荣氏另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荣旂字子祺,生于周景王三年(前542年),卒于周元王六年(前470年),终年73岁,孔子72弟子之一。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荣諲始修荣氏宗谱,首先肯定“荣氏出自荣公。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同时认定荣氏肇基于山东汶上,“荣氏今修家乘则叙自启期老为鼻祖,以嗣出孔子弟子、国朝加封厌次侯、先贤子祺为第一始祖”。

 

 

荣氏出自周武王时荣公

 

   荣氏祖先与西周姬氏同宗。荣公是周文王之大臣,佐武王治天下者,封于荣邑(在今河南巩县一带),食采于荣,以荣为氏,为与周同姓的诸侯。荣氏得姓之由,始于武王时荣公。宋代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荣諲始修荣氏宗谱,这是荣氏第一部宗谱。序言中断言:“荣氏出自荣公。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

   关于荣氏得姓,还有另外四种错误的甚至近乎荒唐的说法:

一是“荣援”说。胡尧所著《中国姓氏寻根》说:相传黄帝有个臣子叫荣援(亦名荣将),他铸造了十二口编钟,使冷伦得以演奏黄帝的《咸池》之乐。黄帝封荣援为诸侯,建立荣国,荣国历经夏、商、周三代,荣氏就是荣国的后人。此说荒谬之处有三:

其一,当时为原始社会,黄帝是轩辕氏的部落首领,还没有国家的概念。没有国家何来“臣子”,何来分封“诸侯”?显见这是后人把“黄帝”想象成了封建“皇帝”;

其二,据《国语·晋语》,历代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中,十四人得姓,分别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自这时起,姓才得以开始划分。这里面没有荣姓,怎么会有姓荣的荣援?难道荣姓比这十二姓还早吗?

其三,我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铜器是夏代的二里头铜爵,最早的铜铃是商代晚期的鹰铃、花瓣铃和兽面纹铃,最早的编钟是西周厉王时期的。如果说黄帝时期就有人铸造出编钟,实属无据。以上三个理由充分证明“荣援”说是荒唐的,认荣援为荣氏最早祖先是不严肃的。

   二是“平公”说。梁溪宗亲康熙24年首次修谱,顾贞观先生为之写序,开篇断言“荣氏之始,出自周昭王庶子平公。”同治十一年修谱,梁溪荣汝楫先生写《荣氏得姓考》,予以纠正。批“昭王庶子之说,不识何据,搜之诸书也未有获。”认为“荣氏得姓之由,似以始于武王时荣公为是”。

   三是“荣伯”说。东汉学者《风俗通》的作者应劭认为,荣氏得姓源于“周成王卿士荣伯食采于荣,因以为氏”。荣氏旧谱也多有引用。民国24年荣氏修谱时,汶上荣德敏先生考证,“荣伯食荣说者,或后之又为食其地也,搜之诸书未获确据”。也认为“荣氏得姓之由,似以始于武王时荣公为是”。

四是“息好”说。萍北荣氏宗谱有署名子谌的《仿宗法说》云:“鲁隐公,其同母弟二,曰息好、息如。周桓王封息好于为州西北罗璧居庸关虎北口右赐伯爵,食邑上谷郡”,因而萍北以息好公为荣氏一世祖。鲁隐公是鲁国第十三代国君,其弟息好若为荣氏,则为荣氏始祖无疑。但是息好为荣姓史册无记载,且比史册有记载的荣公晚了三、四百年。更何况所谓子谌的《仿宗法说》多处与史书如《北史》、《左传》相抵触,实不可信。

其一,《仿宗法说》称,六世子明封思慎大夫,三子,长子祈公,从学圣门,封厌次侯;次子神,袭父爵;三子祐,字驾鹅,鲁大夫。这里“祈公”显然就是指孔子弟子荣旂公。旂公生于公元前542年,这年正好是鲁襄公在位的最后一年。据史籍《左传》记载,“鲁襄公自楚国返回,闻季武子袭击卞(鲁庄子食邑),欲不入,荣成伯赋《式微》,鲁襄公乃归。”也就是说,荣驾鹅陪鲁襄公出访的时候,旂公还未出生,怎么会成了旂公的弟弟呢?

