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第五章呃逆

 johnney908 2015-04-07

第五章 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健康人平时稍受冷风刺激,或饱餐后引起一时性的呃逆,大多轻微,可以不药而愈;若持续不断,或反复发作者,则需治疗;久病体虚而见呃逆不断者,每为病势衰危的征兆。

现代医学认为它是由膈肌不自主间歇性收缩运动,因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且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从而产生的一种特别音响;病因分反射性、中枢性、代谢障碍性和精神性。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其原因常因饮食失调、太冷、太热或刺激性过强的饮食、急慢性酒精中毒等。还常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旰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第一节 名著经典导读

一、《黄帝内经》“哕”之病名

1、《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2、《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唾出清水,及为哕噫。”

本条文最早提出“哕”的病名,病变部位在胃,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有关。

 

3、《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歧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呃逆总是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其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胃失和降,逆气动膈,上冲喉间,发生呃逆。肺处膈上,其气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气与胃气同主于降,此一脏一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膈居肺胃之间,若肺胃之气失于和降,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则呃逆不止。

 

4、《素问?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

5、《素问.?三部九候论》:“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呃逆连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是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候。

 

6、《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巳;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巳;大惊之,亦可巳。”

本条文提出了治疗呃逆的简易方法,至今仍有一定实用价值。

 

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实呃、寒呃、虚热呃

1、《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东汉医家张仲景论述了胃寒气逆,干呕而哕的治疗。由于脾胃虚寒,寒气上逆则呕逆;中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故用橘皮行气和胃;生姜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并走而不守,温运脾阳,使之运行于四末,阳气振奋则呕逆与厥冷则自愈。

 

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胃有虚热而致哕逆的治疗。 呕呃之证虽均由胃气上逆所致,但有寒热虚实之别。若久病胃气虚弱,气失和降,或胃虚有热,失其通降,则可致呕呃之证发生。本方主要是用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呕呃之证。胃虚宜补,热邪宜清,气逆宜降,本方以益气清热、降逆止呕为法。但以降逆为主,使气顺热清,胃得和降,则呕呃自止。

 

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66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旋复代赭汤的适应证,用于胃气不和或肝胃失和所致的心下痞硬、嗳气、呕吐、呃逆等证。

 

4、《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本条文论述了邪实致哕的辨证和治法。哕而腹满,为邪气上逆,故当审其前后大小便何部不利,前部不利,为水邪致逆,法当利其小便;后部不利,为热邪致哕,法当通其大便;前后通利,则满去而哕自愈。 但张仲景还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把呕吐与哕并列论治。他认为哕有寒热虚实之分,若胃寒气逆而哕,用橘皮汤以散寒降逆;若胃有虚热而哕,用橘皮竹茹汤以补虚清热。

 

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寒冷之气为呃逆之病因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脾胃俱虚,受于风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传化,故新谷之气与新谷相干,胃气则逆,胃逆则腹胀气逆,因遇冷折之则哕也。”

隋代医家巢元方在本条文论述了寒冷之气为本病的诱因。脾胃虚弱,胃气上逆,遇冷后而引起呃逆。这与相代的观点,饱食后,受冷风刺激,易导致膈肌痉挛而引起呃逆是一致的。

 

四、朱丹溪《丹溪心法》寒呃、热呃的具体治疗

元代《丹溪心法?咳逆》:“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仍胃寒所生,寒气逆,逆而呃上,此证最危。亦有热者,巳见伤寒证,其有他病发呃者,宜用半夏一两,生姜半两,水煎热服,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加丁香十粒。吐利后,胃虚寒咳逆者,以羌活附子汤,或丁香十粒,柿蒂十个,切碎水煎服。吐利后胃热咳逆者,以橘皮竹茹汤。亦无别病,偶然致呃者,此缘气逆而生,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又或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热服之,气逆用之最佳。”

从本条文可以看出,在金、元时期,呃逆就有三种称谓并存,古谓之哕,当时称呼为咳逆,也有叫呃者。朱丹溪也认为本病与胃寒有关,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出呃呃之声,不能自止。治疗上朱丹溪仍宗张仲景之法,如小半夏茯苓汤、理中汤、橘皮竹茹汤。同时,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对胃寒呃逆者,还提出用羌活附子汤治疗。或用丁香、柿蒂研碎煎服,至今这一方法还常用于临床。

 

五、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肺气逆行,胃气不摄论治

〈〈太平圣惠方?治咳噫诸方〉〉:“夫咳噫者,是肺气逆行也。气则为阳,流行腑脏,宣发腠理。而气者,肺之所主也。为微寒所伤,寒博于气,气不得宣畅,则肺壅而气逆不止;肺虚,微寒之气,复搏于胃,胃口气弱,脾中伏冷,客邪之气,冲于胃管,胃气不摄,使阴阳气相击,所以咳噫也。”

宋代医家王怀隐在本条文中论述了呃逆是因肺气上逆所致。王氏认为气属阳,流行腑脏,宣发腠理,无所不至,而肺主一身之气。若为寒所伤,肺失肃降,气不得宣畅,则肺壅而气逆不止。复搏于胃,客邪之气,冲于胃管,胃气不摄,则发为呃逆。

 

六、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老、弱、病、产后有此证,乃病深之候

宋代《严氏济生方》:“夫咳逆之病,考详诸书,无该载者,唯孙真人云:咳逆遍寻方论,无此名称,但古人以咳逆为哕耳。多因吐利之后,胃中虚寒,遂成此证。亦有胃虚鬲上热,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者,却当仔细看脉与证,施以治法。大抵老人、虚人、久病人及妇人产后,有此证者,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

老人、虚弱久病及产后若出现突发呃逆,声远而长,或手足厥逆,头汗如油,或面黑如垢,神昏不清,或二便失禁,脉沉细欲绝者。为元阳将脱,虚气上逆,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是危证的表现。故有《素问?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医林绳墨》:“若吐利后发呃,难治;伤寒、痢疾、产后、久病虚损及汗下后致呃者,皆难治。”

 

七、龚信《古今医鉴》痰热内郁为病因之一

明代〈〈古今医鉴?咳逆〉〉:“夫咳逆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俗谓之呃逆是也,其发也,或三五声而止,……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病久胃虚而得者,有因伤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热内郁火气冲上而得者,有因过服寒剂胃寒得者,有因气停痰,心下痞积而得者,大抵咳逆者,不顺之义。”

从本条文看出,明代万历年间呃逆已为当时之俗称。还提出了痰热内郁火气上冲可致呃逆。

 

八、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食滞、气滞、阴气衰竭均可致呃

明代〈〈景岳全书.?呃逆〉〉:“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逆,气顺则巳。本不必治。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之气大有亏竭而然。然实证不难治之,而惟无气败竭者,乃最危之侯也……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

本条文进一步论述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呃逆,总与气逆有关,没有气逆就没有呃逆。张景岳还认为偶然之呃,或轻症之呃,气顺则巳,不必治疗。唯屡呃为患,或呃之甚者,则需要治疗。

 

九、吴球《活人心统》以健脾化痰论治

《活人心统?呃门》:“咳逆者,俗云呃也。患由胃气虚寒,浊气抑郁,伤寒宿热痰火。卫气不严,故气逆呃也。胃气感冷,脉弦而滑。以白术为君,半夏、茯苓、炙甘草为臣,沉香为佐,生姜为使。伤寒宿热,脉速而短,以竹茹为君,橘红为臣,半夏、干桃、甘草为佐,生姜为使。脉沉身冷,宜附子为君,干姜、茯苓为臣,人参、白术为佐,甘草为使。气嗝短气,病后势无痰火者,不治。”

在吴球当时所处的明代,呃逆在当时仍以咳逆称谓,俗云为呃。所列举的方药仍以脾胃虚寒和气滞痰凝为主。

 

十、徐春甫《古今医统》肝气郁结之呃

《古今医统?咳逆》:“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明代医家徐春甫论述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之人,若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呃。如《辨证录》云:“盖肝性最急,一拂其意,则气必下克脾土,而脾土气闭,则腰脐之间不通,气乃上奔于咽喉,而作呃逆矣。”

