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中医诊断学鼻祖扁鹊(下)

 johnney908 2015-04-07
    四、扁鹊的弟子及扁鹊学派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秦越人有弟子,在救治虢太子时,“子阳厉针砥石”,“子豹为五分之熨”,子阳、子豹是载于史书有事蹟为证的人物。《韩诗外传》和《说苑》记载,扁鹊治疗虢(赵)太子尸厥时,有五名弟子协助,其名为子容、子明、子仪、子越、子游。对于此五人的情况,因所出史料和司马迁不同,历来有所争论。从文献学而论,《史记》对扁鹊事蹟选择严谨,他没有记述秦武王的医案,说明他不认定战国中期这个扁鹊是秦越人。刘向编定的《战国策》已限定战国时期“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对《韩诗外传》和《说苑》这五名扁鹊弟子的身份,还有待新的史料证实。但另一方面从当时情况推测,秦越人扁鹊作为“闾阎医工”的民间医生,在各地行医时授徒可能不止子阳、子豹二人,从司马迁在传中说“后世笔循序”来看,秦越人可能还有更多亲炙弟子和私淑弟子。经当代学者余嘉锡和李伯聪二人的考证,认定著《子仪本草》的子仪也是秦越人的弟子。
  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中论证了子仪是《子仪本草》的作者,是扁鹊的弟子。还断定《神农本草经》即是子仪所作的《子仪本草经》。李伯聪先生则据汉魏晋时期,《神农本草经》与《子仪本草经》并行的情况,论证了《子仪本草经》早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在《子仪本草经》基础上增补,修正而写成的。这也是从《子仪本草经》著作演变的线索证实了子仪是秦越人扁鹊的弟子之一。进而推之,子明、子游和子仪同载于一事。《韩诗外传》卷十云:“扁鹊过虢侯,世子暴病而死。扁鹊入砥针砺石,子明灸阳,子游按摩,子仪反神。”子明、子游与子仪是同一批人,也当是为扁鹊弟子。总之,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以及其他可证的史料看,秦越人扁鹊的弟子有子阳、子豹、子仪、子明、子游等五人。
  扁鹊也是在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开宗立派的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群体,称为学派。一般来说,一个学派的形成应具备三项条件:一是一个或几个有学术影响有威望的学术带头人,也就是宗师;二是有一部或数部反映这派观点的传世之作,并保持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以其特色,各领风骚;三是一大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传承持继而相对稳定,在内涵丰富的传承中,以其一定的学术水平领异拨新。扁鹊和他的弟子们就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而开学派之先河。
  扁鹊独创了脉诊和参伍诸诊诊病,可以“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盐铁论》),《淮南子·人间训》说:“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虽至而后优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淮南子·秦族训》还说:“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魇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所以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鉴刑也,贵其知乱之所由起也。”枚乘《七发》说:“虽令扁鹊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 桓宽在《盐铁论》中也多次以扁鹊法“原医以知政”,《盐铁论·大论》说:“扁鹊攻于腠理,绝邪气,故痈疽不得成形,圣人从事于未然,故乱原无由生。是以砭石藏而不施,法令设而不用。断已然,凿已发者,凡人也,治未形,睹未萌者,君子也。”《盐铁论·相刺》:“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疾,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东汉王充在所著《论衡》中也多次引用扁鹊之技,《论衡·恢国篇》说:“是故微病恒医皆巧,笃剧扁鹊乃良。”《论衡·别通篇》说:“大才怀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扁鹊之众方,孰若巧医之一技?”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等也有以扁鹊之术比拟事理。中国的政界和文化界人士,在谈及明理以治,解危重、治未乱多以扁鹊为例,可见扁鹊和弟子们在汉代以前的影响。
