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亲那些事!宁波城市剩女婚恋状况的不完全调查

 haosunzhe 2015-04-06


上月中旬举行的宁波婚博会上人头攒动,很多父母带来子女资料,让人有种置身于招聘会的幻觉。

生于1985年的小满姑娘依然单身,这在我们共同的朋友圈里是个永恒的话题,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总会有人把话题引到她的终身大事上。

比如,周末的傍晚,人家好好地在办公室加班干活,那些急匆匆溜回家做饭接娃的奶爸奶妈,临走了总不忘丢下一句:“哟,还不去约会啊?”

比如,当她被派去参加一个会议时,就会有同事提一句:“抓紧机会,听说现场有单身的青年才俊呢。

小满姑娘只有翻白眼的份儿。

其实,在媒体任职的小满有才有貌,性格也好,工作中像头拼命的小兽,工作之外却很有聊头。像我等早早结婚抱上娃的,总盼着把这位花枝招展的姑娘拉入已婚妇女的行列,过上一起聊奶粉尿片的幸福生活,从此天下太平。于是我去找东南商报的资深红娘项志美,希望她为这个小伙伴牵线搭桥。

我想,对已经做了10年公益红娘,带着团队成功促成2173对单身男女步入婚姻殿堂的项志美来说,介绍这样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姑娘,应该不是难事,没想到她有点为难。“小姑娘自己不上心么?你到婚博会来,或者就你们报社楼下的灵桥公园,看一看就知道形势有多严峻。”

小满相亲记

其实,小满姑娘并非不上心,她想结婚,也不排斥相亲,还期待转角会遇到爱,就是不知道真命天子到底在哪个路口呢。

她给我们讲最近的几场相亲,对象都是长辈们精挑细选的“条件非常好”的人选。

一个做老师的男生,对她的职业表现出极大兴趣,开场就问:“你们做媒体的,是不是最盼着出事啊?一出事就兴奋,迫不及待赶过去?”

新闻伦理的长篇大论瞬间在小满姑娘的脑海里转了几个圈,一时无从解释:“哪里,我们也不想的。”

男生紧追不舍:“那就是你不够用功,或者你们单位晋升空间有限,不然怎么做了7年还没做个部主任?”

小满姑娘无比惭愧,忽闪着大眼睛羡慕地望着对方:“听说你是班主任,还是做老师好啊,教10年书,提不了校长,至少也能当班主任。”

两人不欢而散,小满因为不会说话,被家人一顿狠批。

几天后是一个公务员,约她下了班以后天一广场“走走”。那天傍晚下着雨,又冷又饿的小满姑娘没想到,真的就是“走走”而已。她提出要不先去吃点东西,男生说,他不饿,还是先走走吧。

于是他们打着伞绕着广场从6点走到了7点,小满心疼那双已经湿透了的新鞋,终于鼓足勇气说她鞋湿了,想先回去。她在路边打车,男生觉得很奇怪:“你不坐公交吗?”小满强调,她的鞋湿了,不想再走了。男生也强调,公交515,是直达她家的,不用转车……

正好一辆的士来了,小满说了再见就上车走了。到家后出于礼貌,又发了条消息,告诉男生自己已经安全到家。男生回复:“其实坐公交更安全,打车要20多元吧?”

小满跟介绍人说,他们价值观不太一致,这个抽象的理由又让她挨了一顿骂。

还有一次是个医生,因为工作的原因约在东部新城,相谈甚欢。那天是中午,小满姑娘下午要赶回单位开会,医生很贴心地说我开车送你。

一场不合时宜的雨又下起来,而且越下越大。

刚出地下车库,车子油量的警示灯亮起来,医生说先去加油。开到附近的一个加油站,他拿出了一张加油卡,可工作人员说这不是他们加油站的卡。

医生说,那我们去找一个可以用这张卡的加油站。

急着回单位的小满想提醒他,现金也可以加油,而且警示灯刚亮,开到她单位没问题,而她单位附近就有加油站。但她又犹豫,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应该知道这些吧?

