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白传奇:奥利奥身世考

 玖叶小说 2015-04-05

19世纪后期,在战后经济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美国零食市场迎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无数地方性品牌和烘焙小作坊遍地开花,但受规模所限,大多做的是本地生意,四轮马车每天当啷当啷地穿过小路,将铁皮桶装的饼干运到杂货店售卖。后来,随着零食产业的发展,小企业逐渐结为联盟。在1890年,美国已出现三家中型饼干企业,分别是美国饼干制造公司(American Biscuit & Manufacturing Company)、美国烘焙公司 (United States Baking Company)和纽约饼干公司(New York Biscuit Company)。经过数年的激烈竞争,在1898年,这三家公司终于握手言和,合并为一家大型企业——国家饼干公司(National Biscuit Company,简称Nabisco),它在全国各地拥有114家工厂,一时间隐然成为饼干行业的巨头。


然而,在1902年,Nabisco的董事会成员Joseph Loose突发奇想,卖掉了自己的股份,和两个兄弟跑出来成立了另一家饼干公司Loose-Wiles Biscuit Company,后来更名为Sunshine Biscuit,其产品线几乎是Nabisco的翻版。如Nabisco在1899年推出了苏打饼干Uneeda,Sunshine成立后就推出了类似的Takhoma。Nabisco在1902年研发出萌萌的马戏团动物饼干, Sunshine也照抄不误。



Sunshine 和 Nabisco的早期广告


正所谓天理循环,报应不爽。1908年,Sunshine终于研发出一款新品,名为Hydrox,它是由两片巧克力脆饼和奶油夹馅组成的夹心饼干。两年之后,Nabisco就照搬了这一创意,推出了极为相似的Oreo——也就是后来风靡全球的奥利奥。


Nabisco自己也没料到奥利奥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起初,奥利奥是与另外两种新品作为组合同时推出的,公司挖空心思宣传它们,但唯有奥利奥存活了下来。而作为“原版”的Hydrox饼干,在一番挣扎之后,最终也成为奥利奥的手下败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明明是相似的外貌,相似的口感,Hydrox的定价甚至更便宜,为何它会输给奥利奥?一方面,Nabisco的财力雄厚,更舍得在广告和销售上砸钱。但更重要的是,Hydrox败在了品牌定位上。Hydrox这一名字,是氢(Hydrogen)和氧(Oxygen)的组合,这是组成水(H2O)的两种元素,公司试图以此表达Hydrox是纯净的,专注于味道的饼干。这样的逻辑实在太过跳跃,大概没多少顾客有兴趣去听。而Oreo的名字起源,连Nabisco自己也说不清楚,稍微靠谱一点的解释是,前后两个O代表圆圆的巧克力饼干,而中间的re代表着“cream”(奶油)。但不管怎么说,Oreo显然比Hydrox更平易近人,朗朗上口,也更“美国”一些。


这一区别也反映在它们的外观上。Hydrox饼干上的花式图样带有古典式的精致和考究,奥利奥一开始也采取复古纹样,但比Hydrox简洁得多。而我们今日看到的花纹则是1952年设计的,外围的放射性线条还保留着一丝古典韵味,但内圈花纹已改成几何图案,融入了现代工业化风格。建筑评论家Paul Goldberger曾盛赞它“如建筑设计一般精致”,“将日常化的图案和美式的机械纹样融为一体,是饼干设计的一座里程碑。”



Hydrox的风格古典精致,而早期的Oreo虽沿袭其外形,但已有工业化设计的影子


如此“美式”的品牌形象,显然比一本正经的Hydrox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而在奥利奥风靡全球之后,粉丝们更是脑洞大开,从这一图案中解读出无穷涵义。他们认为,“OREO”字样所在的圆框,顶上的双横一竖代表洛林十字架(Cross of Lorraine),而周围环绕的四叶草花型,实际上是铁砧头十字(Cross Pattée,亦称条顿十字)的变体。这两种符号都与圣殿骑士团有深厚渊源,并且共同指向了那个举世闻名的神秘组织——共济会。他们甚至还挖出当年的设计师William A. Turnier的身世,试图找到他与共济会的关联。



现代奥利奥纹样,洛林十字与铁砧头十字


这样“达芬奇密码”式的推理听听就好,不过,奥利奥的设计倒是与宗教有些渊源。大概很多人都注意到,奥利奥的外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曲奇饼干,其质地坚薄脆硬,更接近于华夫饼(Wafer),也就是常用作冰淇淋甜筒的格纹脆饼。而在欧洲国家,这种华夫饼时常以特殊模具做出精细纹样,如德国的Springerle饼干和意大利的Pizzelle Ferratelle鸡蛋脆饼,都是华夫饼的变体,而它们的血统又可上溯至天主教的圣餐饼,以面粉和水做成薄而干硬的圆饼,划出十字架图案,在圣餐礼中分发给教众。