 

十一、程国彭《医学心悟》常见呃逆的病因及治疗

《医学心悟?呕吐哕》:“呃逆之证,气自脐下直冲上,多因饮痰所致,或气郁所发,扁鹊丁香散主之;若火气冲上,橘皮竹茹汤主之;至于大病中见呃逆者,是谓土败木贼,为胃绝者,多难治也。”

清代医家程国彭论述了呃逆的几种常见病因及治疗,若因痰饮或气郁所致者,用扁鹊丁香散治疗;因火热致呃者,仍宗仲景之橘皮竹茹汤;若重病后期见呃逆者,则为病势危重的预兆。

 

十二、李菩《杂症要略》全面论述了呃逆的病因证治及胃呃、肾呃之别

〈〈杂症要略?呃逆〉〉:“呃逆者,气逆上冲,土败木贼也。若劳役伤脾则阳火上炎,久病中虚则寒火相搏,宜补之。若噎食不降,痰郁不舒,宜导之。脉浮缓可治,弦急无力者难治。痰火者,脉洪滑有力,口干恶心,二陈加芩、连或山栀。胃虚者,脉虚软,四肢倦怠,食少,属中气虚,六君子汤加减。右脉多虚大,误认有余,立败。伏阴者,脉沉伏,四肢清冷,或吐泻后得此,理中加丁香。阴火者,两尺洪盛或细数,面时赤,六味加减。瘀血者,脉涩数,夜热晚甚,乃因饱后用力或奔走所致,桃仁承气加红花、韭汁下之。痰滞者,必素有痰症,痰碍气道,用蜜水探吐。痰出为佳,脉必滑实。气郁者,脉沉结胸口,气胀,二陈、越鞠加减。呃逆因痰夹胃火者,多伤寒发呃,有水寒相搏,有燥屎冲肝膈,宜分别治之。若口干舌燥,腹中硬痛,仍用下药,故寒用丁香、柿蒂,热用调胃承气。呃逆脉散者不治。产后呃逆,恶症也。急灸期门乳下黑尽处一韭叶,男左女右,灸三壮。凡发呃,灸之极效。胃呃从中宫起者多气逆,火郁者轻;肾呃由丹田发者多气脱,寒结者重。”

清代医家李菩较全面的论述了呃逆的病因与证治。其病因有寒、热、食、痰、瘀血、气郁、阴虚及阳虚等。证型有胃中虚寒、脾胃气虚、气郁痰滞、饮食停滞、血瘀气滞、阴虚火旺、脾肾阳虚。治法有吐、下、和、温、清、消、补法及灸法。提出了胃呃与肾呃之别,胃呃者为中焦胃脘发病,多因气郁、气逆、火炎所致,病情较轻,易治;肾呃者为下焦丹田发病,多因阳虚气脱所致,病情危重,难治。

 

十三、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呃之由属火

清代《杂病源流犀烛?呕吐哕源流》:“盖呃之为证,总属乎火,即如胃寒证,亦必火热为寒所遏而然,若纯由乎寒,则必不相激而逆上矣。”

呃逆之因不全属火,火热只是呃逆原因之一,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动膈而出于喉间,发生呃逆,这是因火热所致。但若因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隔,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出呃呃之声,不能自止,这是因寒凉所致。

 

十四、陈士铎《辨证录》痰气致呃

《辨证录》:“人有痰气不清,一时作呃逆之声者,人以为火逆作崇也。夫火逆之痰,口必作渴,今不温而呃逆,仍是痰气之故,而非火邪之崇也。夫痰在胃口,而呃逆在丹田,何以能致此耶?盖丹田之气欲升,而痰结胸中以阻之,此种呃逆较虚呃者甚轻。”

清代医家陈士铎论述了痰气致呃。本证多因饮食厚味,或嗜酒成癖,或素体痰多,痰湿凝滞体内,壅塞隔上,胃降无权,上逆而为呃。

 

十五、张璐《张氏医通》寒热虚实辨证

〈〈张氏医通?卷四〉〉:“呃逆在(于)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坚,定属火热,下之则愈,万举万全。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搏其声,逆而上冲乎,其声低怯而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寒,非丁附必无生理。”

清代医家张璐强调了呃逆辨证的重要性,首先要辨寒热与虚实。若呃声连连而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小便短黄, 大便干结,虽有手足厥冷之假象,仍以清下为主,下之则愈;若呃声低弱,气不接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腰膝无力,舌淡,脉沉细者,为虚寒之呃,宜以温补为主。

 

十六、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综论呃逆之因机证治

1、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临床所见以偶然发生者居多,为时暂短,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然而就医者,是呃逆持续数日不止,或在较长的时间内屡屡发生,情绪、饮食均受影响的病人。

2、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其病因有寒邪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脾胃虚弱。其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失和降,逆气动膈,上冲喉间,发生呃逆。肺处膈上,其气肃降;肺气与胃气同主于降,此一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另外,肺胃之气的和降,尚有赖于肾气的摄纳及肝之条达。

3、呃逆一证,总由气逆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治法。在临证时首先要分清虚实寒热,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在此基础上,辅以降逆平呃之剂,以利膈间之气。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第二节 名家经验

一、于己百治疗呃逆经验(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己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0-25)

于己百教授,山东省牟平县人,生于1920年4月。先后在甘肃中医学院,历任中医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此期间,还兼任甘肃省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于教授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先后编写有《新编中医入门》、《中医简易方选》、《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释义》及〈中医内科学讲义〉等著作和教材,发表论文数十篇。

 

1、呃逆的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于氏认为,呃逆总由胃气上逆所致。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正虚、邪实均可影响胃气下降。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如过食生冷或服用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中焦,胃阳郁遏;过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或服用温燥药物,燥热内生,胃腑不通,均可引起呃逆。而情志不遂,肝气犯胃;劳倦过度,耗伤中气,或年高体弱,久病不愈,致使脾胃阳虚;或热病伤津,或汗、吐、下太过,损伤胃阴,亦均能导致胃气不降,逆而上行,发生呃逆。

分型论治:于氏在临床上对呃逆常分成胃寒、胃热、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肾阳虚五型辨治。

*胃寒呃逆 呃声沉缓有力,胃脘胀闷疼痛,得热则舒,遇寒加重,苔白,脉迟缓。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呃。用丁香散加味治之:

丁香10g,高良姜6g,柿蒂6g,炙甘草10g,吴茱萸6g,半夏10g,陈皮10g,厚朴10g。

*胃热呃逆 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渴,面赤,便秘,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泄热,降气止呃。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之:

竹叶10g,生石膏30g,沙参10g,麦冬12g,半夏10g,甘草10g,柿蒂6g,竹茹10g。

*肝气犯胃呃逆 呃逆频作,胁肋胀满,头晕目眩,口苦 咽干,女子月经不调,乳房胀满,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用逍遥散加味治之:

柴胡12g,芍药10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10g,炙甘草10g,生姜10g,薄荷6g,半夏10g,代赭石20g,竹茹10g。

有热者,可加丹皮10g,栀子10g。

*胃阴不足呃逆 呃声急促,口舌干燥,心烦口渴,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生津益胃,降逆止呃。用益胃汤加减治之:

沙参10g,麦冬12g,生地15g,玉竹10g,石斛10g,柿蒂6g,枇杷叶10g。

*脾肾阳虚呃逆 呃声低微,面色苍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和胃降逆。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之:

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党参12g,炙草10g,生姜10g,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0g,干姜10g,附子10g,丁香10g,柿蒂6g。

