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部分O2O模式违反互联网经济特性吗?

 红星无暇 2015-04-06

[品途导读] 可在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却非常普遍,而人们需求的关联性和个性化的深入,需求之间的关联反应和对服务品质的追求,使得人们的付费意愿成为可能。


文/华晔

  一个新的模式出现总要经历一些挫折,不能因为过程的曲折就否定它前进的方向。如果是为了指出不足,期待行业指正,这没有错。如果只是为了标榜而标榜,就难免惹人嫌了。

——题记

有人说2014是O2O元年,也有人说2015是O2O元年。不论哪一年是O2O的元年,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O2O的火爆程度到了谈互联网不谈O2O,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圈的人了。

在这样大热背景下,浇一浇凉水,让真理越辨越明是值得鼓励的。然而前不久笔者看到一篇黄绍麟的《大部分O2O 模式违反互联网经济特性》,题目果然惊艳,内容却有待商榷。细看之下,有种为写而写、哗众取宠之感。既然黄先生“欢迎在思考维度进行讨论”。那笔者就斗胆说两句,烦请黄先生指教则个。

首先,黄先生以外卖配送每份5元的物流成本不可压缩论证O2O配送成本刚性不符合规模经济,并认为规模经济就是互联网经济的最根本特性,所以得出结论:O2O模式不符合互联网经济特性。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第一,5元的配送成本真的就没有压缩的空间么?顺着时间轴往后看,如果O2O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单位区域下的客户量增多,每位配送员可在更少时间内取或送更多包裹,那么,配送成本不就可以得到压缩么?再顺着时间轴往前看,5年前单位区域内订单量少时,可能10元已经是配送员每一单量下的最低成本,而现今这个成本已经被压缩到了5元,是不是也在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规模在扩大,配送的成本在减少呢?况且,在线外卖仅仅是O2O餐饮类别中的一种形态,不代表O2O就只有在线外卖一种模式,其与整个O2O市场数十万亿的市场规模相比,在线外卖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物流配送并不是O2O模式中交易的必经环节。比如用APP叫出租车,叫代驾,叫保洁阿姨,叫上门美甲等,这些服务并不需要物流,其市场份额的扩大,会不断摊薄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营销成本。

第三,规模经济真的是互联网经济的最根本特性吗?规模经济的作用,在大工业时代显现的十分明显。工厂的规模越大,对成本的摊销越薄,越有利于竞争。

可在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却非常普遍,而人们需求的关联性和个性化的深入,需求之间的关联反应和对服务品质的追求,使得人们的付费意愿成为可能。相对于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企业,科技互联网企业或以时间消费为主的服务型企业,其固定的管理成本和高效的生产效率,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边际成本却越降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比如,广告型互联网媒体,以内容运营为主,每天投入的时间是固定的,需要更新的版面是固定的,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好内容呈现出来,这跟投入多少人力无关,并不是编辑越多,网站流量就越高;再比如电影院、KTV,每天营业的时间是固定的,但通常发现,节假日客流高,工作日客流低,电影院不会因为增加了更多人手,客流就节节高升,反而通过降低售价,吸引平日无法在假日观看电影的人来入座。因此,互联网时代是客流规模,不是生产规模。

其次,在问题二中黄先生以家政和婚庆服务为例说明:O2O 模式下新的中间人容易被跳过,所以只有如打车这样随机性的需求,或某些服务频次不高的需求,才可绕过跳单的问题。的确跳单问题在有些O2O企业中存在,一些企业的模式存在问题,就扣一个大帽子,说其违反了互联网经济的特性,这大棒抡起来虎虎生风,但却真难以受力。

第一,如果说2014是O2O元年,那么O2O今年也才一岁,它的商业模式还要摸索。哪个企业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哪个企业就会赢得发展的先机。笔者有幸在O2O专业媒体从业,每看到O2O企业探索新的模式,会用期待的目光关注着他们尝试。比如有家政企业在保洁业务中选择不赚钱,并且免费提供培训和保险,给甲乙双方搭建平台,然后通过后续的增值服务赢利,其模式好比IBM和华为,卖设备不赚钱,而是通过后续的服务赢利。还有家政企业做专业方向上的垂直化深耕,每位阿姨有其专长,把家政服务工作作深作精。吴伯凡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说:当一个市场在找到其正确的模式之前,都是一个黑暗时代——暗无天日,伸手不见五指,人们聚合起来形成公司各自制造属于自己的火把,还经常互相比较谁的火把更大。还有各种媒体、各种论坛、各种第三方每日报道/评比:目前火把最大的十个人是谁,谁又刚刚宣称要成为东半球最大的火把,直到太阳出来了……