正迟疑着,医生拿起手机拨了个电话,随后回头对她一笑:“我妈知道一个地方可以加油。”

然后,他就一口气把车开到了靠近梅墟的地方。偏偏,那边的加油站因为故障,暂时没法加油。

等不及的小满只能冒着大雨打车回单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我的三观有问题吗?”小满很困惑,“这些人都挺好,可那种好不是我要的好,就好像没法接受30多岁连这么点小意外都处理不了,还要问妈的人。”

“小姑娘不要总是挑三拣四,漂亮又不能当饭吃的哦,年纪也不小了,又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找个本地小顽不容易的……”介绍人打来的电话,彻底把她激怒了。

在我们看来,是不是本地人,有没有编制,甚至是不是独女对于漂亮能干且收入稳定的小满来说都不是问题,后来我才知道,在有些人眼里,这就是无法妥协的问题。

“趁年轻,看到好的赶紧下单!下单!”

对于项志美说的灵桥公园,我太熟了。它就在报社楼下,每到周末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如同集市。一群中老年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公园一角,三三两两或立或坐,相互打量,印有择偶者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收入、房产等信息的纸片在树上飘着,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公共聚会,来的都是为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父母们。

他们各怀心事,面容疲惫,自带干粮饮品和小板凳,但是交谈仅限于彼此之间,陌生人很难融入。所以,趁着上月中旬宁波婚博会在会展中心举行的机会,我找到在那里摆摊的红娘项志美。

1993年出生的外甥女出于好奇跟着我一同前往。她刚刚拿到英国一所大学的OFFER,就等着下半年出国。她的母亲我的表姐愁肠百结,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祖国母亲怀抱里都难找对象,到那么一个人口少很多的国家,选择不是更少?

全市各大红娘团的摊位被安排在婚博会的最边上,后面的展板上列着单身男女的基本资料,那是各位红娘从登记的会员中挑出来的“精品库存”。

每个摊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很多父母带来了子女的身份证、毕业证、各类获奖证书、专业资格证书,甚至还有英语六级的证书,我顿时有种采访招聘会的幻觉,只是那是比企业招聘更慎重的筛选。

“单亲家庭的小姑娘阿拉儿子绝对不考虑的,”一位父亲一边填资料一边跟红娘说,我很没眼色地插了一句,“单亲有什么关系?”

“你懂什么,除非父母一方是由于意外没了,那种父母离异的小孩子,性格很难弄的,病故的也不行,谁知道会不会遗传的呢?当然,最好是父母双全的,身体好,有退休金,以后生了小孩可以照顾得到。”

“小姑娘看看样子蛮好,就是怎么住这么个小区呢?”一位母亲眉头紧锁,“这种老小区,路多少小,阿拉儿子车子开进去倒也倒不出来的。”

旁边,一个看上去像她好姐妹的妇女凑上来:“伊还有个兄弟呢,这怎么行?”

我没想明白,有个弟弟有什么不好,红娘也劝:“有个兄弟好,将来老人生毛病,兄弟可以分担一些。”这位母亲颇不以为然:“讲是这样讲,可儿子靠不住的,而且将来房子总归要留给小儿子的,哪有女儿的份?”

外甥女撇撇嘴:“我妈怎么没这种长远细致考虑呢?尽扯些人品好、有责任心等又空洞又抽象还不太看得出来的东西。”

3月21日,由东南商报社和鄞州下应街道共同组建的“宁波好姻缘”下应红娘基地,桌上的相亲资料中,女孩的资料占了大部分。

当然也有没那么深谋远虑的家长,我在现场看到一个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女孩的资料,毕业于名牌大学,企业中层,年收入20万元以上,但她的母亲犹犹豫豫写下了15万元,学历要求只填了大专,她说,写多了怕人家不敢接触。

  这位母亲哀叹,当年女儿忙于工作,年纪小、收入低、没见识的嫁人大好光阴被错过了,现在身边倒是有一群有为青年,可全都是她的手下,也比她小,不会把她列入考虑范围。

  她的手机里有女儿的旅游照,看上去端庄秀丽,可身边有人评论,不够白,脸有点大。不知道照片上在赛纳河边迎风微笑的女孩听到一群大妈对她如此品头论足,会作何感想。

  我的外甥女和一名90后女孩的父亲聊起来,这个女孩毕业于北京一所让国人如雷贯耳的名校,工作也不错。父亲说,孩子虽然小,但找对象这件事不能等。他先帮忙看看,有合适的再介绍给孩子。

  这时,那位企业中层的母亲突然打断了他们,她拉过我的外甥女:“小姑娘问东问西的做什么?”