无肾阳虚者,去附子、干姜。

2、小半夏汤加味熏吸内服治疗顽固呃逆

基本处方:半夏12g,生姜12g,砂仁10g,荔枝核10g,白酒250ml。

前4药打碎,白酒浸泡1小时,温火煎煮数沸,待酒气上升时,患者张嘴频频吸纳。轻者熏吸后呃立止。数沸后,取下待温,分二次服用。多数患者1剂即愈。不愈者可再服1剂。

3、伏龙肝煎液煎煮逍遥散治疗妊娠呃逆

基本处方:柴胡12g,芍药10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10g,炙甘草10g,生姜10g,薄荷6g,半夏10g,代赭石20g,竹茹10g,砂仁6g,伏龙肝30g。伏龙肝布包煎汤,以此煎液煎煮上药二次,分二次温服。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妊娠呃逆,辨证要点同肝气犯胃型呃逆,若兼胃脘胀满、手足不温、神疲食少者,加干姜10g,吴茱萸6g;兼胃脘嘈杂,心烦躁扰,口苦口干者,加丹皮10g,栀子10g,黄连6g;兼大便干结,加枳实10g,槟榔10g。

 

二、孟澍江治疗呃逆经验(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孟澍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8)

孟澍江教授,学名盂长泰,男,1921年7月生。江苏高邮市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医温病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组副组长、诊断学教研组组长、温病学教研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及中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全国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江苏省中医学会温病学组主任委员等职。曾选为南京市鼓楼区人民代表,评为第一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病在上焦

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载:“太阴湿温,气分痹阻而哕者,宣痹汤主之”。此因上焦气分痹阻而作呃,病位在上,病势轻浅,外无险候,因主以宣痹汤以宣肺气之痹结。 全方仅五味药:豆豉、射干、郁金、通草、枇杷叶。药取轻清,宣开肺气以止呃,此有轻可去实之意。本病在肺,其性属热,慎不可一见呃逆,不加辨证而套用丁香柿蒂散。关于宣痹汤,常于治疗感冒之后,邪留于肺,肺气痹郁而不宣者,故以一方而能治两病,“异病同治”,就是证同治亦同,这里说的证,实质指病机而言。

2、病在中焦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载:“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此因湿热壅遏胃气,气机不畅而作呃,与前述之肺气痹结作呃两相对待。两者病机不同, 彼在肺.此则在胃,故不用宣痹汤而用新制橘皮竹茹汤。此方从橘皮竹茹汤加减而成,意在和胃降逆,胃气和降则呃逆可平,因病在气分,只宜宣展气机,故吴鞠通告诫“不宜用参甘峻补”,因愈补则愈塞,气机愈壅,则呃逆愈不能平,此属经验之谈。

此外,阳明温病,实热壅塞,又可作呃,此较气壅为哕者又深一层。本证之呃,是因胃气大实,致使肺气不降而成,此呃之特点是连续呃逆,还有腑实见症存在,通腑降逆为治疗之急务。因之可用下法,里气得通,呃逆则止,此又是下法变化之例证之一。

3、病在下焦

病在下焦的呃逆特点是呃声断续,时微时甚。从表面证象来看,其呃声断续似较连声哕者为轻,其实不然,温病见此呃逆,其整个证情虚象毕现,当已有昏陷之势,临床必须警惕。吴鞠通解释其声断续,认为“乃下焦冲虚之哕,其哕之来路也远。”此种解释,当然未能触及疾病本质,但从其“其哕之来路也远”一句来看,似指此证之呃要比上焦气痹、中焦气壅作呃者为深重,所以他说此呃属下焦。下焦之呃。意味着已是重危之候。

上述呃逆一证,有上中下三焦之分,其症情与险恶程度均有轻重之殊。当然呃逆仅是一个症状,必须结合全身情况加以判断,方能全面。

 

三、刘冠军治疗呃逆经验(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冠军.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9-30)

刘冠军,1930年生,吉林辉南人。弱冠承舅父田润周先生亲授,后就学于辽源《伤寒论》专家洪哲明先生,专攻《内经》《难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诸经。于1951年出任辽源市中医门诊部副主任,1953年执教于省中医进修班,1956年调入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执教,1958年被聘执教于长春中医学院,历任温病、针灸教研室主任,1981年晋升为教授。曾任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委员、全国中医教材编委、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长。

 

呃逆,古称“哕”,俗称打嗝,偶然打嗝并非病态,若呃呃连声,甚至不休止者,则为病呃。如声短者,出于中焦,此皆水谷为患;若呃声长者,呃出下焦,此多因虚邪为患。治疗呃逆虽以和胃降逆为主法,应须辨别虚实寒热,分别疗之。所谓“呃逆之大要,亦为三者而已,一日寒呃,二日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阳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症。”此说明久病发呃,恐为胃气将败,调治非易。

一般常用柿蒂丁香饮为主:柿蒂15g、丁香10g、竹茹15g、橘红10g,水煎服。

凡见热呃,加枇杷叶、麦冬、石斛、黄芩,减丁香;寒呃,加肉桂、薤白;实呃,加火麻仁、桃仁、郁李仁、苏子、瓜萎仁;虚呃,加党参。气逆,加代赭石、旋覆花、紫苏梗、沉香、藿梗;痰饮,加半夏、茯苓、旋覆花。血瘀,加红花、桃仁、牛膝;胁痛,加柴胡、白芍、青皮;咽似炙肉,加川厚朴、半夏、紫苏梗、茯苓。

针灸取穴:巨阙、足三里(双)、内关(双)、太冲(双)、膈俞(双)、天突为主。

先取天突、巨阙行泻法,再针足三里(双)、内关(双)、太冲(双),行泻法,留针15分钟,最后针膈俞行泻法,不留针。若寒呃加灸上脘,热呃加陷谷、内庭,行泻法,气滞加期门、支沟,阴虚加太溪、三阴交,久呃加气海、关元。另外可取0.05%阿托品l毫升,注入巨阙、内关穴处,有止呃之效。

偶然打嗝,可用手指压迫商阳,使之极痛,同时令其闭住呼吸,约半分钟即可止呃。

 

四、李克绍治疗呃逆经验(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克绍.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1-52)

干呕如果连涎沫也没有,就用不着温化水饮,只调调气就行了。实际这仅仅是胃痉挛,止住痉挛,就可以不呕,所以有时和治膈肌痉挛的哕逆相同。譬如《金匮要略》中的橘皮汤,橘皮15g,生姜30g,只两味药,但橘皮能调气,生姜能和胃,所以不管是干呕,或是打呃,本方都有效。

但是哕逆和干呕,其病机有时并不相同,因此治哕逆除了上述的橘皮汤之外,还另有一些专方。如《简要济众方》治寒呃,用丁香49粒,柿蒂27个,只两味药煎服。又如《苏沈良方》治寒呃,用橘皮、通草、干姜、桂心、炙甘草各等份,人参减半,共碾成粗渣,每付12g,水煎服。这些方,都只治哕逆,不能治干呕。

从上面这几个治哕逆的方子看,哕逆的病机属寒属热的都有,治疗的药物有的偏热,有的偏凉。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敛降与辛散合用。试看:橘皮性降,生姜性散,柿蒂收涩,丁香辛散,敛降与辛散其作用是矛盾的,但合用起来,又达到矛盾的统一,所以用于膈肌痉挛的哕逆症,一般会有良好的效果。根据这个原则,古方还有些治哕逆的单方、效方,如伏龙肝配丁香就是。此外,一些降性药,如代赭石、枇杷叶等,都可以用来治哕逆。刀豆子一味,人们都推崇为治哕逆的特效药,就是因为刀豆子性降的缘故。

治哕逆虽然列举了一些简效方,但是促成哕逆的原因,也是极为复杂的,所以有时单靠以上几个方还不够,还要临证化裁,独出巧思,譬如历代医籍的记载,有用活血化瘀法治愈的,有用消食药治愈的,还有用通利大小便药治愈的。总之.遇到顽固的哕逆症,还是要请教医生。

一般说来,哕逆并不难治,但也不要太麻痹大意。中国古代医书《内经》就有“病深者,其声哕”的告诫。的确,哕逆有的是在病情加重的危险期出现,所以重病人出现哕,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过于麻痹。

 

五、赵玉庸治疗顽固呃逆经验(董尚朴,赵红,李慧敏,赵玉庸教授治疗顽固呃逆的经验,河北中医药学报,1999,14(4):35)