第二,各O2O企业在构建平台时也在努力向闭环方向靠拢,关于移动支付、二维码、NFC、蓝牙验证等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闭环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并不是难倒O2O的大山。跳单问题也只是暂时性问题,把短暂的曲折定性为违反了互联网行业的特性,这结论值得商榷。

然后,黄先生以使用频次低,推出注定有很多O2O服务在推广APP安装的钱最后都打了水瓢,然后得出问题三:低频率的O2O 应用规模做不大。这个逻辑也显得不那么充分。

第一,频次高当然可以提高成交规模,从而增加市场份额。现实中,也的确有许多APP推广的钱打了水瓢。但二者看起来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为频次不是全部,互联网经济的透明性、竞争性、低成本,都在规范和挤压着实体经济。

第二,低频率可能难有回头客,但可以做口碑,可以发展产业链经济,比如婚嫁,如黄先生所言,一个人也可能用一次就卸载了这个应用。但一方面,这个产业链是很长的,从婚纱、摄影、器材、餐饮、酒店、出行、礼仪等等都是这个产业链上的经济形态,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业务。

另一方面用户体验后,如果效果好可以再推荐给其他朋友。线下门店有店面成本,相较于互联网更多的用工成本,却仍能在低频次的产品经营中长久存在,那么搬到互联网上后,就为什么要因为频次低而做不大呢?这个大的比较对象,应于行业内吧。否则,蚂蚁与大象相比,其意义何在?

最后,2014年,美国家政企业Care.com成功IPO,云家政获蓝驰千万美元A轮融资,主打月嫂服务的懒人家政获千万元A轮融资……如果大部分O2O 模式违反互联网经济特性,比如黄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到的家政行业,那为什么还有创业者把脑袋削尖了往里面钻,为什么投资人要砸大笔钱投进去?真的是有钱任性吗?

总之,如黄先生文中所言,O2O概念产于欧美,繁荣于中国。第一,是因为智能手机作为终端的普及;第二,因为上门服务的劳动力成本低;第三,因为城市大、地域大、有需求;第四,因为资本催化。此外,还有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人们对舒适性的追求等等,这些共同催生了人们对O2O模式的期待。这个新兴的模式,需要鼓励,也需要教育,但前提是都要客观。

黄先生在线上线下均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笔者仅根据转载的文章和自己些微的行业知识,作了一点冒昧的分析,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原文作者和各位看官指教则个。

附原文:

大部分O2O模式违反互联网经济特性

作者:黄绍麟

中国的O2O行业发展已然独步全球,除了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外,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广大的国土使得出门办事不那么便利 ,加上资本密集投入催熟行业,即使身为互联网鼻祖的欧美也相形见绌。毫不夸张地说,要看O2O 的最新发展,看中国比看美国还有用。

身为资深宅男的笔者在上海生活,现在每天用 APP叫外卖,用 APP叫 车。除此之外,用APP 选择打扫阿姨上门清洁,约人上门洗车,约人 上门作美甲,约人上门教钢琴……相信约人上门剪头发的O2O 也快 出现了。总之,食衣住行育乐你能想到的领域,都有人进入了。

O2O 模式的一大特色,是消灭原有行业里的中间者,此即常谈到的「 去中心化」。例如,如果消费者可以用手机直接挑选房产经纪人,那么房产中介公司以门店为主的经营模式可能就会被消灭。这就是为何当O2O 进入每个垂直领域时,原有的行业老大各个胆战心惊的原因。

然而,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以O2O 模式经营。O2O 在中国发展了三四年,不断看到有外卖O2O ,打车O2O 等初创企业拿到几个亿美金的投资,而资金被大量的用于各种订单的补贴中以便赢过竞争者。消费者开心了,坐出租车便宜了,订盒饭便宜了。但是,资金烧完后呢?