  扁鹊和他的弟子们,以其名著《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扁鹊俞拊方》、《扁鹊针灸经》、《子仪本草经》的《难经》等成为汉以前最知名有学派,也是领衔的带头学派。除子阳、子豹、子仪、子明、子游为亲传外,又世代相继,薪火相续。据李伯聪先生的考证,属于扁鹊学派的人物还有汉代淳于意及弟子、涪翁、程高和郭玉、华佗及其弟子、南北朝徐熙、徐文伯的徐氏家族七代人。在传承中代有创新,如仓公淳于意立诊籍成为中医病案学的鼻祖,涪翁著《针经》系统了针灸理论又推广了针灸之术,华佗以手术和麻醉法的创立也卓立于医学史册。
  西汉初年崇尚黄老,黄老学派的医家在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录其《大人赋》云:“厮征伯乔而役羡门兮,属岐伯使尚方。”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经学大兴以后,阴阳五行大行。汉代经学使《周易》称为《易经》,并列为五经之首,又大兴阴阳五行,这些内容也逐渐渗入先秦流传下来的理论著作,黄老学派的医学家和学士,在搜集佚书整理论文的过程,遂把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框架和方法,由此而产生了汉代版本的《黄帝内经》。从名气和官位而论,最古那个扁鹊也不过是黄帝的扁石之官,故《汉书·艺文志》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排列在《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之前。《黄帝内经》成为黄老一派医家的旗帜,在不断充实中发展。
  《内经》一派和扁鹊一派,除都讲阴阳、经络是为相同之外,有很大的不同。如在理论上《内经》易学化,讲藏象,切脉用遍诊法,论病在人体的传变是,从皮毛入,经肌肤到筋脉,到六腑,最后到五脏。扁鹊一派则是理论没有易学化,不讲藏象而讲脏腑实体形器,切脉独取寸口,疾病在人体的传变是从腠理到肌肤,到胃肠,最后到骨髓。《内经》对医学现象和医理的论述虽然细密丰富深刻,但在汉代尚不堪称上峰。《史记》、《汉书》记载的医学家都属扁鹊学派。东汉王符《潜夫论·思贤》说:“治身有黄帝之术,治世有孔子之经。”说明东汉时期《黄帝内经》一派的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和提升。东汉末张仲景以自家实践为据,在经方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由此开拓了伤寒学派,仲景书也吸收了《内经》和扁鹊理论,使其学术和学派有勃然生机。隋唐以后医界对理论的趋同甚强,加之有《难经》是注解《内经》之论和学派间互相吸收融合,致使扁鹊学派很难凸显。李伯聪先生认为最后一位扁鹊学派的医家是南宋著《扁鹊心书》的外科学家窦材。此后虽然难以找到嫡传弟子为学医必读之书,和宋代以后医学考试必考之书了。而扁鹊学派的医术,特别是针灸的补泻迎随等手法一直不辍地传承至今。

 五、扁鹊学派的医技特点

  扁鹊学派作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在实践上,理论上和技术方法上,都取得许多原创性的成就,推动了中医学的飞跃发展。学派在历代传承中,虽然也不断吸收后起学派如《内经》学派的学术等,但本学派仍独步于医林,运际中天。扁鹊学派的医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端。
  一是精研解剖,传承手术
  解剖是认识人体构造的基本方法,也是外科学手术操作的依据。古人类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自己的生理解构。最初是先从生物身上获得这方面知识的,然后从人体认识自身。这几乎是中外解剖生理学史的发展规律。“解剖”一语,最早见于《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脏)之坚脆,府(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皆有大数。”是说从解剖而认识人体形态构造,进而获得人体生活机能方面的知识。“解剖”一语,文献中也见于儒家解析经义之词,如黄甫谧《高士传》载郑玄事云:“时涿郡卢子干(植)为门人冠首,季长(马融)又不解剖。裂十事,玄思得五,子干得三。”按《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人类最早从高级动物的身体结构的“取类比象”开始有《比较解剖学》的意识,即《韩诗外传》所谓“其肢体之具,与禽兽同节”的理念。又以远古时代婚葬仪式和刑罚中的解剖生理知识,以及取资于战士尸体之证,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剖知识。例如《吕氏春秋》记载殷纣王“截涉者而视其髓,剖孕妇而视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黄帝时代医家们已经开始了解剖生理的研究,大医俞跗就曾“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扁鹊学派继承了俞跗以前的解剖学知识,并在所传的《难经》等著作中,详述了五脏六腑的形态,分别介绍了一些脏腑的周长、直径、长宽以及重量、容量等,对于消化道描述尤为详细。