赵玉庸,男,1940年11月生,天津市人,教授,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研室主任。1962年9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类、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质疏松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等10部。

 

呃逆是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古称“哕”或“哕逆”。本病即现代医学所谓的膈肌痉挛,包括单纯性膈肌痉挛和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及胃、食道手术后引起的膈肌痉挛。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总属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不利,上逆冲喉。具体病因有寒邪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脾胃虚弱等。因而辨证多归为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脾胃阳虚、胃阴不足等,每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治法,但对于顽固呃逆却效果欠佳。

久患呃逆不愈,当属气机不畅日久,影响血运,导致血行瘀滞,即久病入血,气滞血瘀。故治疗上除和胃理气外,尤当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使血行气顺,膈间快利。他指出,关于呃逆与血瘀的关系,历代医家言及者甚少。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谈到其所创方剂血府逐瘀汤治症范围有头痛、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后下、心里热、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等,虽然对呃逆一带而过,未做深述,但可以借鉴。

以《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为基础,针对呃逆胃气上冲动膈的病机,创拟平膈汤:当归、赤芍、川芎、白芍、柴胡、炒枳壳、桃仁、红花、桔梗、川牛膝、僵蚕、甘草。此方实由血府逐瘀汤去生地,枳壳改炒用,加白芍、甘草、僵蚕而成。血府逐瘀汤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与牛膝等活血药相配调理气血,通达上下。去生地而炒用枳壳,是恐其凉腻碍胃,阻遏气机。加白芍、甘草、僵蚕意在解痉止挛,为治标之举。全方重在理气运血,无偏寒偏热之虞。临床运用,当辨证加减,灵活运用。脾胃寒滞者加干姜、良姜、丁香等以温中散寒;肝胃蕴热者,加栀子、黄连等以泻肝清胃;痰湿内阻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等燥湿化痰;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玉竹、石斛等滋阴和胃;脾胃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等补中益气,庶可标本兼顾,收万全之效。

 

六、郑绍周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经验(赵铎,郑绍周教授辨证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经验,河南中医,2005,25(5):18)

郑绍周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脑病的诊治,并精于治疗内科杂症。医术精湛,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呃逆是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刺激胸颈髓段及延髓等处的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反射中枢,引起膈肌、肋间肌及咽喉肌的不自主收缩或痉挛的一种临床症状。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关闭,就产生一种特有的声音。呃逆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其反射中心在3~4颈脊髓,受延髓呼吸中枢控制。呃逆的刺激或冲动来源于迷走神经或膈神经的感觉传入,由膈神经的运动纤维传出。急性脑血管病丘脑下部及延髓呼吸中枢常受累,迷走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呃逆。中风后即出现顽固性呃逆,常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若不及时控制,除影响患者睡眠和情绪外,还将影响颅内压、呼吸,甚或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1、肝脾不和,胃失和降型:症见胸胁满闷,呃逆频作,大便不爽,面红,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等。治以疏肝和胃,除风降逆。方药组成:当归20g,赤芍25g,半夏10g,藿香10g,全瓜蒌25g,佛手12g,全蝎10g,降香10g,川牛膝15g,麦芽30g。随证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3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无效者改用他法治疗。方中当归、赤芍、麦芽柔肝疏肝;全瓜蒌、佛手、全蝎、降香除风降逆理气;半夏、藿香和胃燥湿;川牛膝为引经药。诸药合用,肝平胃和,呃逆停止。

2、脾失健运,湿阻中焦型症见脘闷纳呆,呃逆频作,面色萎黄或晦暗,大便稀溏,舌暗或淡,苔腻,脉滑。治以健脾化湿,理气降逆。方药组成:党参15g,白术20g,半夏10g,石菖蒲15g,僵蚕15g,川牛膝15g,陈皮12g,全瓜蒌30g,佛手15g,藿香10g,麦芽30g。随证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3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无效者改用他法治疗。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药;半夏、藿香、石菖蒲、陈皮醒脾化湿理气为臣药;僵蚕除风解痉;全瓜蒌、佛手理气降逆;麦芽健胃柔肝;川牛膝为引经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理气降逆之功效。

 

七、韩登科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常明华,等,韩登科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01,9(6):5)

韩登科为河南省上蔡县名老中医,擅长脾胃病的诊治。

脾胃气虚,湿浊壅滞是本病的病机呃逆之产生,多由胃气上逆所致,且涉及诸脏腑。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肾阴虚,虚火上冲;或脾肾衰败,虚气上逆;或膈上有痰,闭塞肺气;或肺胃不和,致气机逆乱;若久病、重病得之,乃胃气败绝之征。顽固性呃逆其病理关键在于脾胃气虚,湿浊壅滞,升降机枢失于旋转。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主降;脾胃气虚,健运失职,水湿停聚,聚湿生痰,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水谷之糟粕积滞难下,传导无力,气机升降失灵,呃逆乃作。

治疗宜健脾和胃,旋转升降机枢顽固性呃逆其本为脾胃气虚,其标为湿浊壅滞,治疗当以健脾和胃、旋转升降机枢为基本治法,并应权衡标本轻重而斟酌用药。标实较重,湿浊壅滞之象明显,而脾胃气虚不著时,重在化湿降浊,疏导肠腑,酌用健脾和胃;久病虚象显然,可直用健脾和胃,稍佐疏化气机,总以扶正祛邪为原则。疏理气机要以宣畅肺胃为重点,肺胃升降调达,肠道畅通,则呃逆自然减轻或消失,此开上窍以通下窍之法,决非单纯和胃降逆可比。和胃降逆虽图一时呃止,但易复发,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何种证型,治疗时适当加用宣畅肺胃,旋转气机之品,确能起到降逆止呕,调整胃肠之作用,往往可收事半而功倍之效。

治疗方药一般用自拟健脾和胃化湿降浊止呃方加减:党参12g、白术15g、云苓24g、半夏12g、炒枳壳30g、陈皮15g、柿蒂12个,旋覆花(包煎)15g、生军(后下)6g、炙杏仁12g、竹茹12g、枇杷叶12g。胃热上冲,口臭烦渴,便秘,舌红,脉滑数者重用生军,加生石膏、麦冬以清胃泄热;寒滞胃中,遇冷即发,胃脘不舒,纳食减少,舌淡,脉沉者去生军、竹茹,加丁香、良姜以温中散寒;气滞痰阻,胸胁胀满,呕恶不食,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者加生姜、大枣、代赭石和胃降逆,兼肝郁者加郁金、川楝;痰湿化热加黄芩、瓜蒌;食滞脾胃者加焦三仙、内金、炒莱菔子、焦槟榔以理气消食,和中降逆;瘀阻胸胃、胃脘刺痛,食后较甚,恶心欲吐,舌苔少质暗有瘀点,脉沉涩者加赤芍、桃仁、青皮、桔梗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胃阴不足,口舌干燥、烦渴不安,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者加沙参、麦冬、生地以滋养胃阴;脾肾阳虚,食少困倦,腰酸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去生军、竹茹,加附子、干姜,重用焦白术以温肾健脾;血压高者加石决明、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潜阳;对脑血管病所致呃逆,必兼治脑血管病,否则,呃逆可能重发。

 

 

第三节 名方应用精析

 

一、旋复代赭汤

[方名]旋复代赭汤

[来源]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66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处方]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症。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方解]本方是为脾胃气虚,痰浊中阻,胃气上逆,本虚标实之证而设,法宜“急则治其标”,以降逆化痰为主,兼以补中益气。方中旋复花辛苦咸而微温,归肺、胃、大肠经,其辛散温通,苦能降泄,下气消痞,咸能软坚散结,为治痰阻气逆之证所常用,为君药;代赭石苦甘而微寒,归肝、胃、心经。其性质重镇降逆,长于镇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烦郁。本方少少与之,意在与旋复花相协而加强降逆下气,与止呕化痰之功,以平气逆呕噫之标;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助旋复花、代赭石降逆而止呕噫,同为臣药。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以复中虚气弱之本,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使胃气复,痰浊消,气逆平,清气升而浊气降,则痞满、噫气、呕呃自除。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旋复花9g、人参6g、代赭石9g、甘草6g、半夏9g、生姜10g、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若胃气不虚,去人参、大枣重用代赭石,增加降逆之功;气虚者加黄芪、升麻;阴虚者,加淮山、玉竹;大便硬结者,加大黄、玄明粉;若痰多者,可加茯苓、陈皮等以和胃化痰。