笔者看到的O2O 行业发展至少有几大问题:

◎问题一:O2O 模式不符合互联网经济特性

这是最大也最根本的问题。笔者曾经问送外卖上门的送货员,你送一 份餐可以赚多少钱?回答说一单可以赚 5元人民币。这个送货员的费 用无论如何省不掉,也就是说,当这个外卖O2O 公司一天送百万个便 当的时候,物流成本就是 500万,那如果一天送千万个盒饭……

什么叫做符合互联网特性的商业模式?笔者使用下面的图形来做说 明。当用户规模扩大时,单位经营成本随著用户增加而呈现指数型下降,而且其下降程度远比传统行业来得明显,这就是互联网经济最 根本的特性,这是十多年来虚拟经济存在与爆炸增长的核心。

从图上可看出,收入随著用户数的扩大而呈现线性增长(可能也有指 数级增长的例子,但应该比较难),收入与成本的线条相交之后,网际网络企业即迈入营利。们所熟知的门户网站,社交网络,搜索引擎 等互联网应用莫不如此。

与此特性相距最远的是电子商务,特别是自建仓库直营买卖的 B2C电 商。与实体的接触面积越大,越难以从互联网规模经济中获得好处 。亚马逊的净利润率数字与其他类型的网络公司相比是非常难看的。 至于Ebay淘宝等平台模式,因不涉及仓储物流等实体商务则无此问题。

当我们在看O2O 的商业机会时,需要谨慎的参考上图来思考。

◎问题二:O2O 模式下新的中间人容易被跳过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婚庆 O2O公司,这公司主要服务想结婚的人,在上面找婚纱摄影,租场地,预定礼车,找新娘秘书等。上面有无数商 家,下单后商家会联系消费者,然后这间O2O 公司拿交易提成。这个 没有物流不需送货员的O2O 模式看起来美妙级了。

然而,创始人告诉笔者,依他推断,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订单被商 家「跳单」了(实际数字不能统计,只能凭感觉)。消费者网上下单后,商家得到消费者联络方式并且在电话中暗示消费者把刚才在网上 下的订单退掉,以便得到这个生意却不用付给这个O2O 公司提成。

这公司后来弄了一套电话录音系统监听商家与消费者间的通话,抽样 检查属实的话,会对商家提出警告。然而,监听只能抽样,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问题的根本因在于O2O 企业无法向消费者收费,而 向商家收费在利益上与商家是对立的,又无法监控整个交易环节。

此外,还有一种更尴尬的O2O 身为中间人却被跳过的情况。例如,透 过某个家政APP 笔者找来帮忙家里打扫的阿姨,发现她很认真负责, 于是笔者直接跟她要了手机号,下次直接打电话约时间。。。原来那 个APP 就再也不用了。于是,这个 O2O服务就只能做我一次生意。

◎问题三:低频率的O2O 应用规模做不大

什么O2O 服务可以避免熟人效应?恐怕只有「服务质量无太大差异」 的O2O 服务,或使用频次不高的O2O 服务了。例如打车APP ,消费者需求是随机的,大部分是非定点服务,谁来载我差异性不会很大因此 没必要跟服务者混熟等。至于低频次,则衍生另一个问题。

叫外卖,一星期总有个几次;叫打扫阿姨,一个月几次;出国旅游, 几年一次;结婚,一辈子最好就一次。。。这样的频率注定了有很多O2O 服务在推广APP 安装的钱最后都打了水瓢。用户仅在有需求的时 候安装,用过之后不是移除就是再没打开过,因此装机量大不起来。

并不是低频率的 O2O应用不能做,而是高频应用和低频应用的商业模 式不会相同。高频的应用做规模,薄利多销甚至全免费靠增值服务收钱;低频的应用做收入,客人上门非得榨出钱来才行,以便平摊APP 推广成本。

O2O 是互联网全面进入实体生活的重要步骤,伴随著智能手机普 及让互联网的服务可以随身。然而,商业模式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与实体接触的部分越多,越无法享受互联网带来的规模经济特性 ,而跳单与频次问题更考验著这个新的中间人究竟是否能创造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