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六十
河 东 狮 吼
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东坡),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陈慥,字季常。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时候,常常和他在一起谈天、游玩。陈季常也好客,朋友来了,必定热枕招待,总有说不完的话,夜深了还不愿分手。可是陈季常的妻子性悍而妒,宴客的时候,如有歌女在座,她往往用棍杖在隔壁用力敲打墙壁,大声叫嚷,闹得不可开交,客人们也只得被逼散去。陈季常很怕她。苏轼曾经为此写过一首开玩笑的诗:
龙邱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枉然。
龙邱居士是陈季常的别号。信奉佛教的人,出家修行的叫和尚,在家修行的叫居士。陈季常喜爱佛学,所以自称居士。“谈空说有”是形容陈季常讲佛论经,说个不完。“河东狮子吼”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陈季常的妻子姓柳,按柳氏出河东郡,唐代诗人杜甫也有过“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苏轼用“河东”两字来暗指在隔壁吵嚷的这位柳氏夫人,可谓语带双关。至于“狮子吼”,本是佛家用来比喻正义和威严的,在这首诗里,作者一方面形容柳氏夫人象狮子似的怒吼,另一方面,又描写陈季常这位“居士”住在谈佛的时候,恰巧“狮子吼”了,这有双关的用意。
旧时有人称“怕老婆”的丈夫为“季常”,或者说有“季常之癖”,而称妒悍的妻子向丈夫发怒为“河东狮吼”。其出典就由于苏轼的这句玩笑诗。
河 鱼 腹 疾
古人以“河鱼”为腹疾的代词,例如泻肚子,就说是“河鱼腹疾”,也叫“河鱼腹病”或“河鱼之疾”、“河鱼之患”。
五代王定保撰的《唐摭言》载:唐宣宗时,韦澳、孙宏,都是翰林学士。一天天气酷热,宣宗召他们到大明宫中的太液池去纳凉游玩,那里气温特低,寒冷逼人。宣宗又请他们吃了银饼馅。吃的时候,果觉味道很美,可是回家以后,“因兹苦河鱼者数夕(因此害河鱼之疾好几个晚上)。”
“河鱼腹疾”这句话,由来已久。《左传*宣公十二年》载:那年冬天,楚国讨伐宋国的箫邑(今安徽萧县),已经把城团团围住了。楚大夫申叔展和宋大夫还无社,本是相识的朋友。这时,申叔展见还无社在喊他,可是两军对垒,当然不便谈什么话。申叔展想:明天城一攻破,我这位朋友一定要狼狈躲藏,这么冷的天,真够受的。便说:“喂,有麦麯吗?”还无社说:“没有!”申叔展又说:“有山芎?吗?”麦麯和山芎?都是御寒的药物。申叔展的两句问话,都暗示还无社即将遇难,可是还无社没有听懂,回答第二次问话时,仍然是:“没有”申叔展于是再说:“河鱼腹疾,奈何(受凉拉肚子,你怎么办)?”还无社这才听明白了,便说:“那么请枯井里救人吧!”申叔展也听懂了还无社的用意,于是,最后说:“井上盖些茅草就行!”第二天,箫邑城破,申叔展找到一口上有茅草为记号的枯井,叫一声“还无社”,还无社果然答应着从枯井里爬出来了。
古人为什么用河鱼来比喻腹疾呢?有人说:因为“河中之鱼,久在水中,则生腹疾。”也有人说:因为“腹膨如河中之鱼。”还有人说:因为“鱼烂先自腹内始,故有腹疾者,以河鱼为喻。”三种说法,似乎后一种比较合情理。
正因为鱼烂是先从肚子里烂出来的,所以形容国家内部发生变乱而致亡国,叫做“鱼烂而亡”。《公羊传*僖公十九年》载:“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