天主教圣餐饼,德国Springerle和意大利Pizzelle


如此看来,奥利奥的独特纹样,确实带有中世纪的遗风。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国内烘焙圈中的自制奥利奥,经常用月饼模的花片来模仿其图案,乍看起来也有模有样。此外,有人发现奥利奥与玛雅图腾也有相似之处,在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之时,还把它俩拎出来调侃了一番,想来亦可作为人类文明内核相通的又一佐证。



配图文字:根据玛雅日历,这个月世界就要毁灭了。幸好,奥利奥说不用担心。


不过,奥利奥在西方和中国的待遇其实截然不同。对于美国人来说,奶油夹馅才是奥利奥的精华所在,而干硬的饼干不过是配角。因此,拧开饼干舔夹馅,以及浸泡牛奶缓解干硬口感,是美国最流行的奥利奥吃法。他们甚至会以此判断个人性格:用牛奶浸饼干的人,一般更外向,更具有冒险精神;拧开饼干先吃夹馅的人,较为感性并具有艺术气质;直接咬下一大口的人一般是无趣的典型;而丢掉夹馅只吃饼干?对不起,没听说过这个选项。


1975年,Nabisco推出了双倍夹心奥利奥,嗜甜的美国人简直喜大普奔,瞬间将其抢购一空,创造了饼干市场的又一个销售奇迹。带着这样的荣耀,奥利奥在1996年雄心勃勃地进军中国,却遭遇了空前的滑铁卢。对于中国人来说,奥利奥实在过于甜腻,而且美式的粗犷家庭装也实在大得难以消受。到2005年,奥利奥仅仅占据了中国饼干销量的3%。为此,奥利奥调整了配方,降低甜度,并且推出较为便宜的小包装。针对中国人对清爽口味的偏好,公司还研发出绿茶、椰子、水果、冰淇淋等口味。为求产品多样性,又推出了威化、巧脆卷、软曲奇等新品种。奥利奥的销量自此逐年攀升,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除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市场。




奥利奥的独特魅力,一方面来源于香脆的华夫饼干,另一方面则在于其中添加的特黑可可粉。这种可可粉经过深度碱化,颜色更深,风味柔和圆润,常具有木质芳香。同时,其油脂含量较少,成品口感更脆硬,恰与华夫饼的质地相合。


黑可可粉带来的独特味道和口感,使奥利奥成为极适合DIY的小零食。它可以与各种湿性材料搭配而不会变得过于湿软,黑可可的香气能增添多重风味,而黑白对比强烈的简洁造型,又能瞬间提升甜品的颜值。奥利奥官网的配方专栏,就展示着各种被玩坏的奥利奥①。你可以把饼干碾碎,作为各种蛋糕、派挞的饼底,也可以掰成小块,扔进冰淇淋、芝士、慕斯甚至是面包之中。奥利奥打碎后加入黄油,可以团成小球,做成漂亮的派对点心,如果再多加点黄油,就会变成奥利奥抹酱——听起来像是彻头彻尾的黑暗料理。但奥利奥的潜力尚不止于此,有人把它和帕玛森芝士一起夹入面包,烤成奥利奥芝士三明治;有人把它粉碎后,与面粉一起压成意面,还用烤棉花糖作为意面酱;有人把它和花生、椰丝拌在一起,用米皮包成春卷;甚至还有人把奥利奥切碎,和菠萝、椰子、葱(!)一起做成炒饭,自诩“热带风情”,在中国人看来简直岂有此理。



奥利奥的各种奇葩形态:三明治、意面、春卷和炒饭


然而,对我而言,奥利奥最美味的时刻只存在于短短的一瞬间——在厨房准备甜品的时候,撕开一包奥利奥,一边往甜品里加,一边偷偷掰下来半块塞进嘴里。硬脆的饼干释放出浓郁微苦的可可香气,奶油夹心融化成千回百转的甜蜜滋味,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偷吃饼干的欢乐时光。那些热烈而浮夸的点心就留给别人吧,茫茫尘世,我所求的不过是那一口对比鲜明的酥脆甜香。


(本文为作者自行创作,与卡夫食品公司和奥利奥品牌均无关)


作者:丁小穗

来源:十五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