 

2、治疗上腹部术后呃逆(张秀珍,等. 旋复代赭汤治疗上腹部术后呃逆.中医药学报,2001,29(6):21)

 治疗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35岁;胃大部切除术10例,全胃切除5例,胆囊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凡术后病人,能排除因器质性疾病所致呃逆者,且经其他方法如针刺、按压眼球、高浓度CO2吸入,阿托品类注射等治疗无效者均可采用。方药为:旋复花、代赭石、党参、生姜、甘草、半夏、大枣。每日1剂,水煎服。一般服用1剂即可缓解,最多3剂即可治愈。全部有效。

 

3、治疗出血热合并呃逆(马卫琴. 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出血热合并呃逆24例. 陕西中医,1994,15(6):73)

马氏用旋复代赭汤去大枣,加枳实、厚朴,治疗出血热合并呃逆24例。若出血重者,加小蓟、侧柏炭;大便硬结者,加大黄、二丑;阴虚者,加太子参、知母。结果: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

 

4、治疗乙肝合并呃逆(韩转英. 旋复代赭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顽固性呃逆20例. 中医药研究,1998,14(2):58)

治疗20例用旋复代赭汤去大枣、甘草,加丁香、柿蒂、枳壳、莱菔子、郁金、良姜、川朴、焦三仙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20例慢性乙肝合并顽固性呃逆经临床治疗完全停止,最短6天,最长10天。

 

5、治疗胃轻瘫综合征(彭友祥,等. 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胃轻瘫综合征32例. 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29)

治疗62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旋复代赭汤加味:旋复花10g(包煎)、代赭石15g(先煎)、党参12g、制半夏10g、生姜10g、炙甘草3g、炒白术15g、枳壳15g。每日1剂,水煎服,20天为1疗程。气郁者加香附、柴胡、合欢皮;血瘀者加莪术、丹参、延胡索、桃仁;寒饮者加干姜、桂枝、茯苓;火郁者加左金丸、山栀、蒲公英;食滞者加山楂、神曲、麦芽;痰湿者重用半夏,加苍术、厚朴、茯苓;气虚者加黄芪、升麻。对照组口服甲氧氯普胺片,每次10mg,每日3次,餐前服,20天为1疗程。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1疗程结束后测胃排空时间。结果:治疗组32例中,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对照组30例中,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6、治疗肿瘤化疗后致呕吐反应(王亚非,等. 旋复代赭汤加味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呕吐反应的疗效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273)

用旋复代赭汤加代代花、广陈皮、茯苓,定为止吐中药组。另以恩丹西酮8毫克加于生理盐水6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定为止吐西药组。两组各72例,每组化疗药物顺铂组41例,非顺铂组31例,给药持续天数与相应化疗方案天数一致,所有患者全部按期完成2个周期的化疗。结果:在顺铂化疗组中,中药组显效(无恶心、无呕吐)35例,有效(轻~中度恶心,24小时内呕吐1~2次)3例,缓解(重度恶心,24小时内呕吐3~5次)3例,无效(重度恶心,24小时内呕吐5次以上)0例;西药组分别依次为31例、5例、5例0例;在非顺铂化疗组中,中药组显效25例,有效4例,缓解1例,无效1例;西药组分别依次为23例,4例,3例,1例。中药组对顺铂化疗与非顺铂化疗的止呕有效率(92.7%、93.5%),均高于西药组(87.8%、87.1%),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7、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顾荣斌. 旋复代赭汤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42例临床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2):127)

治疗42例。用旋复代赭汤加竹茹、枳壳、郁金、荔枝核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基本治愈(咽下困难消失,饮水试验正常,X-线钡透食管贲门无异常,或内镜检查无异常表现)20例;好转(咽下困难基本消失或轻微,饮水试验有改善,但仍有异常,X-线钡透或内镜下表现与原来对比无明显改善)14例;无效(症状及有关检查无改善)8例,均为晚期患者。总有效率80.98%。有效病例一般在服药3~5剂后即感症状好转,服用10天即告有效者15例,8例服用20天方告有效,其他均用药30天。

 

8、治疗梅核气(吴文库,等. 旋复代赭汤治疗梅核气288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1997,5(2):76)

本组288例。用旋复代赭汤去人参、大枣,加厚朴、苏梗、陈皮、茯苓为基本方。若肝气挟痰者,加白蒺藜、钩藤;肝胃不和者,加佛手、枳壳、山药;阴虚火旺者,去生姜、半夏,加枸杞子、桑椹子、元参、石斛、当归;肺虚痰湿者,加黄芪、炒扁豆、焦白术、泽泻;阳虚者,加附子;痰粘不畅者,加竹茹。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痊愈216例;显效54例;无效18例。

 

[研究进展]

(1)促胃肠动力作用(王长洪,等. 旋复代赭汤促胃肠动力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1):1)

  王氏研究旋复代赭汤对小鼠胃肠动力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整体动物实验与离体器官实相验结合,整方实验和拆方实验相结合,多层次综合研究与分析旋复代赭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旋复代赭汤能促进正常状态的小鼠胃排空,对其小肠推进无明显影响;能够拮抗芬氟拉明、左旋麻黄碱、多巴胺起的小鼠胃排空抑制和小肠推进减慢;对阿托品引起的胃排空抑制有拮抗作用,对其造成的小肠推进减慢无明影响;不能拮抗吗啡引起的小鼠胃排空抑制和小肠推进减慢。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发现,党参、代赭石、大枣、旋复花对大鼠胃底条肌收缩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旋复花与甘草、大枣分别合用,有明显协同促进作用。党参、旋复花和半夏能显著拮抗阿托品引起的胃底条肌舒张作用,代赭石和生姜合用,具有协同拮抗作用。结论:旋复代赭汤有确切的促胃动力作用。陈氏(陈多,等. 旋复代赭汤促胃肠动力作用研究I-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1):4)除了证明旋复代赭汤能促进正常小鼠胃排空外,它还对芬氟拉明、左旋麻黄碱造成的小鼠胃排空抑制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但对吗啡所致者无明显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受体有关。

 

(2)对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郑瑞燕. 旋复代赭汤对食管运动功能紊乱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6):345)

郑氏采用CTD仪检测187例有食管病变临床表现患者,监测24小时食管的PH值变化,对食管上、中、下段分别测压,将其中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运动功能紊乱及食管各段动力正常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旋复代赭汤与西药普瑞博斯,泰胃美片口服作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各用药1个月后的临床变化及结果。结果:旋复代赭汤对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有明显双向调节作用,LES低压型失松弛型,EB远段高幅蠕动或低幅蠕动型,VES高压型或低压型的患者,多数获得临床缓解,有效率达74.36%,疗效近似西药组;对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有效率仅71.43%,明显低于西药组(西药组有效率88.89%),对有明显临床症状,CTD检测结果正常的患者,有效率达100%,远远优于西药组(西药组有效率为23.08%)。结论:旋复代赭汤对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有良好双向调节作用。

 

(3)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于强,等. 旋复代赭汤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 天津中医药,2003,20(1):45)

观察旋复代赭汤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用不全幽门结扎+管下括约肌(LES)切开术制备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后,给予旋复代赭汤水煎剂,分别于治疗2、4、8天后观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的变化。结果:用旋复代赭汤治疗4天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即有所提高,并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复代赭汤在治疗酸性反流性食管炎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而可促进LES功能的恢复,增加LES的压力,防止酸反流,促进疾病的恢复。

 