例如在《四十一难》论道:“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指乙状结肠和直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此难中还指出肝重二斤四两;脾重二斤三两;肺重三斤三两;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胃重二斤二两;小肠重二斤十四两;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膀胱重九两二铢等等。在《四十四难》还以“七冲门”及“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细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对消化道的要冲做了恰当准确的命名,此外《难经》对咽喉解剖,对体表解剖中五俞穴的命名等的创发,都以精深称著。《难经》讲解剖论生理,和《内经》援用《易经》之理以象论藏而称“藏象”决然不同。《难经》依据脏腑结构和内外联系阐述营卫气血的生成、循行及功能。在《三十一难》所论述的“三焦”,“上焦主纳不出”,“中焦主分别清浊”,“下焦主出而不纳,传导也”是以形位具名的器官。其《三十六难》所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此系《难经》的发明,成为后世发展命门学说的始基。
  原始人类,与野兽搏斗,战争频繁创伤者多,以手术为主的外科成为医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带头学科。最早以砭石刺割行术,伏羲时代已用石镰(又称为砭石、砭镰、石针) ,稍后有骨针和骨刀,《素问·异法方宜论》载:“东方之域……其病皆痈疡,其治宜砭石。”扁鹊针砭并行,针灸并言佐以汤液。外科手术之技传承虽然慎重,但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金属九针和手术刀的使用,从扁鹊传至华佗,手术技巧已达到相当精巧的水平,不仅在针灸上创“夹脊穴”外,其技“若当灸,不过一、二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华佗的腹外手术最为称绝,若病在腹中,针药不能及,便先令病人饮“麻沸散”,使之如醉无知觉,再行刳割,去其病患。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痊,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这在世界外科学史和麻醉学史上,都是重大的突破。扁鹊华佗之术,传至南宋,有窦材者,初时博览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等诸人方书,后遇关中老医,经指点传习后,掌握了扁鹊华佗之术,自诩“扁鹊第三”于公元1146年著成《扁鹊心书》。他创立了用金属烙铁炲治唇癌,并深知此病是一种难愈之病。窦材以后,再没见有称誉扁鹊学派的名家了。
  二是循按经络,创立脉诊
  扁鹊循按经络,目的在于诊断和治疗,其中以脉诊之创功绩最大。在王叔和所著《脉经》卷五的“扁鹊阴阳脉法第二”、“扁鹊脉法第三”、“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等论中,保存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言的《黄帝扁鹊之脉书》或《汉书·艺文志》所记述的《扁鹊内、外经》中的某些内容。结合《难经》可知扁鹊学派以阴阳脉法和独取寸口称著,与《内经》的三部九侯诊法、遍诊法大异。
  扁鹊论脉知其常而察其变,并配合视色、闻声。如《脉经卷五扁鹊脉法第三》“扁鹊曰:人一息脉二至谓平脉,体形无苦。人一息脉三至谓病脉。一息四至谓痹者,脱脉气。其眼睛青者死。”又“扁鹊曰:平和之气,不缓不急,不滑不色,不存不亡。不短不长,不俛不仰,不从不横,此谓平脉。”扁鹊以三阴三阳六个时间段来判别一日或一年之三阴三阳。一日之三阴三阳是:“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三阴三阳之脉象在一年中应六节而王(旺):“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动摇六分。王(旺)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旺)。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旺)。……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旺)。”唐代杨上善在注《太素》时,也曾引用《扁鹊针灸经》中的三阴三阳脉论说刺法,可知三分阴阳的思想起源甚早,在扁鹊学派中又与诊脉和治疗结合为用。
  《内经》一书虽有气口“独以五藏主”之论(《素问·五藏别论》),又在《素问·三部九侯论》言三部九侯诊法,但这些与《难经》“独取寸口已决五脏六腑”在诊法上、原理上大相庭径。《难经》独取寸口,是在一局部有六脏的定位。体现了脉诊的“全息”思维,不仅取诊部位方便,又以其思路简捷而实用,故而为后世医家接受延传至今。此外,扁鹊脉法的“十怪脉”(虾游、鱼翔、偃刀、转豆、雀啄、屋漏、弹石、悬薄、涌沸、分绝)为死脉,都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可以说,今日中医之脉诊,虽然经过王叔和、李时珍等人的发扬,但主旨还是承继于扁鹊学派的。
