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系列讲座——(三)扫盲主要靠普及教育

 东方竹马 2015-04-07

(三)扫盲主要靠普及教育,而非改革文字。

文盲的产生,是因为没有机会和条件接受教育。所以,扫盲的关键在于给国人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和环境。

大陆有记录可比对的文盲率与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变化,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1964年,大陆第二次人口普查,文盲(13岁以上)率为23327/69458=33.6%

1982年,大陆第三次人口普查,文盲(12岁以上)率为:23582/100818=23.5%

19641982年的18年间,大陆的文盲率平均每年减少0.56%

大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65年开始有正式统计数字。

1965年,大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4.7%

1982年,大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4.0%

19651982年的17年间,大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平均每年增加0.59%

可见,文盲率的降低幅度,基本与入学率的增长幅度持平。

以后,由于入学率的上升空间有限,文盲率的降低,除了学龄儿童入学率的继续增长以外,更多的是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即自然死亡人口中,成人文盲占较大比重。

海峡两岸几十年的分治,客观上也为简化字与正体字对扫盲的影响,设置了比较研究的实验分组。2010年,使用简化字的大陆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95.92%,而使用传统正体汉字的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98.04%,台湾高出大陆2.12个百分点。面对这长达六十余年的两岸大概率对比实验结果,那种所谓正体字“难学难记不利于扫盲”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影响扫盲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而不在文字本身。

200998日,大陆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表示,大陆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2.4%,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若按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与人均GDP收入比来衡量,大陆仅为0.82%,美国为6.10%,是大陆的7.44倍。

不要说大陆没钱。2013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30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万亿。

而大陆的三公消费,更是天文数字。2013年,北京大学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在微博中透露:目前大陆“三公”消费,一年高达1.9万亿元。

无论是持有的美国国债,还是这任何一年的“三公”消费,都足以解决大陆所有的扫盲问题。

所以,扫盲的关键,在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而不是拿文字来瞎折腾。


(刘冰清编辑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