(4)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邓兴学,等. 旋复代赭汤对大鼠醋酸性胃溃疡的影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5):35)

  取大鼠32只,常规饲养,并用100%大黄水按10g/kg灌胃,1次/日,连续10天。后用20%HAC0.1ml,用微量注射器注入胃腺部浆膜下,以形成丘疹为度。术前用乙醚麻醉后开腹,暴露全胃。术后缝合腹壁,消毒创口,常规饲养。术后次日,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旋复代赭汤大剂量组、旋复代赭汤小剂量组、西咪替丁对照组。将大鼠按上述分组后,分别用蒸馏水(1ml/100g)、旋复代赭汤(5g/kg,10g/kg)西米替丁0 1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14天,第15天处死大鼠,取胃后,用放大镜观察并测量胃粘膜上的溃疡数、溃疡面积,评定溃疡指数,计算溃疡率。根据所得每组溃疡指数,按溃疡抑制率的计算公式:溃疡抑制率=(对照自然数-给药组指数)/对照组指数×100%算出溃疡抑制率。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正常对照组的溃疡指数为1.86,溃疡抑制率为0;旋复代赭汤大剂量组分别为1.08和42.51%;旋复代赭汤小剂量组分别为0.89和52.66%;西咪替丁组分别为0.88和53.19%。这说明旋复代赭汤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阻滞H2受体,抑制组织胺对胃酸的分泌有关。同时与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胃的组织水肿等作用有关,从而防止胃粘膜的损伤和增强胃粘膜损伤的修复。在实验中还发现服旋复代赭汤组的大鼠较其它组毛色光泽、活动灵敏,说明了本方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是从扶正祛邪两方面实现的。

 

(5)止吐作用(邓兴学,等. 旋复代赭汤止吐作用的实验研究.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1):55)

取300~350g健康家鸽24只,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旋复代赭汤组、胃复安组。禁食24小时,各组分别给予蒸馏水、旋复代赭汤水煎液15g/kg、胃复安组水溶液5g/kg,按容积配置相等的原则灌胃。1小时后,灌服硫酸铜水溶液200mg/kg。同时记录各组家鸽第一次呕吐时间了解呕吐潜伏期和1小时内呕吐次数。实验表明,实验对鸽的呕吐潜伏期及呕吐频率均有明显的影响,旋复代赭汤组和胃复安组均能延长呕吐潜伏期和减少呕吐次数的作用。与对照组(蒸馏水组)比,经t检验显示:各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而旋复代赭汤组与胃复安组比较,P>0.05,表明组间差异无明显意义。证明旋复代赭汤有较好的止呕作用,疗效与胃复安相当。

 

(6)防治化疗药诱发呕吐的作用机制(王德山,等.旋复代赭汤加味防治化疗药诱发呕吐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3):47)

王氏对旋复代赭汤加味防治化疗药顺铂(DDP)所诱发呕吐的胃肠道机制进行了探讨。方法:分别观察生理盐水(NS)组、旋复代赭汤加味组(中药组)家猫在注射化疗药DDP后的不同时间段,血中及胃及十二指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S组静注DDP0.5小时后,血、胃及十二指肠组织中5-HT、5-HIAA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NS组比较,中药组血中及胃肠组织中5-HT、5-HIAA含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旋复代赭汤加味防治DDP所诱发呕吐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胃肠道粘膜嗜铬细胞5-HT分泌及释放实现的。

 

二、丁香柿蒂汤

[方名]丁香柿蒂汤

[来源]出自于明末医家秦景明〈〈症因脉治〉〉。

[处方]丁香6g、柿蒂9g、人参3g、生姜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虚寒呃逆。呃逆不巳,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本方所治呃逆是由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所致。根据虚者补之、寒者温之、逆者降之的治疗原则,治当温中益气,降逆止呃。方中丁香辛温气芳香,含丁香油酚。能入脾胃而温中散寒,增强消化功能,善降胃气减解恶心呕吐,为芳香健胃治胃寒呃逆要药;柿蒂苦平,善降胃气,亦为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要药,两药相伍,温胃散寒,降逆止呃之功相得益彰,共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与丁香、柿蒂合用,增强温胃降逆之功,用为臣药;因其胃虚,更配人参甘温益气补其虚,为佐药。四药合用,共奏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使胃寒散,胃虚复,气逆平,则呃逆胸痞自除。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丁香6g 柿蒂9g 人参6g 生姜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 若兼气滞痰阻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理气化痰;胃气不虚者可减人参;若肝胃不和者,加四逆散;久病脾弱者,加炒白术、山药;失眠心烦者,加合欢皮、炒枣仁;胃脘胀满者,加枳实、厚朴;大便干结不爽者,加桃仁、大黄。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中虚寒者,可加减使用。

 

2、治疗顽固性呃逆(刘剑梅,等.丁香郁金柿蒂汤治疗顽呃. 甘肃中医,1999,12(5):34)

“丁香莫与郁金见”是中药十九畏的内容之一,属传统的配伍禁忌。后世医家多以此为鉴,不敢大胆合用。刘剑梅之师刘树华主任业医以来,用丁香、郁金配伍治疗顽呃、呕吐、头痛等症20余载疗效满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他用丁香柿蒂汤加郁金治疗顽固性呃逆(每日频繁发作,常规治疗2天以上无效者)23例,均治愈。方药组成:丁香6g、郁金15g、柿蒂6g、党参15g、生姜3片。若肝胃不和、加四逆散;久病脾弱者,加炒白术、山药;失眠心烦者,加合欢皮、炒枣仁;胃脘胀满者,加枳实、厚朴;痰多欲呕者,加半夏曲、茯苓、陈皮;大便干结不爽者,加桃仁、大黄。

 

3、治疗肿瘤化疗后呃逆(谯兴兰,等.丁香柿蒂汤治疗肿瘤化疗后呃逆80例.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21)

治疗80例,采用了丁香柿蒂煎汤代水饮用的方法,具体方法为:取柿蒂9g、丁香6g、生姜9g、大枣5g,煎汤代水饮用,每次口服20~50ml,每日3次。结果:显效5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

 

4、治疗手术后呃逆(刘永杰,等.丁香柿蒂汤治疗手术后呃逆47例观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0,19(4):35

治疗47例手术后呃逆。其中有7例经注射阿托品、复方冬眠灵及麻黄素皆无效,持续24小时呃逆。治疗方法:丁香9g,柿蒂15g。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38例服用1~2天,呃逆由缓解到完全停止。6例胃穿孔修补术后顽固性呃逆服用2次无效,加用复方冬眠灵50mg肌注后又用1次上述汤剂即完全止呃。3例肠破裂修补术后第3天发热(体温39℃)伴持续性呃逆,应用2次上述汤剂无效,又肌注阿托品0.5mg、静注盐酸麻黄素30mg亦不能止呃,后确诊为膈下脓肿而手术引流,再应用1次汤剂即止呃。2例肠扭转复位术后者服药后稍感腹胀,未予处理,约2小时后自动缓解。1例胃次全切除术后次日肠功能未恢复者,服药后约30分钟时感上腹饱胀伴恶心,经原留置胃管开放胃肠减压后立即缓解。

 

5、输液所致呃逆(童刘章. 丁香柿蒂汤治疗输液所致呃逆20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3):8

治疗20例。用丁香柿蒂汤(公丁香5g、柿蒂5g、党参10g、生姜3片)水煎温服。结果全部获愈,其服1剂呃逆止者16例,服2剂止者3例,服3剂止者1例。

 

6、反流性食管炎(杨华英.丁香柿蒂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时珍国医国药,2002,13(6):367)

治疗66例,其中胆汁反流性食管炎22例,胃容物反流性食管炎44例。治疗方法:丁香、柿蒂、白及、党参各30g,白芍、赤芍、半夏、生姜各20g,代赭石50g。以上药取2剂烘干研成细末,过筛、装瓶备用,每饭后2小时服1次,每次1匙(约6g)用开水冲匀,温热时服下,续服5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酒、辣椒、甜食、生硬不易消化以及含淀粉高的土豆、红薯等食物。结果:治愈5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

