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老建筑汇总 2

 了逹 2015-04-08
标签: 

文化

分类: 上海历史~建筑
沙遜大廈(Sassoon House)是英資新沙遜洋行下屬的華懋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40萬元,在上海外灘20號(南京路口)興建的一幢10層大樓(局部13層),總高77米,是外灘最高的建築物,建築面積36317平方米。
1872年,英籍猶太人伊利亞斯·沙遜在孟買成立新沙遜洋行。1877年來上海設立分行,買下外灘20號美商瓊記洋行的房地產(11畝7分)。1926年4月開始拆除舊房,1929年9月5日落成新樓。大樓的建築風格屬於藝術裝飾主義(Art Deco),它的19米高的墨綠色金字塔形銅頂多年來成為外灘又一個顯著的標誌。設計者是著名的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底層西大廳和4-9層開設了當時上海的頂級豪華飯店華懋飯店(Cathay Hotel),有9個國家風格的客房。底層東大廳租給荷蘭銀行和華比銀行,頂樓是沙遜自己的豪華住宅。
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該樓。1956年作為和平飯店開放。1965年外灘19號原匯中飯店(Palace Hotel)併入後,分別稱為和平飯店北樓(外灘20號)和南樓(外灘19號)。1992年世界飯店組織將和平飯店列為世界著名飯店。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外滩26号扬子保险大楼

它位于中山东一路26号,现在由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办事处使用。 原是老沙逊洋行产业,后来由扬子保险公司(由美商旗昌洋行于大班于1863年发起成立)买下。扬子大楼建于1918年至1920年,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为折衷主义。大楼占地面积为6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74平方米,为7层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扬子保险大楼建成后,除了公司自用外,其余大多由其它保险公司租用,成为名副其实的保险大楼。1967年,房管部门接管了大楼,改名为“扬子大楼”,供粮油进出口公司租用。先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办事处。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前怡和洋行大樓
外滩上海怡和洋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7号,又名:外贸大楼,现由上海市外贸局等使用。
早期的怡和洋行在北京东路,造了一幢2层楼的英国乡村建筑。到20世纪初,怡和洋行已成为上海最大的洋行,享有“洋行之王”的称誉。购得外滩北京东路南面转角处3亩土地,先造了一幢“东印度式”的建筑;后于1920年决定重建,由马海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为2100平方米, 1922年11月落成。 大楼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5层(1983年又加盖2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1、2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3至5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5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怡和洋行被日本三井洋行接管,1946年恢复营业。1955年,大楼由上海房管部门接管,以后由上海外贸管理局及下属公司使用,故被称作“外贸大楼”。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现虹口区多伦路尽端250号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凡这类建筑均呈圆顶、尖塔、马蹄形拱、石造花窗格、釉面砖镶嵌。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20世纪60年代拆除。孔祥熙此宅原有主楼、辅楼、中间隔天井,主楼三层是主人的卧室及办公用房,辅楼二层是工作人员及佣人住房。从多伦路入口及主楼入口都有精制的铁门,上面铸刻“1924年”字样。1958年主楼入口处的铁门被拆除,在“大炼钢铁”年代被当作废铁熔化。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摘自《老房子 新建筑——上海交大110年校园》 
“红墙白栏柳丝中,
镰箔轻明花影重,
推卷披襟当面风,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
在绿树掩映下的上海交的老图书馆以其精致典雅的风格独显魅力。从1919年建成以来,她成为交大人的藏书、看书之地,迎来成千上万的学子走进这知识的殿堂。这座建筑也成为上海图书馆建筑、高雅文化的标志性象征,出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和摄影作品之中。
老图书馆还曾是上海乃至全国各种工业展览会的重要展馆。1926年,为纪念建校30周年,学校举办大规模的工业展览会。国内外共有101家单位送出工业产品1838件参加展览,校内外参观人数达5万余人。展览会分四个展室,老图书馆就是第一展室。主要陈列轻巧电机、工业材料及其他照片、图表等物品。当时校园内还铺设了轻便铁轨,可以开驶小火车,成为轰动全市的新闻。而在老图书馆前面操场上用竹篱笆围起的一座诸葛亮八卦阵迷宫,令同学们觉得有趣又迷人。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外滩中国银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现在由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大楼的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政府接管。中国银行以63万两银元买进,于1922年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4年建新楼,1937年建成。
这幢大楼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惟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中国银行原定建造34层楼,使之成为上海第一高楼,由中国银行建筑部的建筑师陆谦受设计,英商公和洋行外国建筑师任顾问,并由一流的陶桂记营造厂承建。隔壁的沙逊大厦业主维克多·沙逊出来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过沙逊大厦金字塔尖顶,官司从南京一直打到伦敦。结果,中国银行放弃原来计划,新建大楼比沙逊大厦金字塔顶矮了60公分。
1937年,大楼建成后,中国银行总行与上海分行均迁入新楼办公。不久,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中国银行总部被迫迁往内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银行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汪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现在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多伦路鸿德堂 