  三是合参诸诊,先诊后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秦越人诊虢太子尸厥时说:“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此语道出秦越人扁鹊诊察病人的手段是:①切脉,②望色,③听声,④写形,⑤言病之所在。切脉是秦越人所创已如前述。望色是望五色,据《周礼》所记载,当时的医师已经应该熟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了。阳庆曾把扁鹊学派的著作《五色诊》传给仓公。此书的部分内容在《脉经卷五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中幸有其遗文,如“病人两目皆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病人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衃血,死。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炱,死。……”在《内经》的《素问·五藏生成篇》论及“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时,也有类似的记述:“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显然,《内经》这段文字,是扁鹊学派《五色脉》的精炼浓缩,这也是“五藏生成”只称“篇”而不称“论”的原因之一。在《脉经卷五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中,还有大段论述五色生死之外,还有听声音判病人死生的记载,如:“病人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病人循衣缝,谗言者,不可治。病人妄言错乱及不能语者,不治。热病者,可治。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这些当是《内经》以后称闻诊的内容。秦越人扁鹊因重视形体,诊法中有“写形”,即形体检察,相当于现代西医临床的“体格检查”。值得提及的是,中医学在后世以“望闻问切”四诊为纲目以降,“写形”方面的内容除东汉张仲景用“腹诊”以外,临证写形的意识渐疏,在扁鹊学派淡出以后,“写形”不但没得到的发展,也逐渐少用了。
  自秦越人开始,扁鹊学派已经有病名诊断的概念了,例如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有“尸厥”和“支兰”等病名。“尸厥”为卒然昏迷,四肢逆冷。“支兰”为《韩诗外传》列十二种难治之病的“十二发”之一,“十二发”是:“痿、厥、逆、胀、满、支、隔、肓、烦、喘、痹、风”。“支”,《酉阳杂俎》谓“数相从曰支”,指多次反复发作的疾患,“支兰”是反复发作的阻隔病证。在《脉经》中保留扁鹊学派著作中,还见有“气厥”、“瘰疬”等病名。病名的使用,推动了诊治思维的发展,医生在对病人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之后,得依据医理概括出—病名,之后再行术治疗。此种先诊后治的诊治理路是后世辨证论治的滥觞。
四是杂合以治,著书本草
  扁鹊学派治病,已经用了砭石、针灸、手术、药剂、导引、按摩、毒熨(药敷)等多种治疗方法。在同一病人治疗用多种方法。如治虢太子用了砭针、熨法、汤剂,是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谓:“故圣人杂合以治,谷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在治虢太子时,使用了“八减之齐(剂)”《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隋书·经籍志》载有《泰始皇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其中当有扁鹊的方剂,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也言“扁鹊之众方”,扁鹊之方和方书虽未能传世,但从学者们赞扬之语,当知其方之灵效。如王符《潜夫论·实边》:“且扁鹊之治病也,审闭结而通郁滞。”在《韩非子·喻老》中,还记有扁鹊论诊治桓侯的另一个版本:“在肠胃,火齐(剂)之所及也(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为:“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如果史迁所言之酒醪之论再具体为火剂的话,此“火齐”当是附子、干姜之类的温热药,则秦越人的扁鹊,当是现在所谓“火神派”的先祖。
  秦越人无本草著作,但其弟子子仪著有称《子仪本草》者。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据《中经簿》载《子仪本草经》一卷;郑康成引《本草》之言注《周礼》;《韩诗外传》中“子仪反神”与《说苑》互证;及陆贾《新语》传达的“古人所用药,即在《扁鹊方》中”等四条证据,论证了“所谓神农、子仪之术者,即指《本草》言之,谓神农传其学,子仪著其书也。”可以说,扁鹊学派对药学的发展也是有卓越贡献的。

