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辞赋)常用虚词

 残剑悲歌 2015-04-05

 
                              (辞赋)常用虚词有

之,而、乎、乃、且、以、于、则

虚字
文言文历时两、三千年,时空的发展,虚字的变化很大。我们只有多读多看,才能读懂看懂,并能欣赏它的优美。
一般说的虚字是对实字而言。
虚字、实字的界说,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
一、以名字为实字,其他的都是虚字。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当中的风、雨、衣、食等字,上面一字是实字,下面一字是虚字。
二、凡字有事理可解的是实字;不可解,但是可用来帮助实字表现情态的是虚字。实字可分为名字(名词)、代字(代名词)、动字(动词)、静字(形容词)、状字(副词);虚字可分为介字(介词)、连字(连词)、助字(助词)、叹字(叹词)。 
虚字中的介词又称前置词,是介绍名词或代名词于他种词类,用来显示其间关系的,都放在名词或代名词前面,如从、以、于等字就是介词。
连词也称接续词,是用来连结数个词、语、句、节,以表示彼此间互相联络关系的,如与、及、和、虽然、可是等都是。
助词用来辅助文句,传达语气的,如矣、焉、乎、哉等都是。叹词是用来表示感情的,常独立而附于语或词之前后,以传声为主,如唉、噫等字。
中国文字,可分为实字与虚字两大类,凡有义可解者为实字,如「名词、代名词」等
其无义可解者,称之为虚字,如「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等。 
诗中所用之字以名词、动词、状词居多,而名词之运用较易,动词与状词之运用较难。
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也” “矣” “焉” 是句意结绝处。“也” 意平,“矣” 意直,“焉” 意扬。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及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许慎的《说文解字》更对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有了相当细致的分别。
例如:
“者,别事词也。” 
“皆,俱词也。”
“宁,愿词也。” 
“尔,词之必然也。”
“矣,语已词也。” 
“乎,语之余也。”
“哉,言之间也。” 
“兮,语所稽也。” 
虚词古今殊异,读古文向来有「实字易训,虚字难释。」
1、同一用法范围的副词,如「都」可以写作:皆、悉、举、咸、佥。
2、同一假设连词「假使」可以写作:如若:苟、使、令、设、即、则、为、讵。
3、同一否定副词「不」可以用:否、未、毋、勿、无、亡、非、匪、靡、蔑、
       曼、微、罔。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相如赋虚字韵部表〉
之部. 而、其、之、哉、兹、以、矣、不
鱼部. 夫、于、无、乎、者、与、也、所
支部. 是、此、斯、兮
歌部. 为、得、可
元部. 焉、然
阳部. 相
月部. 曰
质部. 即
职部. 则
铎部. 亦、若

常用虚词有
之,而、乎、乃、且、以、于、则
我们分几次课学会这八个虚词的用法
这八个虚词
今后大家造句 必须用上着八个 常用的虚词中的一个 或者两个。 
不要自己找动词介词乱用 结果写成了诗句
今天我们讲一个虚词 于 (其他的七个希望大家下去自己先学习)



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到”等。
1:不常厥邑,于今五邦。译文:[先生]不固定在某个都城,[从立国]到现在已迁移过五个地方。(到)
2: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译文:从我不见[这情景],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到)
二: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趋向。可译为“从”“在”“到”等。
1: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人:这里指百官。)译文: [成王]使百姓各安其业,使百官各称其职,从上天得到福禄。
2: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译文 :夏启却淫逸放纵,在野外饮酒作乐。
三:
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由于”等。
1:且天之下殃,固于富强
译文 :况且天降下灾祸,本来是由于[自恃]富强,
2:业精于勤荒于嬉(xī)。译文:学业精深是由于勤奋,荒废是由于玩乐。
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依赖、借助的事物。可译为“以”“靠”等。
1:鉴于后羿(yì),而用德度
译文:以后羿作为借鉴,而用道德法度[教化他们]
2:是故非诚贾(gǔ)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贾:商人。)译文: 因此,不是老实的商人不得靠经商吃饭,不是老实的工匠不得靠做工吃饭,不是老实的农民不得靠种田吃饭。
还有很多 总之 于后面有一个承受的对象 或者是指向 
如果你啥也没记住 起码你要记住用 于 的时候多是后面有 指向
再举例给大家
射于家圃---指向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指向
告之于帝---指向
语于富者—指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于:都是指向

总结:于 重点用法是 有所指向

之 
1:做 《的》解释 :赤子~心。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这是主要的用法还有很多 但是大家起码要记住这两个 用法

再举例
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译文:[风]沿着泰山的山窝,舞动在松树柏树的下边。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燕雀哪里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译文:讨伐孔子的学说,有什么不合道理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译文: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永州之野产异蛇。译文:永州的野外产一种奇异的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译文: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色。

之: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总之:
1.当 《的》 讲;例:缓兵之计、莫逆之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平;
2.代词:代指某人、物。例:置之度外。
3.这、那:
举例: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钟鼓之声;
一家之长;
原因之一;
夫子之文章

今天讲的之字大家要学会 之字经常当 《的》 讲。因此之的前面 基本不用动词。



一 :可译为“从”“在”“于”等
例:
1:《春秋》何以始乎隐?译文: 《春秋》为什么从鲁隐公开始?
2: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译文:我单单在这时候受穷受困啊!
3:生乎治者  译文 生在治世的人
4: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译文:楚人生在楚国,长在楚国,因此就说楚国话,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
注意 乎在前面一定有个字配合乎字
二:
可译为“由于”“因为”等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译文:德行败坏由于好名,智慧产生由于竞争。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译文:不因为众人的反对或称赞就动摇。
三:可不译出
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直接涉及的对象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译文:观察天象,以便考察时序的变化。
敢问夫子恶(wū)乎长?译文:请问老师擅长什么?
四:可译为“比”等
故人莫贵乎生。译文:所以对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
学莫便乎近其人。译文: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方便的了。
五:可译为“吗”
例1:子见夫子乎?译文: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例2:威王曰:“以一击十,有道乎?”(道:方法,办法。)译文:威王问“用一倍[的兵力]迎击十倍[的敌人],有办法吗?


我们已经学了 三个虚词 于 乎 之 
而:
连词
a:表并列,如“多~杂”。“黑质而白章”
b.表相承,如“取~代之”。“因病而死”
c.表递进,如“~且”。“踏节而歌” “脱口而出”
d.表转折,如“似是~非”。
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
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徐徐而行
简单的说就是:
1.并列:
2.承接:
3.递进 : 
4.转折:

乃 
乃:
1. 才:今~得之。“
2. 是,为:~大丈夫也。(最常用)
3. 竟:~至如此。
4.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表示因果
5.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则:
“则”字的用法
表示1.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2.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3.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4.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再举例:
人皆好名,我则不然—转折:却
水至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则:因果,转折都有,因果成分浓一些
良宵则明月斜挂  则---递进,补充说明前面的意思,也有承连的关系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 则—转折,然后,那就
客则鼾睡   则---呢;却 ;


1.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再举例:
不~物喜,不~己悲---因为
何以为继----用什么
以彰其慢—用
以夷攻夷—用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用
以众暴寡—用
以刀劈狼—用
以德服人—用
酬宾客以管弦—用
情何以堪---用
以膺大统---用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于
于长江以东---表方向 的
例子够多了 大家如果忘了《以》怎么用 起码记住 做 《用》 讲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