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伤寒论提要(上篇)

 罾事物语 2020-12-01

导读:古人说,一部伤寒医天下;我朋友说:精通伤寒,已经是上工了,如果运用伤寒自如,那就是当世少有的高手了。《伤寒论》于中医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学好伤寒呢?东海先生本文将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伤寒论提要(上篇)

王东海

一位资深老中医说:“一个中医人,不能以《内经》里的内容去解释整篇《伤寒论》,是没有学好《内经》和《伤寒论》;不能以《伤寒论》参悟《内经》相关句段,也是没有学好《内经》和《伤寒论》”。是为引言。

一、六气主气标本从化说

《伤寒论》以六经六气为纲,不能不明六气主气标本从化之理。

内经云:少阳之上,相火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木)主之,中见少阳;阳明之上,燥气(金)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土)主之,中见阳明;太阳之上,寒气(水)主之,中见少阴;少阴之上,君火主之,中见太阳。

内经又言: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见。凡中见者,皆相表里也。

这是什么意思?

少阳太阴从本者,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气之化。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者,少阴本火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二经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气之化,或从标气之化。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见者,阳明本燥而标阳,厥阴本风而标阴,因燥有寒燥温燥之不同,风有风寒风热之各异。二经除本气主症之外,每从中见之气。如阳明主燥,胃阳不足之人,则燥从湿化,乃中见之太阴气也。厥阴主风木,如木郁血热者,则木从火化,乃中见之少阳也。此伤寒病,随人体之阴阳化寒化热之理。

再解释:

本,指本质,本来的内在。

标,指名义,标号,称呼。

古圣解释六气:风火热湿燥寒。风称厥阴风木,火称少阴君火,(火有二,君火,是心,人身中为君者,应当“无为”也,相代其用事)热称少阳相火(以“热”分别之,实际亦是火也。(丞)相代君主管事),湿称太阴湿土,燥称阳明燥金,寒称太阳寒水。人与天地相参,天体大宇宙,人身小宇宙,其名号皆蕴有至当不易之理。

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曰少,为不及,三曰太,为太过。少阳一阳也,阳明二阳也,太阳三阳也。物极必反,阳极阴生,阴极阳生。阴阳互根,五行如环,自然造化之妙也。三阳生一阴,一阴厥(从阳化生而来,接过)阴也,二阴少阴也,三阴太阴也。三阴再生一阳,循环不息,生生不已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内生长而外收藏。 所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主人身最外一层,寒水主冬、藏令也(寒为阴邪,其性收敛收引,自外而内伤人,必始于太阳经;亦有直中于内者,又属于《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内虚招外邪的情况),次之者,足阳明燥金胃经也,燥金主秋收之令也;最内一层者,足厥阴风木,风木主春生之令也,次之者足少阴君火,君火主夏长之令也。其妙难以尽述。姑亦浅述之:春之温生夏之热(木生火),夏之热生长夏之湿(火生土),长夏之湿生秋之燥(土生金),秋之燥生冬之寒(金生水),冬之寒再生春之温。生生不息,长养万物之自然造化也。(自然有生亦有杀,五行有生亦有克;医之道,让人趋吉避凶,延生逃杀也)

人身中胆,称足少阳胆(暂仅以足经而论,手经暂不论)。足少阳胆经之病,无论何邪入之,皆化为(阳)火。也就是说悉从火化,故仲圣《伤寒论》中的少阳篇纯以大小柴胡汤加减主治之。(当然,邪入人身,每每是从其类,如寒(阴)伤营(阴),风(阳)中卫(阳))。太阴脾经之为病,属(阴)湿者极多,故仲圣《伤寒论》中的太阴篇纯以理中辈,四逆辈主治之。

为什么又会这样呢? 是因为:少阳相火,少阳是标,是名;相火是本,是质、本质(相对待而言)。太阴湿土,太阴是标,是名,湿土是本,是质。 正因为如此,其标与其本,是同一气。所以少阳只有化火的症状,太阴只有化湿的症状。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者:因少阴本是君火而标名为少阴,太阳本是寒水而标名为太阳。二经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气之化,或从标气之化。太阳病从本化为寒症,则成桂子加附子汤症(此少阴之真阳素虚之人),因太阳与与少阴为表里(一表一里,一脏一腑)也;太阳病从标化为热症,则易转属阳明经白虎汤症(此阳明胃经素有燥热之人),以太阳与阳明二经逐次相传也。