  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她自顾自说下去,“你有这个功夫不如去谈朋友,不要以为年纪轻轻的就可以浪费时间,一转眼你就是阿拉囡这个年纪了,要体谅父母啊。别挑了,趁年轻,看到好的赶紧下单!下单!”

  外甥女半天没说话,我想“下单”这个词,一定把她吓坏了。“古今中外没有这种情况,父母聚集在一起,像谈论一件商品一样介绍自己的儿女。”

  “白发相亲”背后的焦虑

  “下单”这个词,同样在项志美的嘴里说出来。

  我们去她家采访,随意拉些家常,她问我老家在哪儿,家里有没有兄弟姐妹,结婚了没,什么时候在宁波买的房子,然后出于职业习惯地感慨一声:“还好想得明白,‘下单’得早,不然像你这样的外地人,多少难找。”

  项志美指着她家里厚厚的一叠资料说,你不要嫌阿姨说话不好听,现实就是这样,很残酷的,像你这个年纪还单着的女生一抓一把,比你漂亮收入高的也多的是。

  那一刻,我充满庆幸,还好自己不挑不选果断“下单”,也多亏先生毫不嫌弃及时“收留”,避免了待价而沽的尴尬。

  看项志美精心设计的表格,果然比求职简历表还要精准,除了单身男女年龄、学历、年收入等基本信息外,还有准确的家庭住址,房屋面积,有无按揭、产权所有人是谁,工作单位的性质是公务员、事业还是企业,一周可以休息几天,有无兄弟姐妹,父母有没有退休金,对属相有没有要求……

  看多了,就会觉得照片上的脸一个个面目模糊,眼前只有房子、职业、年薪等标签在飘。

  项志美给我上了生动一课,她说,你不要看不起这一条条,没有一条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是10多年的经验,是为了保证最高的成功率而设计的。现在的父母,门槛多少精,从你住哪个小区,就可以判断出你家的经济水平如何;从每周休几天,判断你是不是坐办公室的,将来能不能照顾到家里;他们介意你是不是独女,一方面是考虑财产问题,另一方面也怕家庭关系难处理,“如果有两个女婿,丈母娘总要比的。”

  “你肯定觉得,想那么多是脑子有毛病。我是看多了,都是过来人,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好的。”项志美说,这些年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为子女相亲的老爸老妈后,她能明显感觉到,他们为子女确定的择偶标准,和他们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一个做销售的老爸,坚决不能容忍未来女婿是个销售,因为他觉得销售日日风餐露宿夜夜推杯换盏,女儿会受委屈;而另一位更固执的父亲,一定要求红娘给做外贸的儿子找一个有家族企业的女孩,因为只有这样的女孩可以给儿子“发展平台”,10年了,这样的女孩不是没有,可就是有也未必对他儿子中意。但“平台老头”初衷不改,红娘们起先觉得难以理解,后来知道他年轻时很能干,就是因为没人拉一把一直不得志。

  另外,多数父母希望孩子的另一半工作稳定,主要是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上山下乡、下岗失业,太不稳定。

  这让我想起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孙沛东2012年出版的《谁来娶我的女儿》一书。这是目前国内外第一本关于都市相亲的学术专著,研究的对象是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她把父母为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这种非正规婚姻代理模式,叫做“白发相亲”。

  书中说,在择偶和婚姻这个问题上,中国大城市中40后、50后这些知青一代独特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其结构化、制度化的怕与爱。他们要求子女结婚候选人要具备学历良好、工作稳定、薪酬优厚、婚房等要素,是因为他们曾接受的是不完整的教育,曾经经历了被耽误的社会生活,也遭受过经济转型时的困境,因此,他们担心下一代承受不了“选错人”的灾难性后果。

  “这是代际累积的结果。作为‘知青子女’的80后,无法彻底摆脱父辈的生活烙印和集体记忆,这也构成了他们自身的人生窘境。”孙沛东说。

  在婚姻心理专家看来,社会变化加重了父母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这种焦虑在为子女的相亲中暴露无遗。相亲,看起来是个家庭问题,其实是个社会学问题,甚至是个经济学问题。

  好男人去哪儿了?

