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经典伤寒派
2015-04-07 | 阅:  转:  |  分享 
  
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经典伤寒派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经典著作,该书记载的近300首古方被后世称为“方剂之祖”。后世医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对该书加以批注、发挥者数以百计。迨至温病学说兴起,在伤寒、温病之间的学说争论更有发展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然而他们之中亦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争论,

有以方有执、喻嘉言等为代表的错简重订派;

有以张志聪、陈修园等为代表的维护旧论派;

有以柯韵伯、徐灵胎等为代表的辨证论治派;

以朱肱、陶华为代表的通俗伤寒派;

以陆九芝、恽铁樵为代表的经典伤寒派;

以唐容川、朱沛文为代表的汇通派,

等等。在此我仅以经典伤寒派做详细介绍,其他的就不一一细讲了。

经典伤寒派是一个带有尊经崇古色彩的流派,他们恪守《伤寒论》,否定后世的温病学说,在晚清及明国初的医坛上与温病诸派针锋相对。尽管他们言辞偏激,但对于纠正当时医家忽视基本训练,舍本求末,追逐新说的偏向,正确评价《伤寒论》在外感温热病临床上的指导意义却有着积极有益的作用。学术特点一、否定温热派的理论否定温病学说是经典伤寒派的主要思想,而其中对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热派的学说抨击的尤为激烈。经典伤寒学者均认为卫气营血、三焦学说以及《温热论》《温病条辨》中的部分内容缺乏临床实践的基础和经典理论的支持,并缺乏作为理论的严密性。经典伤寒派在否定温热派理论的同时,坚持以《伤寒论》为外感热病的诊治之基础,强调温病之治不出《伤寒论》范围。诸家否定温病学说,不单纯是具体的学术问题之争,而是对于当时中医界不重实际浮夸空谈的偏弊所做的抨击。二、注重实效,倡导经方,反对轻灵之法经典伤寒派诸家恪守仲景心法,临证每以仲景方为主来作为治温之法,对温病的变证坏证亦用仲景法救治,否定后世温热家诸新方。代表人物一、恪守《伤寒论》的陆九芝陆九芝,名懋修,清·元和县(今苏州)人。他认为“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继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因极力推崇秦汉医学,对温病诸家异议颇多而成为经典伤寒派的代表。陆氏认为“凡温热之治,当求诸伤寒之论”即伤寒并非狭义的伤于寒邪而是广义的一切外感热病,包括狭义伤寒与温病。故提出温病“证在《伤寒》之中,方亦不在《伤寒》之外”。陆氏进一步提出“温病者,阳明也”。他认为温热病方面各家学说虽重,且各出机杼,却也不过是将他经或他证来代替阳明而已,曰“阳明为成温之薮,古来皆无异说,皆以《伤寒》阳明方治之。”他还对一些温病家的经验方做了分析,认为都不外《伤寒论》的阳明方。陆氏治温病初起用葛根芩连汤辛凉解表,认为此方是阳明主方。另有白虎汤、大承气汤、栀子豉汤等诸仲景方,虽然他也用凉膈散、柴葛解肌汤、黄连解毒汤等后世时方,但其思想是明显倾向于《伤寒论》的。陆氏推崇《伤寒论》还表现在否认逆传心包之说,否认开窍清心之法,强调胃热神昏。他说,温热神昏,方药首推承气、白虎,《本经》谓大黄能安和五脏,此因大黄清阳明腑热:又《本经》谓石膏能祛邪鬼,病人见邪鬼亦是热在胃家之证,故大黄石膏实是治疗阳明神昏的要药。而对于温热派常用的苏合香丸、紫雪、至宝丹持有异议。二、力斥三焦学说的恽铁樵恽铁樵,名树珏,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早年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同时他又精研医经,数问业于上海伤寒名家汪莲石。中年改操医业,行医二十年挽救危逆甚众。恽氏认为《温病条辨》之三焦,非《内经》之三焦,而温病从口鼻而入,始于手太阴之说亦不能成立。他说:“《内经》言凡热病伤寒之类,凡风邪之害人,皆始于皮毛,今言从口鼻入,由里出外,是必温病在《内经》‘凡热病’三字范围之外而后可。”又谓“既言从口鼻入,鼻通于肺,故在手太阴,然则口通于脾,不在足太阴乎?”认为叶吴于《伤寒论》六经之外另创三焦学说,是“既未懂得六经,尤未懂得三焦”,基本上否定了温热派的学说。历史上伤寒与温病之争颇为激烈,恽氏认为关键在于病名混淆,概念不清,故首先为其正名。他认为风温暑温湿温等都是伤于寒,只是因时令之异,六气之殊而有所改变,所以都是伤寒系之温病。而温热派之湿温伤于湿,暑温伤于暑,并非伤寒系之温病而是仲景所言之湿、暍。所以他说举世聚讼,缴绕不已的温病不过湿、暍而已,而吴鞠通等著为专书,妄引经文,不肯直截爽快说出,致后人不得要领。关于治疗,恽氏认为凡伤寒系的疾病,皆以《伤寒论》为准则,“伤寒以《伤寒论》为准,温病亦以《伤寒论》为准”他遵陆九芝之说,视葛根芩连汤为治疗伤寒系之温病的主方。而关于湿、暍的治法,他认为远不如伤寒复杂,但是要辩证准确,否则误治而成为坏病,而通常号称难治的湿温,实皆是坏病。三、重视扶阳,倡五段论的祝味菊祝味菊,晚年自号傲霜轩主。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童年随父入蜀,后辗转日本,上海。初未悬壶,后感时医缺少良法,遂开诊以温药建功。1929年秋,因治愈某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的危笃病人而名声大噪。祝氏以治疗伤寒病见长,他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段论”作为其临床的指导思想。“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阳明之为病,元气偾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力太过;少阳之为病,机能时断时续,邪机屡退,抵抗之力末能长相继;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力不足;厥明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而机体抗力的消长盛衰与阳气有关,故祝氏十分重视阳气,其基本精神不离仲景《伤寒论》扶阳的主旨。因其重视温振心肾阳气,善用附子,故当时获有“祝附子”之誉称。其中附子与潜阳药、镇逆药同用尤为独到,是继承伤寒论心法而有所发展。祝味菊对叶氏温热学说的看法是比较公允的,他认为叶天士所说的温热病就是阳明伤寒。叶氏的《温热论》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可取之处是其丰富的辩证经验。不可取之处一是外感温邪之立名不妥,二是卫气营血辨证虽有先见之明,但有失真误治之咎。他说表闭里怯,当与辛温,而叶氏以为温邪宜凉,却不知不当之凉会自馁其气。凉表则表气不宣,秽毒堵留,热益盛,欲冲开闭塞,解表而自舒其困,叶氏不开其表而反去气药,一意清营,是正欲伸而又抑也,是不能拯之于涂炭反驱之于深渊。所以叶氏的卫气营血学说不能解释温病正常的病变趋势,反而是之一误再误,仅能成为对误治变证的归纳。著作陆九芝所著之《世补斋医书》,恽铁樵之《温病明理》、祝味菊之《伤寒质难》、张巨膺之《温热辩惑》、谢诵穆之《温病衡论》。

献花(0)
+1
(本文系佳期21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