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托:影子银行魅影难消

 联合参谋学院 2015-04-08

信托(Trust)即受人之托,代人管理财物。随着影子银行在中国的迅速崛起,信托成为成为近年来资产膨胀速度最快的金融业态。一方是嗷嗷待哺的房地产、基建、地方融资平台等资金需求大户,一方是手握大把资金的富裕阶层、企业、基金,信托业成功在银行体循环之外建立了一套投融资体系。但信托融资的高成本、高风险特性,在经济下滑周期逐渐暴露出风险,在当下金融体系迎来动荡期的时候,信托业未来如何,牵动各方的神经。

  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突破7万亿元,超越保险业资产规模,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而在2007年年底,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尚不足1万亿元。资产规模从1万亿元到7万亿元,信托行业只用了5年,在中国似乎还没有哪个行业能达到如此高的增速。

  影子银行魅影

  信托究竟有何魅力可以有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和如此强劲的融资能力?信托吸引资金的原因就是它较高的收益率,平均收益超过8%,10%以上收益的也很常见。与其他投资领域收益率一蹶不振相比,信托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全年收益固定信托平均收益为7.73%,2009年为7.35%。一些房地产信托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14%。甚至有产品给出了20%以上的收益率。这与银行理财4%-5%的年化收益相比确实十分诱人,更不要提屡屡跌破净值的股票类基金产品的收益。

  因此这些最低投资额也要百万起步的信托产品屡屡在发行之初即被“秒杀”也便不足为奇。对企业来说,发行一只信托成本昂贵。目前在售的信托产品年化收益率大多在8%-10%之间,而对通过信托渠道融资的企业来说,除了给予投资人收益外,还要付出大约1%的发行费用,3%左右的渠道费用,3%左右的中介费等。这意味着大部分信托融资成本已经达到15%以上。而如果到银行去贷款,从进入银行贷款的审批序列到真正拿到贷款最少也要六个月,而信托的话一般两个月就可以。

  在经历了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信托业的后续发展引人关注。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突破7万亿元,急剧膨胀的规模之下,隐藏的是信托的暴利链条和积聚的风险。

  2012年,信托业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兑付危机。2012年年底,中融信托的青岛凯悦项目到期未能偿付本息而拍卖抵押资产,中信信托的青岛舒斯贝尔收益权信托计划也在2013年初进入司法拍卖。这两个信托计划项目发行规模分别为3.85亿元和7.1亿元。中信信托发行的四期三峡全通项目也曝出前后两次不能偿还信托贷款本息近2亿元。

  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信托日历”,因信托产品巨亏兑付难而曝出的违规代销,甚至资金黑洞的案例时有出现。信托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包括信托、银行,以及基金等机构在内的“利益链”,终尝盲目跃进的苦果。

  随着市场环境和政策导向的变化,信托机构如何发挥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和制度优势,适时改变信托经营管理策略,充分发挥功能优势、丰富信托新产品、提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投融资创新水平,将成为当下信托机构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方面,庞大的存量信托资产需要稳健管理,这将考验信托机构的后期管理能力和风险缓冲能力;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优势业务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培植新业务以带动增量的信托资产,也是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