  项志美告诉我,婚博会前两天,她所带领的团队共收过840多张表格,其中只有30多张是男性,如此悬殊的比例让人吃惊。

  她还说,2006年她刚做商报红娘时,在他们那里登记的男女性别比在1:3和1:4之间,10年过去,女生的比例翻了几番。

  我也咨询了宁波唯鼎会等一些收费的婚恋平台,没有一家女会员不是远远多于男会员的。

  适婚的好男人都去哪儿了?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每年的宁波市人口发展报告中多次提到,宁波择偶期男女性别比小于1,也就是女生多于男生。原因有二,一是2001年以来,我市考入外地大学的学生中,男生略多于女生,而毕业回宁波工作的,女生则多于男生;二、宁波本地男青年娶市外女青年的人数,多于女青年嫁市外男青年的人数。

  但,这肯定不是全部的原因。

  我采访了宁波实名制婚恋平台唯鼎会的副总经理于宁。她曾在珍爱网、百合网等知名交友网站做过10多年婚恋顾问,较有发言权。

  她认为,其实全国的城市大同小异,择偶期男女性别比未必悬殊那么大,问题的关键在于符合女方结婚预期的男生少,简单地说,就是那种有白领以上收入和学历的男生要明显少于女生,而这些男生中,如果再加上有婚房、本地人、有编制等客观条件,那数量就更加有限了。

  换个角度说,城市中优秀的女生太多了,多于能娶她们的男生,而传统“低娶”、“高嫁”的观念使得很多女生“高不成,低不就”。

  这种观点,在2012年《中国青年报》一篇叫做“男生正被女生‘全面超越’”的报道中得到了支持。报道称,2007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2010年,全国女硕士首次超过男生,而到了2012年,硕士生中女生已比男生多4万人。几乎在所有城市地区,女孩在教育成就上已经超过了男孩;儿童教育和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与男生所擅长的东西是对立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担忧,这场“全面超越”所带来的结果,学业的失败将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带来一连串的反应,比如男孩日后找工作的成败。

  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认为,女生也不全然是获益者,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之后,她们的优势很快消失。尽管女生已经越来越多。但很多单位还是更偏向招男生,而不平等的学历情况也会导致女生“找对象比较困难”。

  根据中青报的数据,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比男生多33万人,也就是说,去年毕业的女生要比男生多33万人,按照传统的观念,男女学历相当且男生不比女生年龄小,那么至少有33万个女孩要找前几年毕业的学长做男朋友,可是前面好几年,毕业女生的数量都比男生多……

  东南商报梁祝红娘团的红娘们还分析了另外一个原因,大学毕业2年后,多数女生都已经到了被催婚的年纪,而男生的主要精力还在打拼事业上,这种不同的心态也影响了婚介机构男女的比例。

  只是,兜兜转转一大圈,我依然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满姑娘依然在寻找之中,只是,她对于相亲这种方法越来越不抱希望。她说,男女之间“有感觉”是化学反应,父母找的那些条条框框是物理反应,一个物理反应产生化学变化的几率真的不大。

  小我十年的外甥女依然对我们的调查不以为然,她觉得既然找不到中意的,那就不找嘛,为什么非结婚不可呢?只要能证明自己不是废物,证明可以不靠任何人也可以把日子过好,谁都无法逼我结婚。

  她最近看到一个数字,美国接近一半的成年人处于单身状态。她的社会学老师说,当经济的开放性和社会的容忍度增大,单身人群的出现是非常正常的。这对于女性来说未必不是好事。婚姻不是必需品,是可以选择的。

  类似的观点在著名的《第二性》这本书中也出现过,波伏娃说,“只有当女人认为自己有不结婚的自由,才会是真正的自由。”但我的表姐一定不会接受。

  外甥女说,那天在婚博会现场,她很想跟那个劝她赶紧谈朋友的妈妈说,如果我是你的女儿,有20多万元年薪,工作的时候有一群帅哥在身边,有朋友圈,有能力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也未必那么急着结婚。

  我庆幸她没把这话说出口,也希望她将来学成归国时还有这份自信从容,以及强大的内心。我从心底里羡慕她,因为,她将看到一个更大更开放的世界,人生还有无限可能。记者 樊卓婧 程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