 

 

三、四磨汤

[方名]四磨汤

[来源]出自宋代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重订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四磨汤,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妨闷不食。”

[处方]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

[用法]四药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

[功能]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用于七情感伤,体虚气逆,呃逆,上气喘息,胸膈胀闷,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方解]本方治证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所致。若情志不遂,或恼怒伤肝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横逆胸膈之间,故胸膈胀闷;若上犯于肺,肺气上逆,则气急而喘;若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呃逆,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此病之标虽在肺胃,而病之本则在肝。证属气滞兼有气逆,治宜行气降逆,宽胸散结。方中乌药辛开温通苦降,上行肺脾,下达肾与膀胱,通理上下诸气;沉香下气降逆而平喘;槟榔行气导滞以除痞满;三药合用,行气疏肝而消痞满,下气降逆而平喘呃。人参益气扶正,使郁开而不伤气。且与沉香相配有温肾纳气之功,以增强其平喘之力。四药合用,共奏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之效。

现在有由湖南中达骛马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骛马四磨汤口服液(以下简称中达)及湖南汉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汉森四磨汤口服液(以下简称汉森)。它们与《重订严氏济生方》四磨汤的作用一样,均能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但《重订严氏济生方》四磨汤用人参、沉香还有益气扶正,温肾纳气的作用。而骛马四磨汤和汉森四磨汤的主要药物是木香、枳壳、乌药、槟榔,以行气导滞为主。其中药药理及现代药理是:木香,行气止痛,健胃消食;有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动力;大剂量降低肠平滑肌张力。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度和收缩功能;抑制肠道非生理性收缩。乌药,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有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与抑制双重作用;增强消化腺的分泌。槟榔导滞、杀虫、利水;有胃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增强肠蠕动;使消化腺的分泌增加,增进食欲。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人参6g、槟榔9g、沉香6g、天台乌药6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应用: 若体壮气实而气结较甚心腹胀痛者,可去人参,加木香、枳实以增行气破结之力;大便秘结,嗳气,腹胀脉弦,可加枳实、大黄以通便导滞;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欢皮疏肝解郁;若属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之类活血化瘀。

 

2、治疗呃逆(吴春荣.四磨汤治疗呃逆16例临床观察.实用医技杂志,2003,10(5):541)

  治疗16例,均属体质壮实,未继发于其他病证。发病时间最短者24小时,最长者1周,其中13例伴发纳差、食少,胃脘部满堵。治疗方法均用四磨汤口服液(中达),每次20mL,每日3次,口服,轻者仅服四磨汤口服。较重得配合枳术冲剂,每次6g,每日3次,口服。呃逆时间长,胃脘满堵,纳差食少较甚者,枳术冲剂每次12g,每日3次,冲服。结果:5例患者服药1天呃逆停止,8例患者服药2天呃逆停止,3例服药3天呃逆停止。每位患者呃逆停止后继续服药2天,以巩固疗效。其中12例愈后未再复发;3例停药后1周呃逆复发。再服前药后再停止,疗效100%。

 

3、治疗胃痛(林国华,等.四磨汤口服液治疗胃痛20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5):257)

治疗300例均以气滞型胃脘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分为治疗组200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98例,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胃溃疡24例,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例。对照组100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1例,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例,十二指肠球炎合并溃疡1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例。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四磨汤口服液(汉森)。每次20ml,每日3次,。对照组用吗丁啉,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均治疗2周为1疗程。主要观察胃脘疼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133例;好转5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61例,好转23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4,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4、治疗急性腹痛(徐希岳,等.四磨汤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急腹痛.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07)

治疗30例。临床表现为急腹痛者;经解痉镇痛药物治疗无效达24小时以上,且除外急腹症等外科及妇科疾病。治疗方法用四磨汤口服液(中达)首次30mL,继尔20~30mL口服,每日3次,均在餐前半小时应用。呕吐剧烈者给予胃复安10mg肌肉注射后半小时给予促胃肠动力药口服。常规给予静脉输液,并注意保持或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后均停用解痉镇痛类药物。结果:显效26例;有效4例。有效率100%。

 

5、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刘文全,等.四磨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0(3):9)

治疗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按统一标准对患者的各项症状进行分级(0~3)。胃排空时间测定:治疗前后2日内做胃排空检查,标准试餐后6小时做仰卧位腹部摄片,空腹及餐后30分钟胃动素测定。治疗方法:治疗组由枳实、沉香、乌药、槟榔各10g,浓煎成150ml袋装,每日2次,连服1月。对照组采用吗叮啉10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症状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症状消失或降低2分为显效;降低1分者为有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者为无效。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症状积分降低75%以上者为治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症状积分降低50%~74%者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症状积分降低25%~49%者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症状积分降低不足25%者为无效。治疗组腹胀、嗳气、早饱、上腹痛、恶心,纳差六大症状,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1.1%、93.2%、89.1%、87.4%、88.6%;对照组症状总有效率为89.2%、88.2%、77.2%、83.3%、75.0%、82.9%。两组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0例,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3%。对照组30例,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6、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魏仙凤.四磨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2):114)

治疗共观察妇产科术后病人100例,其中剖宫产78例,子宫切除术10例,卵巢囊肿切除术5例,宫外孕手术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的年龄、麻醉方法、病种、手术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服用四磨汤口服液,每次30ml,每日2次,于术后6小时第1次服药,间隔6小时再服用1次,以后按常规服药。对照组选择空白对照的方法,即术后等待自然肛门排气,两组病例均术后连续观察5天。 结果:治疗组50例,肛门排气为服药后5~36小时,平均22小时,其中术后≤24小时肛门排气35例(70%)。对照组术后22~76小时肛门排气,其中≤24小时肛门排气5例(1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剖宫产术后乳汁充足,而对照组乳汁不足5例。

 

7、治疗腹胀(李玉端.四磨汤口服液治疗腹胀122例.河北中医2002,24(7):605)

治疗122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慢性结肠炎16例,慢性胆囊炎14例,阑尾炎术后12例。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弱型78例,气滞型22例,饮食积滞型16例,胃阴不足型5例,瘀血阻络型1例。治疗方法为四磨汤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口服。体质壮实者饭前30分钟口服,体质虚弱者饭后1~2小时后服用。1周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88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100%。

 

[研究进展]  

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刘欣,等.骛马四磨汤口服液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087)

本实验观察骛马四磨汤口服液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并与胃肠道促动力剂莫沙比利进行比较。方法:以胃肠内标记物葡聚糖蓝-2000在胃内色素相对残留量及小肠推进比为指标,观察各实验组对正常小鼠胃排空及肠推进的影响。结果:骛马四磨汤口服液对正常小鼠的胃排空及肠推进运动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促胃排空作用较莫沙比利弱,而对肠推进运动的促进作用与莫沙比利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骛马四磨汤口服液具有加快胃排空及促进肠蠕动作用。骛马四磨汤口服液是由木香、枳壳、乌药、槟榔组成。木香能使肠蠕动幅度和肌张力明显增强,对胃排空和肠推进均有促进作用,对乙酰胆碱和组织胺所致的肠肌痉挛有对抗作用。枳壳能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使小肠蠕动加强,胃肠收缩节律增快。槟榔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使消化液分泌旺盛,并具有兴奋肠平滑肌作用。乌药在组方中起关键性作用,不仅能增强配方中其它药物的药理作用,而且亦能兴奋胃肠平滑肌使其收缩活动加强。

 

四、竹叶石膏汤

[方名]竹叶石膏汤

[来源]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处方]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升,麦门冬(去心)一升,人参二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1.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症见呕逆烦渴,口干唇燥,咽干呛咳,心腹烦闷,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

