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六十二
鹤 立 鸡 群晋人嵇绍,字延祖,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生得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显的比较突出。 晋惠帝(司马衷)时,嵇绍官为“侍中”。那时,晋朝统治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局势动荡不安,历史上所谓的“八王之乱”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嵇绍对于晋朝却始终抱着忠诚的态度。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齐王司马冏被杀。当时,嵇绍见形势十分严重,便奋不顾身,奔进宫去。守卫宫门的侍卫,拉弓搭箭,想要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那正气凛然的仪表,连忙阻止侍卫,并且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进犯京城。嵇绍跟随惠帝,出兵迎战于荡阴(即汤阴,今属河南省汤阴县),不幸战败。许多官将士卒,死伤的死伤,逃走的逃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似密集到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晋书*嵇绍传》还说:在嵇绍牺牲之前,有一次,有人对王戎说:“昨于稠人中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世说新语*容止》也说:“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鹤之在鸡群!”(王戎,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惠帝时官为“司徒”。嵇绍的父亲嵇康,同王戎是好朋友。)形容仪态出众,或学问品质高于常人就叫“鹤立鸡群”。
黑 白 颠 倒 这句成语,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九章*杯沙》。 屈原这篇诗中,有这样几句: 变白以为黑兮, 倒上以为下; 凤凰在笯兮, 鸡鹜翔舞。 大意是:白的变成了黑的,上面颠倒为下面;凤凰被光在鸟笼里,反而想叫鸡鸭飞向高空。这是屈原对楚国朝政昏暗、不辨忠奸的悲愤和感慨。 晋朝傅咸的《青绳赋》,把青绳比作卑鄙无耻的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既反白而为黑,恒怀蛆以自盈。” 所谓“反白为黑”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就是成语“黑白颠倒”或“颠倒黑白”的初期句式,形容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的意思,与“混淆黑白”的意思相同。 相反,如果是非明确,毫不含糊,就叫做“黑白分明”,如《春秋繁露》:“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侯 门 如 海
唐朝,有一位秀才,姓崔名郊,诗和文章都写的很好。他姑母家有个婢女,长得端正美丽,而且天赋歌喉,唱得非常出色。崔郊很爱她,她对崔郊也很敬慕。他姑母并不知道这件事,由于家境贫困,竟把这个婢女卖到有个大官的府第里去了。崔郊非常思念她,但是大官的府第,怎能让普通人随便进去,而官家妇女又难得出门,崔郊因此没法见到她。直到有一年的清明节,崔郊才偶然见了她一面。只见他日夜想念的人,站在一株柳树下。好久不见,更觉得美丽可爱了。可是她现在是官家的人了,崔郊不敢走到跟前去,她也不敢招呼他,两人的四只眼睛,只好远远地互相望望而已。崔郊十分怅惘,吟诗一首道: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段故事,被收集在唐朝范摅编的《云溪友议》里。 形容旧社会官家富户的门禁森严、府第很深,外人没法知道它里面的情况,叫做“侯门如海”。形容情人或好友彼此分离后,竟象过路的陌生人一样不相识了,叫做“萧郎陌路”,或“陌路萧郎”。(萧郎,是女子对情人的称呼;也是唐朝时对男子的泛称。唐时也泛称女子为萧娘。)
|
|
来自: 相逢就是缘 > 《成语典故、看图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