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让我们学会如何看待生死

 昵称6973840 2015-04-05

清明节,让我们学会如何看待生死

2015-04-05 黄小希  新华视点



文|黄小希

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时节,草长莺飞,柳绿花红;

这又是一个愁肠百结的日子,追思逝者,感怀永别……

这是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中国人祭拜扫墓的传统日子。在这一天,生与死,世间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件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浓墨重彩地交织在一起。


纷纷清明雨,仿佛可以瞬间把人带进哀伤。死亡,一个人们在平日里不愿触及的话题,此时变得不那么令人忌讳。种种象征死亡的事物,成了一些人当下最好的情感寄托。站在肃穆凝重的墓园,在绵绵思绪里重温与逝去亲友的过往,你是否感觉到,生命是何等飘渺、脆弱,犹如一粒微尘,从无形中来,终归于无声。

死亡,意味着不可逆转的失去和完结。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或多或少来源于在“万事成空”面前的无能为力。然而,没有死的悲痛,哪来生的深刻?正是这样震彻心扉的遗憾、懊恼、痛苦,才让人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珍贵。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时节,祭奠先人,感恩先祖,珍惜当下,是中华民族延续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对于子孙后代而言,追思先贤先辈,有助于真切感知“子欲养而亲不待”寥寥几字中蕴涵的万语千言,学会肩负起家庭和社会责任,把一片孝心融入父母长辈健在时的孝行,而不是异化为人死之后的天价墓、豪华坟,甚至葬礼上让人大跌眼镜的钢管舞表演。

有句俗话叫“不见棺材不落泪”,说的是不到彻底失败不肯罢休的执拗,却也从另一个侧面形象刻画出东窗事发前的侥幸以及“忽喇喇”大厦倾时的悔恨。就说那些锒铛入狱的贪官,手握权力时,对党纪国法置若罔闻,即便在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依然不收敛、不收手。当政治生命被判“死刑”时,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的大有人在。他们中间,不乏曾经有理想有抱负之人,却在行走过程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难怪有人云,火葬场最教育人,捞再多钱也是一把骨灰。此中深意,令人深思。

实际上,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应该接受死之于生的警示和启迪。明白了死亡的痛苦,年幼的孩子可以更好地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规避生活中的风险;青少年可以通过生死教育来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中老年人可以学习如何健康生活,推延死亡的发生。对于身外之物过分的追求,芸芸众生也不妨缓一缓疲于奔走的步伐,思考何谓初心,何谓本真,那些自认为是身份、成功的标签,生命中是否真的需要。


一年里的这段时光,生的气息,又是那么一往无前,不可阻挡。清明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逐步升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一片繁忙的春耕图景。山谷中涌动的溪,和风中送来的暖,枝头上破发的绿,无不是历经一冬的肃杀枯败,喷发出的鲜活繁荣。

放眼这欣欣然的景色,人们的心情也舒畅起来。因此,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除了祭祖扫墓,还有丰富的野外踏青活动,让人的身心亲近自然。不得不说,正是深谙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正是有了“向死而生”的智慧,才使得清明节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


所谓“向死而生”,就是洞悉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够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死亡,是每一个生命最终的归宿。即便是同样的终点,也可以行走出不同的路途。

关于生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关于生死,可以借用里尔克的一首诗: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死的悲,让我们珍惜生的喜;死的离,让我们珍惜生的聚;死的冷,让我们珍惜生的暖。
那首妇孺皆能吟诵的古诗,纵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迷纷乱,却也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余韵缭绕。这其中,又何尝不是关于生与死的意味深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