  鸿德堂位于虹口窦乐安路(今多伦路59号)。美国长老会纪念为长老会布道印刷所(后称美华书馆)服务26年的传教士黄启鸿兴建的教堂。
  窦乐安路地皮原是美华书馆,是近代上海规模较大的出版和印刷机构,1920年拟定在此建造教堂,1925年美国北长老会资助一万美元,其余款由中国教徒募捐,建堂工程正式开始了。当时正逢我国民族主义高涨,基督教内提倡本地化,因此教堂设计打破传统的教堂建筑式样,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1928年落成时取名“鸿德堂” 。
  教堂平面呈长方形,2层,因上层中厅高出两边侧廊,故外观拟3层。底层设小厅还办了修德小学,二层为礼拜用大厅,主楼建筑面积为700多平方米。人口处为方形钟楼,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局部处理中西掺杂。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教堂主持蒋牧师一家(除一名小女儿在别处而幸免)全遭日军惨杀。解放后,修德小学改为多伦路小学,教堂于1958年成为宗教联合会的办事处。“文革”期间宗教活动停止,教堂曾被作为学校礼堂虹口区肝炎隔离病房和区文化馆。 
1996年后,国家拨款大修后,鸿德堂交由上海基督教会虹口教区,现已恢复为基督教堂。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又名:元芳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徐家匯天主堂”是鴉片戰争後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位於徐匯區蒲西路。十九世紀末,徐光啟墓附近地區是上海天主教中心(徐光启家族从明末以来一直与天主教关系密切),1906年上海天主教會在這裡建新教堂,即後來的徐家匯天主教堂,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向東,兩側建鐘楼,高聳入雲,是中國第一座按西方建築風格建造的教堂。大堂內可容納2500人同時做彌撒。外觀是典型的歐洲中世紀哥德式,双尖頂磚石結構,堂脊高18米,鐘樓全高約60米,尖頂31米,頂上的兩個十字架直插雲霄,門窗都是哥德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鑲成圖案和神像,外部結構採用清一色紅磚,屋頂鋪設石墨瓦,飾以許多聖子、天主的石雕,純潔而安祥。 徐家匯天主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當年曾譽為遠東最壯觀宏麗的天主堂,因此有人稱之為上海的「梵蒂岡」。每天清晨都有彌撒,逢周日與宗教節日,教友齊濟一堂,儀式盛大。文革時期,徐家匯天主堂遭嚴重破壞,連巳拆下十字架的两個尖頂和大管風琴也不能幸免,教堂被用作倉庫,宗教活動中斷,改革開放後,於1978年開始重修,1982年聖誕節修復尖頂十字架,重現大教堂哥德式風貌,現已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引用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
  在幽静的上海卢湾区思南路上,沿马路东侧的73号(原马思南路107号),是一幢西式小楼房,为三层花园别墅,这就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亦称周公馆。既然是当年党的驻沪办事处,为何又称周公馆呢?这其中有一段曲折。1946年中共代表团租下了这幢房屋,原意是作为中共办事处。但国民党当局不同意。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意思是名义上对外宣称是周恩来将军的府邸,周公馆因此而得名。 
  这幢小洋房,原为法国在华商人所有,是一幢三楼一底的楼房,进门就能看见藤萝花架,看上去幽静宜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塔松,在这里,周恩来接待过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还举行过中外记者招待会。194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到会的100多人把一间不大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许多晚到的记者不得不在门窗外、阳台上站着听讲。 
  不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在撤离时,周公馆交“民主同盟”代为保管。之后,房屋被国民党上海政府非法接管,家具陈设全部流失。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设纪念馆,周恩来、董必武卧室等部分室内恢复原来摆设,又辟陈列室介绍当年历史。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前橫濱正金銀行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现由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是今日东京银行的前身。
