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金色的舞裙》:澳大利亚风情志

 昵称14979747 2015-04-06
 看了很多年的小说...

《金色的舞裙》 花城出版社

作者:(澳)玛利安·哈利根

在18世纪中后期欧洲人登陆之前,澳大利亚的土著民族基本处于原始社会,因此,澳大利严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璀璨星空里,向来是一片略显黯淡的云图。相对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文学强势的国家,这个国家是“沉默的大多数”,既无在文学史上铭刻辉煌的杰作名著,又缺乏开拓文学创作新流派的大宗师。上个世纪是文学众声喧嚣的黄金时代,但澳大利亚文学也一贯保持着喑哑。

——但看了玛利安·哈利根的长篇小说《金色的舞裙》之后,才知道以上想法有失偏颇,充满了坐井观天的狭隘。而也正是通过这部长篇小说,窥一知全,不仅对澳大利亚文学有所了解,同时对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也有一次细腻的扫描,可谓是现代都市化的澳大利亚的风情志。

“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内容梗概的小说都不是好小说。”《金字的舞裙》几乎就是为了印证这句话而存在。它讲述了这样一些故事:一个矿工之妻莫莉在丈夫出事故死去之后,带着儿子雷回到居住在海边的年迈母亲家里。在这里。莫莉又爱上有夫之妇,最后,深感爱情无望的莫莉自溺于大海。而她的儿子雷,长大后成为一个画家,生性忧郁的雷总是沉溺于过去的阴影中无法自拔,终于有一天他离开画室两手空空的去流浪,而他的爱人玛蒂妮出于对他的深情,从澳大利亚悉尼前往巴黎将他找回。

故事虽然简单,但却不能轻易简述。因为在小说中,表达着玛利安·哈利根更多的思想观点,那就是将“生活”放置在不同境遇下的思考。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绿皮匣子”,讲述画家雷和女友马蒂妮在巴黎度假的生活。以他们的思想、感触为主,从身边的事物,所见所闻,随意汲取思路,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情感等的思考,现实与个人的冲突;

卷二“玫瑰毯”追述雷一家三代的家史。雷的父亲死于事故,二十一岁的母亲莫丽带着襁褓中的雷搬回娘家,与寡居的母亲在澳洲纽卡斯尔的一个小镇相依为命。莫莉爱上了有妇之夫,不堪面对无望的爱情,自溺于大海;

第三卷“礼物”是一个相对独立也是关键的一章,马蒂妮离开雷返回悉尼。围绕她的生活、工作、同事、朋友等展开多层、多视角的对悉尼都市生活的描写。叙述以马蒂妮对雷的情感为主线,从不同角度补充雷不愿面对的家庭隐私,对照上辈人的道德观,探讨人性的深层真实。

而最后一卷被命名为“百合花”,马蒂妮因失去雷的联系,不惜被解雇到巴黎寻找雷。而雷幻想个人自由,试图摆脱社会对一般人的束缚,以乞丐的身份外出流浪。结果是一场戏剧性的相逢。二人决定返回悉尼,建立自己的小事业、结婚、生子。然而个性和情感与婚姻又呈现新的冲突。

《金色的舞裙》以散点透视的方式,窥视了一些人性与生活的真相。同时,它另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小说中经常多视角的对悉尼等澳大利亚生活有种描述。特别是在第三章中,以马蒂妮视角,拼贴出悉尼中层人的感情、潜意识、社交、生活方式和生存现实,在某种程度上,留存了澳大利亚风情史。

玛利安·哈利根没有刻意去表现一些宏大如死亡、生存等永桓不朽的主题。作者有意弱化叙事主线,而沉浸在对“细枝末节”的喜好上,就连小说篇名“金色的舞裙”,也来源于莫莉自杀前的所穿的最后一件裙子。作者只是精准、而真实的还原了一些平凡人物的生活。即使对于生活,作者也没有轻易发表自己以于生活的看法或论断,她只是生动细致的、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的反映生活,表现人物心灵的细碎的欢喜与悲伤,并揭示平凡生活包含的悲剧因素。

而正是这种“真实生活”本身,给予了读者更多更多,更本真的阅读联想。也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金色的舞裙》有着很明显的女性文本的特征,小说的行文风格细腻入微,蕴含着心细如发的女性心理。在我所看到的小说中,似乎只有《追忆似水年华》和《一个法国人的一生》才具有这种绸缎般顺滑且绵密的文字质感,并且交织着一种法国式的浪漫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