2.暑热证,气津受伤。见身热多汗,虚赢少气,烦渴喜饮,舌红而干,脉虚数。

[方解]本方所治病证乃热病之后,余邪留恋,里热未清而气津已伤,胃气不和所致。其治若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津难复,若只益气养阴而不清热,则邪热尚存。惟有清补并行,方为两全。故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立法。方以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竹叶清热除烦;人参益气,麦冬生津共为臣药;佐以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甘平益胃。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收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使热清烦除,气津两复,胃气和降,诸症自愈。本方从白虎汤衍化而来。白虎汤证为正实邪盛,本证则为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方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如此,有石膏、竹叶之清热除烦;有人参、麦冬之两补气阴;又有半夏、甘草、粳米之和中降逆,固护胃气。合而用之,清热兼和胃,补虚不恋邪,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与白虎汤相比,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现代运用]

1、现代用法:竹叶6g,石膏30g,半夏9g,麦冬20g,人参6g,甘草6g,梗米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花粉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花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用于中暑、夏季热、流脑后期等发热气津已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临床上用于急、慢性咽炎,喉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偏于阴虚或气阴两伤者。也有用其治疗肾炎蛋白尿者。

 

2、治疗呃逆(邱金山.竹叶石膏汤疗呃逆临床体会.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77)

  邱氏常用此方治疗呃逆证,效果满意,兹选介验案三则。(1)胃大部切除术后,(2)慢性食管炎,(3)脑溢血。以上所列“呃逆”案例,适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实为古方新用,异病同治之法。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辨证施治,并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记载。方中以人参易沙参去粳米,实为加强益气生津的作用。如胃阴不足,虚火上逆者,加石斛、天花粉;如胃火炽盛,热毒较重者,可加用黄连解毒汤;如肝阳上扰,胃失和降者,宜加石决明、双勾藤。3案例中均重用柿蒂,主要是提高增强降逆止呃的作用。

 

3、治疗胆道术后呕吐(李继荣.竹叶石膏汤治疗胆道术后呕吐.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7):631)

治疗12例,均为成年人。其中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引流者7例,胆囊切除者4例,胆总管引流者1例。患者都在术后3~7天出现频繁呕吐。治疗投以竹叶石膏汤:竹叶10g,石膏30g,半夏10g,麦冬15g,党参15g,粳米5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12例患者全部治愈。服1剂者6例,服2剂者4例,服3剂者2例。呕吐一证,病因不同,症状当有寒热虚实之别,必须详察病机,辨证论治。得汤反剧者,是里有热,胃失和降所致。急性胆道感染性疾患,大都为热性病证,可灼伤津液,胆道手术又伤人正气,扰动胃腑,故术后出现呕吐。其病机为热病伤津,正气受损,余热未尽,胃气上逆。所以用清热除烦,益气生津,和胃降逆的竹叶石膏汤能取得很好疗效。

 

4、治疗肝癌介入化疗后呕吐(金誉放.竹叶石膏汤治疗肝癌介入化疗后呕吐5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3):16)

治疗58例,均经B超或CT、AFP定量等检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化疗药物为顺铂、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等药。呕吐均在介入化疗术后2小时内出现,次数频繁,吐势较急。治疗以竹叶石膏汤为主。竹叶、制半夏、麦冬各10g,生石膏30g,党参6g,炙甘草3g,粳米12g。呕吐频繁如射者,加竹茹12g,代赭石18g,枇杷叶10g;火热太甚者,去党参、甘草,加黄连3g,知母10g;舌苔少,脉细,津伤较重者,加芦根20g,乌梅6g。每日1剂,水煎服,3日为1个疗程。结果:基本控制42例;显效13例;无效3例。

 

五、橘皮竹茹汤

[方名] 橘皮竹茹汤

[来源]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处方]橘皮二升,竹茹二升,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大枣三十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呕吐。久病体弱,或胃有虚热、气逆不降之呃逆、干呕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

[方解]呃逆之证皆由胃气上逆而致,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系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热则宜清,气逆宜降,治当降逆和胃,益气清热。方中用橘皮辛苦性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两药相伍,既能降逆止呕,又可清热安胃,且用量俱重,共为君药。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为呕家圣药;素体胃虚,故用人参益气补中,与橘皮相合,行中有补,共为臣药。甘草、大枣益气和胃,助人参补益脾胃,奠安中土,以治胃虚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本方特点是寒温并用,补行兼施,清而不寒,补而不滞,药性平和,毫无攻伐寒凉之弊,对于胃虚气弱,稍偏于热者,最为合适。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橘皮12g,竹茹12g,生姜9g,甘草6g,人参3g,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本方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证。若呕呃,口渴,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属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芦根等以养胃阴;胃热呕逆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呕呃而兼痰火者加竹沥、瓜蒌仁清热化痰降逆。近世对于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不全梗阻,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可加减使用之。

 

2、治疗呃逆(张新宽,等.顽固性呃逆治疗体会.河南中医,1995,(4):45)

治疗14例,均为顽固性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治疗:陈皮18g,竹茹lOg,党参15g,甘草l0g,生姜12g,大枣10枚,白术12g,大黄6g,炒麦芽15g。气郁甚者,加重陈皮之量,再加枳实 l0g;中焦虚寒者,去生姜、大黄,加干姜l0g,丁香6g;胃热盛者,加重大黄、竹茹剂量;虚象明显者,加黄芪12g;胃阴不足者,加辽参15g;食欲差者,加六曲15g,并加重麦芽之量。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经治疗后均获良效。其中l~3剂痊愈者2例,3~5剂痊愈者7例,5~12剂痊愈或症状减轻者5例,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者7例,复发者予以上药仍有效。

 

3、治疗中晚期癌症呃逆(赖义勤,等.济生橘皮竹茹汤治疗中晚期癌症呃逆23例.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15)

治疗50例,均为中晚期癌症。排除炎症、精神性、中枢性呃逆。症见呃逆连声,声短而频,持续性或阵发性,或伴乏力,或腹胀,或食欲下降,舌嫩红,苔薄黄或苔少,脉弦细。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济生橘皮竹茹汤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7例。2组病例均无手术、放疗指征,均采用对症、支持、免疫及中医中药治疗。治疗组用济生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党参、茯苓、麦冬各15g,半夏9g,枇杷叶12g,大枣6枚,生姜6g,甘草6g。肝癌者酌加柴胡9g,绵茵陈、郁金各15g;肺癌者加桑白皮、黄芩各15g;胃癌者加败酱草、鱼腥草各15g;食道癌者加郁金15g,丹参9g。乏力明显者加黄芪20g;腹胀者加厚朴12g;食欲下降者加麦谷芽各15g,山药15g。每日1剂,水煎。对照组口服654-2 片10mg,每日3次。治疗前后观察呃逆及乏力、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4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7例,14例。

 

4、治疗顽固性呕吐(易任德.橘皮竹茹汤治疗重症肝炎顽固性呕吐8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4):6)

治疗8例,均为重症肝炎,其中亚重肝4例,慢重肝4例,治疗前持续呕吐3天以上,除l例未服其它止呕药物外,其余均使用过维生素B6、非那根、654-2、吗丁啉或灭吐灵等无效而改用中药治疗。治疗用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味:橘皮、竹茹各l0g,人参、甘草、枇杷叶、半夏、麦冬、茯苓各lOg,生姜5片,大枣5枚,柿蒂l0g,若反酸明显者,加龙骨、牡蛎各lOg。结果:7例痊愈,另1例因症状缓解而自动出院。

 

5、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李少华,等.橘皮竹茹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信息,1988,(5):6)

治疗69例。治疗组34例用橘皮竹茹汤治疗(橘皮20g,竹茹20g,大枣5枚,党参15g,甘草lOg,生姜15g)每日1剂,水煎服。并设西药对照组(胃复安片lOmg,口服,每日3次;甲氰咪呱片200mg,口服,日服4次)35例。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中药组痊愈19例,好转11例,无效4例;西药组痊愈18例,好转5例,无效12例。中药组的总有效率(88.2%)明显高于西药组(65.7%)。治疗2周后对无效者进行药物交换再治疗2周,结果中药组无效者4例改用西药仅1例有效,西药组无效者12例改用中药后10例有效,表明橘皮竹茹汤对于西药治疗无效的病例亦有明显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