其二,《仿宗法说》称“先考讳建绪,号中轩,东房其字也,初擢始洪二州刺史,后为息州刺史,自比杨彪,同朝所惮。” 以建绪和子谌为父子,且建绪之父为长亭。实际上建绪公与毗公子谌为兄弟,父荣权,《北史·列传》记载的很详细。

其三,《仿宗法说》前后共罗列了46代人,历史跨度1300余年,作者竟然能将每个人享年多少岁,葬于何处说得一清二楚,不合常理。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取得共识,维护荣諲公肇修宗谱“荣氏出自荣公。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的论断。不要再以讹传讹,造成混乱。

然而荣公到底是谁?

   《论语·泰伯》云,“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马融注:“治官者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是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乱的大臣。“荣公为武王十乱之一。”

   《国语·晋语》云:“文王诹于蔡原,访于辛尹,重之以周召毕荣。”此句亦即“文王诹访于蔡原辛尹,重之以周召毕荣”。意思是说文王“咨询蔡公、原公、辛公、尹公等史官,重用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大臣”。将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置于近乎相等的地位。

   周公、召公、毕公、荣公都是何人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是西周公爵。西周的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公是指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据《左传》及其他佐证资料:

   周公,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封于鲁,食采于周(今陕西岐山县),谓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由周公摄政当国。

   召公,姬奭。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封于燕,食采于召(今陜西歧山西南),谓召公。周成王时为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积极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也曾辅佐过周厉王。

    对于毕公和荣公,《左传》只说毕、荣皆国名,入为天子公卿。

   毕公,姬高。据《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文王之子姬高,封于毕(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市之北),故称为毕公,并建立毕国。

   那么荣公呢?陆峻岭、林干合编的《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说,武王灭殷后分封同姓诸侯,周王宗室姬霞受封于户地,今陕西户县。成王即位时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东征平定管叔、蔡叔叛乱后,为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营建东都于洛阳,并将分封于户地的姬霞改封于荣锜涧(今河南巩县境内),建立荣国。

   对照《左传》所说“毕、荣皆国名,入为天子公卿”,以及《荣氏宗谱》所言“荣氏出自荣公。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荣公为文王之大臣,佐武治天下者。为与周同姓的诸侯,则荣之为姬宗。封于荣邑,食采于荣,以荣为氏”。按道理应该可以推断,荣公就是姬霞。

   擅写历史评论的著名作家蒋胜男也认为荣公就是姬霞。她在她的《历史的模样·夏商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幽默地描述:姬发当时站在王位上,手握权杖,曾经充满感情地说:“我今天能够站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最感谢的应该是我的亲友团,他们包括我的岳父姜子牙(太公望)、我的弟弟姬旦(周公)、姬奭(召公)、姬高(毕公)、姬霞(荣公),我的伙伴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我的太太邑姜,是他们十位的帮助,才让我今天终于走到了这一步,我感谢你们,你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段姬发亲述的感言被记载在《论语·泰伯》中,大家可以去查对一下资料。

   

 

荣氏肇基山东汶上

 

   周庄王四年,荣叔公时为上谷大夫(上谷郡的行政长官),举王命去鲁办事,有功社稷,鲁君赐予汶阳之地,遂定居郕邑(今山东汶上,古称中都),是为荣氏鲁宗之始。嗣后世代繁衍,名人辈出。春秋时期著名学者荣启期和孔子弟子荣旂皆为荣叔公后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荣諲编纂中华荣氏的第一部宗谱。宗谱解决了荣氏渊源的两大问题,一是荣氏得姓之由,宗谱断言“荣氏出自荣公。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二是确定以荣启期为鼻祖,以子祺公为第一始祖。在历史上荣氏是一个名门望族,例如周朝时就有荣伯、荣叔,楚国有荣黄,鲁国有荣架鹅等,他们无不是为官功绩显赫,史书上记载连续不断。然而自从荣启期先生居住汶上以前,没有文献可查,很难得到他们的详细资料。因此荣氏这次修谱,只能尊启期老先生为鼻祖,以孔子的弟子,国朝加封为厌次侯的先贤子祺先生为第一始祖。

    为何称“第一始祖”呢?据汉典,鼻祖和始祖意义相同,也就是说鼻祖即始祖。宗谱上常把荣叔公称为“迁鲁始祖”,还有的称荣公为“太上始祖”,从各自意义上说四位都是始祖。这样分别称为太上始祖、迁鲁始祖、鼻祖和第一始祖,就互相有区别了。同时,“第一始祖”亦即“第一世祖”,荣氏行辈从第一世祖开始排列至今,已有85世。