20世纪初,老沙逊洋行因衰落而出让其产业。1923年,横滨正金银行买下沙逊在外滩24号的楼房后,重建新楼。 
新大楼次年春建成。楼高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特罗甫·柯尔公司施工。大楼建筑立面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大楼以正大门为纵轴线,两侧对称,采用横段构图手法。整个建筑明晰的主线和对称的造型,省却了许多繁复的装饰,使其显得既流畅又稳固。
抗战胜利后,横滨正金银行作为战败国产业,被国民政府没收,改为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中央银行,这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地。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人大楼办公。20世纪90年代初归建设银行使用。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地。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上海“佘山天主堂”是與法國羅德聖母大殿齊名的天主教堂,也稱遠東聖母大殿,整個建築型式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風格,採用無木無釘無鋼無樑的四無結構,堪稱不對稱建築的典範,它是中國天主教徒最主要的朝聖地,佘山天主堂雖歷經一個多世紀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災害的考驗,至今仍一如初建時那樣巍然屹立於佘山之巔。「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s)(今上海大廈)位於上海北蘇州路20號,東臨百老匯路(今大名路),南臨蘇州河匯入黃浦江處的外白渡橋,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三座早期高層建築之一。地上21層,高77米。建於1930年—1934年,投資者是英資業廣地產公司,總造價500萬兩。建築面積24,596平方米,鋼框架結構。建築風格為藝術裝飾主義。初期作為公寓使用。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該樓被日軍占用。1939年3月,業廣地產公司將該樓賣給日資恆產株式會社。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該樓,改為勵志社第七招待所。
1951年改名上海大廈。代成為對外開放的賓館。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的7号大楼,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电报总局使用。
1924年,电报总局迁至它处,此楼仍由轮船招商局自己使用。由于电报总局使用此楼的时间不长,加上年代久远,所以“电报大楼”的称谓早已被人们淡忘。
1869年,由丹挪英、丹俄、英挪三家电报公司联合组建的“大北电报公司”正式成立。1870年5月,它们与英国的“大东电报公司”达成协议,联合铺设从欧洲到中国的海底电缆,并开展在中国的电报业务。中国商业电报的历史从此开始。电报在近代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巨大作用,引起洋务派的关注和重视。1881年,盛宣怀正式创办电报总局,自任总办。同时委托大北电报公司架设上海至天津的陆上电报线,该线中途通过苏州、丹阳、镇江、扬州、靖江、台儿庄、济宁、泰安、德州、沧州等地,中国自办电报的业务由此发端。 电报业务在上海发展迅速,仅十几年时间,就相继开通了沿海沿江城市的电报线路。在1908年至1909年之间,又对发报机房及其设备作了更新,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韦氏机。
随着电报的普及,原租赁轮船招商局的楼房已不敷使用,于是由轮船招商局出资,将外滩7号的建筑拆除重建,产权仍属于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再次租赁使用此楼,并将总部也设在楼里。所以当时该楼被称作“电报大楼”。
电报大楼是幢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假5层砖石结构。以变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装饰从2楼到4楼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和充满立体感。同时在顶层两边建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使整幢大楼颇具艺术韵味。在外滩的建筑群中,电报大楼体态虽然不大,但其建筑艺术的特征仍是可圈可点。
上海解放初,轮船招商局解散,众多的航运机构进驻电报大楼。在1995年外滩房屋置换中,泰国盘谷银行获得此大楼的使用权。
 
帖子附图:
上海老建筑汇总 <wbr>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