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法藝術家熱議“當代藝術”:混雜性越來越強

 真八善八美 2015-04-07

中法藝術家熱議“當代藝術”:混雜性越來越強


27日晚,范迪安、蘇新平、隋建國、托尼·布朗等諸多中法藝術界“大腕兒”齊聚京城,指出當代藝術的混雜性愈發強烈,共論藝術教育方向。 曾鼐 攝
    27日晚,范迪安、蘇新平、隋建國、托尼·布朗等諸多中法藝術界“大腕兒”齊聚京城,指出當代藝術的混雜性愈發強烈,共論藝術教育方向。 曾鼐 攝
圖為獲獎者付曉潔向觀眾講解作品。 曾鼐 攝
藝術8.中國青年藝術家獎揭曉,圖為獲獎作品之一——浪潮。 曾鼐 攝

  當代藝術發展趨勢如何?近日,范迪安、蘇新平、隋建國、托尼·布朗等諸多中法藝術界“大腕兒”齊聚京城,不少人稱當代藝術的混雜性愈發強烈,共論藝術教育方向。

  “當代藝術”在時間上主要指今天的藝術,意味著具有現代精神和現代語言的藝術。中國當代藝術,一般認為是自1978年末改革開放後,由大陸藝術家所開創的結合了西方20世紀現代藝術及當代藝術創作方法,集中展現中國現實的藝術創作,以油畫、影像、裝置、行為等為載體,較之前現代藝術家,更注重表達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與介入。

  3月27日晚,第三屆藝術8中國青年藝術家獎論壇、群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京舉辦。諸多中法藝術大家共論當代藝術發展。

  “當代藝術混雜性很強”


  談到最近幾年火熱的藝術品市場,中國著名藝術評論家黃篤認為,這是一個整體性的轉變,折射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特點。他說,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了畫廊、博覽會等藝術市場的繁榮,而隨著高等藝術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進入當代藝術領域。

  根據《2014年度藝術市場報告》,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大藝術市場,佔全球拍賣市場總成交額的37.2%;美國以32.1%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之後。

  黃篤說,今天社會的發展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跨國家、跨民族主義的狀態很強烈。他認為,如今藝術創作不再把身份作為唯一信號,一條很重要的藝術發展的走向,是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有很多混雜的東西,很難通過一個作品,再去界定創作者是中國人或者日本人。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教授托尼·布朗說。他認為,藝術這應該走向全世界各個角落,藝術技術等方面的界限,都是軟性的,微妙的。

  他說,當代藝術是由美國人創建的,但中國的藝術家在創造著後現代藝術。他稱中國藝術家最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去挑戰中西文化之間的對比和矛盾,這種矛盾的表達方式,是一種非常創新、甚至引領未來的一種方式。

  不過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則強調,“當代藝術沒有國家概念,但是有個性的”。

  他說,越是當代藝術越是在全球的視野裏討論問題,但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個人的狀態、背景、心理、經歷,生存的語言跟別人都不一樣,這種個性的方式也是千變萬化的。

  “當代藝術可以教”

  當代藝術能不能教?隋建國認為:“傳統藝術能教,當代藝術也可以”。作為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隋建國被譽為“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遠的中國雕塑家”,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隋建國說,近30年來,當代藝術在學校里正一步步生根發芽長大,今天的資訊化時代,讓更多青年開始接受當代藝術的資訊,而非學校或國家決定的。他說,每個年代不同,當年自己做藝術,是想要追求自我解放,而“如今的年輕人比我們那個時代好很多,可以在學校學當代藝術,作品能直接進入市場”。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說,中國的教育系統是傳統的,從結構上限定了統一性,但正在一點點改變,當代藝術教授的方式也在改變。

  談到藝術家的培育和扶持,法國著名哲學家、藝術8創始人佳玥也分享了她的經驗。她說,在法國除了公眾對藝術的支援,還有不少私人機構和企業支援藝術家創作,如巴黎歷史博物館等文化古跡的修復,徵集了很多私立藝術資助人的協助。

  她認為,藝術家創作需要跨國交流,要重視駐地交流項目。她介紹,2014年在中法建交50週年之際,藝術8和巴黎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允許獲得藝術8獎的中、法青年,分別到巴黎、北京進行駐地交流,不僅對藝術家個人的創作很有意義,同時也增進了中法兩國青年的相互了解。

  藝術8.中國青年藝術家獎揭曉

  當天頒獎現場,入圍的14位中國藝術家現場展出了藝術作品。最終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王恩來和付曉潔捧得大獎。

  利用44個大垃圾袋,王恩來創作了名為“浪潮”的作品。在垃圾袋內置電風扇的吹動下,黑色垃圾袋從乾癟到膨脹,呈現出“浪潮”翻滾之氣勢。而付曉潔,則用3D列印筆“畫”出了自己的作品——“樹妖”。自稱從女人飄逸的頭髮中獲得靈感,她賦予了樹枝別樣的婀娜多姿。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展覽現場說,中法兩國的藝術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很高興一批年輕藝術家借助展覽,有了向公眾展示藝術才華的機會。他說,年輕一代藝術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最新鮮的血液和強大能量。

  位於原中法大學舊址的藝術8—中法文化交流中心,是由法國藝術家、哲學家佳玥與中國合夥人薛運達共同創辦的。2013年設立“藝術8.中國青年藝術家獎”,旨在發現有潛力的新生代青年藝術家,鼓勵自由創作。在愛馬仕企業基金會的支援下,每年資助十幾位中國青年才俊在藝術8舉辦群展,並經中法當代藝術界資深人士評選兩名獲獎者,赴巴黎駐地創作並舉辦展覽。(記者 曾鼐)

【編輯:王海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