    荣叔后人荣启期,字昌伯。生于周定王12年(公元前595年),卒于周敬王20年(前500年),是春秋时期著名学者。荣启期“值衰世季末,王道颓凌,遂隐居穷处,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据《孔子家语》、《列子天瑞篇》等记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待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缘时代局限,所说虽不尽合理,然三乐名言备受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推崇。

陶渊明有诗赞曰: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唐代诗人吴筠有一首《高士咏·荣启期》,再现了荣启期答孔子问时的情景,赞扬荣启期“居常待终,啸傲何忧”:

荣期信知止,带索无所求。

外物非我尚,琴歌自优游。

三乐通至道,一言醉孔丘。

居常以待终,啸傲夫何忧。

   大诗人白居易有很多首诗赞颂荣启期及其三乐的境界,其中有一首《池上幽境》触景生情:

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

幽境深谁知,老身闲独步。

行行何所爱,遇物自成趣。

平滑青盘石,低密绿阴树。

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

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

    晋陆云有《荣启期赞》,宋范仲淹、清乾隆帝等也在诗词中表露出他们对荣启期“三乐”的赞赏。此也是荣氏堂号“三乐堂”之由来。南京博物院现存有南朝模印砖画《荣启期与竹林七贤》,陕西省博物馆存有唐代铜镜《启期答孔子问》。

    荣启期之后,荣旂是荣氏另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荣旂字子祺,生于周景王三年(前542年),卒于周元王六年(前470年),终年73岁,葬于昙山厌次岭(今汶上县白石乡昙山西北麓)。子祺先生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接得到孔子的教诲和传授,对《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的编辑修订做了大量工作,共同维护儒家学说不至遗失,名列圣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中。老年秉持公正之心,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持守正道,存心养性,以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下诏命绘像于太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雩娄伯,并配享孔庙,牌位列东庑第二十位;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厌次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追称先贤荣子;清康熙皇帝下圣旨“钦赐奉祀生四员,蠲免一切差徭”;同治年间兖州地方官员将荣氏“三乐”社与孔子、孟子后裔圣泽、亚圣社号并列。

荣諲公是荣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荣氏家史得以流传下来的关键人物。他首次修撰荣氏宗谱,确认荣氏出自荣公:“荣氏出自荣公,周封公于荣,因以为氏”。确立启期公为荣氏鼻祖,子祺公为第一始祖。“历代以来其为名族也久矣,若周之荣伯荣叔、楚之荣黄、鲁之荣架鹅,莫不宦绩昭著,史册相望。然自启期先生起于郕邑以前,文献无征其详,不可得闻已。而荣氏今修家乘则叙自启期老为鼻祖,以嗣出孔子弟子、国朝加封厌次侯、先贤子祺为第一始祖”。

 

 

荣氏后人辗转迁徙遍布世界

 

   历朝历代都有荣氏宗亲从山东汶上迁往全国各地,如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河北、广西、湖南、四川以及东北三省等,他们在本地都形成相当大的支系。

   先贤荣子第59世孙荣清,字水濂,明初迁无锡,为梁溪荣氏始迁祖。荣清子三:继先、承先、念先。世居溪北,分为上荣、中荣、下荣。荣毅仁先生即下荣荣念先之后代。荣毅仁先生逝世后,汶上荣氏宗亲得知消息,特向荣毅仁府上发去唁电,对其亲属表示深切哀悼,其中一副挽联极为感人:肇基汶水,千秋清泉润华夏;源发昙山,一抔黄土安忠魂;报本追远。

   荣子59世孙、荣清堂兄荣磬迁往河北霸州,为霸州荣氏的始迁祖。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呕心沥血作出重大贡献的国家体委原副主任荣高棠先生即为此支。

   山东桓台荣氏是从山东迁往省外,又从省外迁回山东的一个支系。他们的始迁祖是荣子60世孙荣成。元朝末年,荣成之祖父荣铜因避乱由汶上徙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柳枝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荣春、荣成兄弟二人奉诏移民,由洪洞经河北枣强县,又迁回山东,居桓台崔楼店。因荣春无后,所以桓台荣姓尊荣成为始迁祖,迄今六百多年,世代繁衍生息,相传二十六世,人口数万,分布于全国各地和世界很多国家。

   以上只是笔者所知道的个别支系,这样的支系全国还多得是。各支系后人或因异地为官,或因生活逼迫,或因从军戍边,或因越洋求学,或因投身革命,或因经商创业,别井离乡,辗转迁徙,现在荣氏后裔已遍及全球各地。据旧谱,陆陆续续迁徙国内各地的有:

31世师言公由厌次村迁居北平无终;