 六、扁鹊在中医学的地位和贡献

  秦越人扁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姓可考有传记记载发明创造医学技艺的民间医生。他生活在春秋末至战国初期的公元五世纪左右。社会正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那正是孔子的时代,教育冲破了贵族的学在官府,始有民间的私塾。在医学上随着经验的积累,从占断走向诊断,治疗从巫术治疗、随机治疗、简单经验的对症治疗,转向运用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治疗。治疗的手段也丰富多样,有砭石、针灸、熨法、按摩、方药等。由此,医术取得了广大患者(包括国君层次的患者)的信认。
  扁鹊的医术来自乃师长桑君的传授和“禁方书”,他既能灵活地处方,又发挥创造性思维解决危难重病,他运用智慧和技巧救治处于死亡边缘的虢太子。他孤明先发创立了脉诊,同时并用望诊、闻诊、写形、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鼻祖。脉诊在一千年以后传到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秦越人治虢太子的医案,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堪称系统完整的医案。
  秦越人以高尚的医德彪炳史册,又在行医中确立了自己恪守的规范,这些被司马迁概括为六不治。他还教导弟子并和弟子们构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既发理法之端,又撷传承之粹,引发出淳于意、涪翁、程高、郭玉、华佗、徐之才世家、窦材等一大批名医,后世的学派都不能与之为匹。
  秦越人的生活时代约略早于西方医圣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377年)这正是世界的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医学体系都构建于此时,都有明确的医学对象、医学理论方法及医学规范。从秦越人的精彩医案和他所创立的诊法来看,秦越人和希氏可谓同耀并辉,妙境同臻,秦越人展示了东方的智慧和才华,灿然可征。美国的戴维斯·克瑞思托法已经把扁鹊写入了美国的外科教科书,扁鹊的木刻雕象竚立于SASNAK大学医史部的厅内。
  秦越人扁鹊以其功绩被后世尊为医学圣人,清代黄元御把他与黄帝、岐伯、仲景并称为“医家四圣”。学者多以精意华赡之文论述其医术,明代吕复评论诸医首起于扁鹊,说:“扁鹊医如秦鉴烛物,妍媸不隐;又如奕秋对敌,着着可法,观者不能察其神机。”可谓意到辞畅。医生们以“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激励自勉。在全国各地为扁鹊建立的纪念性墓祠之多、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是历史罕见的。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陕西固城有一座扁鹊城,其后该地还建有扁鹊观,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在魏时山东卢城有扁鹊冢。在诸扁鹊名胜中,以河北任丘县鄚州镇者最为宏大,有扁鹊庙、扁鹊墓、扁鹊故宅等遗跡,又把一座山命名扁鹊山,将扁鹊庙前的一座大石桥改名“回生桥”。历代王朝追褒先贤,也封祭扁鹊。北宋仁宗时封扁鹊为神应侯,并在开封建扁鹊庙。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又称扁鹊为神应王。在明代,将北京三皇庙改为先医庙,主供伏羲、黄帝、神农,两庑列历代名医28位,扁鹊为东庑第一位。扁鹊为药师和医师们所崇拜,据《太上无极洞慈真元天心室忏》所载,扁鹊的生日是4月28日,医药人员在此日烧香祭祀,并尊扁鹊为天医星。
  《史记》对秦越人的记述,特别是他被嫉妒他医术的秦太医令李醯派人刺杀而死,令人扼腕叹息。数千年来,在各地扁鹊庙宇墓碑等纪念地,留下了很多赞誉诗文,表达了人民对他的敬仰和爱戴,如元代王磐在河北内丘鹊山留有《扁鹊墓》诗云:
  昔为舍长时,方技未可录。
  一遇长桑君,古今皆叹服。
  天地为至人,既死不能复。
  先生妙药石,起死效何速。
  日月为至明,覆盆不能烛。
  先生具正眼,毫厘窥肺腑。
  谁知造物者,祸福相倚伏。
  平生活人手,反受庸医辱。
  千年庙前水,犹学上池缘。
  再拜乞一杯,洗我胸中俗。
  诗人以诗诵扬扁鹊,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他的热爱之情,扁鹊的医德医术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印收馆,1937年版
  2.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3.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