32世廷相由厌次村徙居汶上城北大庄堤口;

38世助公由大庄堤口迁往济州任城;

47公徙居曹县砖庙南荣菜园;

47世碌公徙居河南省睢县荣凸村;

53世迎嘉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山西交城坡底村;

54世希仲公由大庄堤口徙居宁阳县城西荣家庄;

55世好谋公由大庄堤口徙居汶上城东周村;

55世好施公徙居陕西蓝田;

55世好贤公徙居峄州荣庄;

57世方文公由周村徙居安徽省界首;

58世铭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

58世铜公、钢公由汶上城东周村徙居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柳枝村;

59??公由交城徙居河南孟县;

59世明公由周村徙居江西省;

59世暇公由周村徙居汶上县刁集村;

59世清公辗转徙居江南无锡;

59世磬公辗转徙居河北霸州;

60世敬公由平阳府徙居直隶枣强县郭吕卷村;

60世思贤公由平阳府徙居东昌府堂邑县荣庄;

60世春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柳枝村徙居桓台县荆家庄;

60世成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柳枝村徙居桓台县崔楼庄;

60世宏亮公由周村徙居单县荣庄;

60世宏渠公由周村徙居江苏丰县;

60世宏溪公由周村徙居郓城柳条圈;

60清公由周村徙居河南夏邑县荣家庙;

60世温公由周村徙居安徽省;

60世作公由周村徙居浙江省;

61世富公由任城徙居肥城小店;

61世頄公由八里庙徙居荣家道沟;

61世祯公由任城徙居安徽省;

61世利公由周村徙居安徽省;

62世徵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太原府;

62世义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榆次县六堡镇;

62世南湖公由刁集村徙居汶上城西荣家店;

62世贞忠公由周村徙居曹县荣华店;

62世正公迁居湖北汉口;

63世镜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范县北关;

63世成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原武县中磁村;

63世上公由周村徙居河南省范县城西三里营;

63世尚礼公由荣华店徙居荣家楼;

63世士伦公由荣庄徙居小店;

63?公迁居河南焦作;

63世万年公由崔楼迁居广饶城南荣家庄;

63世思让公由崔楼迁居河南柘城安平荣楼;

64世富公由崔楼徙居大嵩卫今改海阳县;

64世泰公由崔楼徙居桓台荣家庄;

64世花富公迁居江苏沭阳县城北华冲集;

64世英公迁居山东昌乐荣家杨阜;

64世可公由曹县荣华店徙居河南省商丘县大桥庄;

64世原、成公由曹县荣华店徙居河南省商丘县赵庄;

64世斯威公由浙江于城徙居山西阳曲县马庄;

64世继斗、继升公由山西省太原府徙居浑源县新裴村;

64世继瑞公由陕西省徙居山西省浑源县旧裴村;

64世自强公由山西省交城徙居聊城北东吕村;

64世学曾公由八里庙徙居田家庄;

64世学孟公由八里庙徙居穆家庄;

65世登公由八里庙徙居马铁炉;

65世山公由八里庙徙居岔河;

65世崇公由八里庙徙居张秋镇;

65世光考公徙居直隶濮阳县荣家村;

65世贵公由广饶迁居临淄荣家庄;

65世志仁公由刁集村徙居濮县荣家庄;

65世心诚公由刁集村徙居汶上县城西开河镇;

65世振诚公由刁集村徙居范县荣家堂;

65世一本公由刁村徙居范县左家营;

65世清逸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北白石镇;

65世意诚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南东皋村。

66世光先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东演马村;

66世光里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东西演马村;

66世彦英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北林家庙;

66世彦俊公由周村迁居汶上县城西刁家集;

66世龙公由周村徙居郓城东荣家庄;

66世虎公由周村徙居范县西荣家庄;

66世麒公徙居陕西省;

66世麟公徙居四川省;

66世阁公徙居湖南省;

67世正起公徙居巨野县荣庄;

67世璠公由八里庙徙居陈柳头;

67世章公、芹公由八里庙徙居玉皇庙;

67世胤贤公徙居东阿县刘集西柿子园村;

67世胤恩公外迁河南省濮阳市白衣阁;

67世胤长公外迁河南省范县双狮子李;

67世胤儒公徙居郓城县水堡集;

67世安公由荣家庄迁居长山县大牛王庄;

68世东江、东泗公由荣家庄迁居马家庄;

70世教公由荣家庄迁居北岭村;

70世实颖公由荣家庄迁居长山严家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