(注:太阳从标化热之症,《伤寒论》首篇《太阳篇》麻桂二方即是;太阳从本化寒之症,实也指太阳少阴同病之麻黄附子细辛症,总需以附子治其从本化之寒)

少阴君火。 少阴是标,君火是本。本气是火而标名为少阴也。标与本不是同一种气。太阳寒水。 太阳是标名,寒水是本气。标与本不是同一气也。称为“标本异气”,邪入其经(进入到人身的某一层次),表现出来的病理症状,有时是从本化的症状,有时是从标化的症(此化是随人体阴阳之素因也,人体阴阳之素因又是受大天时时时刻刻之影响)。

兹再详释前面这一句:足少阴肾经病,若病从标化,化为寒;若病从本化,化为热。仲圣《伤寒论》中以姜附等汤治其从标化之寒,以黄连阿胶汤大承气汤治其从本化之热。

先大人曾妙悟于此,作有《伤寒论六经病机纲要》。

二、六经病机提要之三阳经提要

足太阳为膀胱腑之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会于目大眦之睛明穴,二经皆行体表之外层,故名太阳。膀胱属壬水,水之性寒,故膀胱为寒水之腑,小肠属丙火,火之性热,小肠名为火腑。凡六气之感人,各从其类而为合。经谓寒暑六入,暑统风火为阳,寒统燥湿为阴。阳邪感人,自上而下;阴邪感人,自下而上。此伤寒始于足太阳故。

太阳病为人身最外一层,总六经而统营卫,营行脉中,为体表之阴;卫行脉外,为体表之阳。营卫二者,皆始于先天之精气,生长于后天水谷之气。叶天士言“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营主于心,卫主于肺。金鉴言“以其定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

阴阳二者之邪,其性各异。寒主收引,热主发泄。后世医者,以伤寒为一治,其余五气统归为温病。伤寒与温病,虽其治法不同,而都有营卫之别。但是,在营卫表现的依据,各有法门。伤寒之别营卫,在有汗无汗,而分表实表虚。温病之别营卫,在舌白舌红,而分在气在血。寒为阴邪,其性收敛,伤人自下而上,自外而内,多由经气相传,一层渐深一层,自经络而脏腑。温为阳邪,其性发泄,伤人自上而下,自气至血,脏腑相传,自脏腑而至经络也。

伤寒一症,虽以阴邪而言,但其中又有中风与伤寒两者之不同。风也者,经言“风为百病之长,六气之帅也”。五行之暴动,激发其气而为风,所以风者夹杂于其它四行之中。六气虽各有时令之专主。然每岁之中,风居首令,以统一年之气令,实则春有风温,夏有风热,长夏有风湿,秋有风燥,冬有风寒。伤寒论中之风,为寒水之中而来,与寒水之气相较,而为寒中之阳邪。

汗说

经言“人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吴鞠通言“汗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由后天水谷之资生,其统在肾,以肾主五液也,五脏分主在心,以心主汗也”。原以心主血脉,营卫附之,汗借水谷为资源,赖心阳以鼓舞而为汗,凡身之阳气,皆心所主。阳盛之体,过汗则伤阴,阴盛之体,过汗则伤阳。

风中卫而用营药,寒伤营而用卫药说

经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营与卫,为一阴一阳。阴阳有互根之道。凡外邪之感人,各从其类而为合。风为阳而中卫,寒为阴而伤营。卫为风中,失其卫外之功用,则营阴不守而汗出。汗乃营中之液,故《伤寒论》中言“营气和者外不谐”,是卫为风中而病,其气不与营和谐故也。又言营弱卫强,故以桂枝汤,用桂枝之辛以去卫中之风,芍药以敛营液也。寒营皆阴,寒主收引,阴主闭合,不易化热也。卫外而营内,营中受寒,卫分被束而无汗。故以麻黄汤,用麻黄苦辛而温,开通卫分,桂枝以宣营中之痹,使营中之寒,随汗出卫而解也。

太阳职能与病变 

足太阳为膀胱腑之经,总六经而统营卫,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在中风伤寒之感人,从太阳而入营卫,若表气壮则营卫之气固密,邪无由入;表气虚者,则营卫之气不能御外,风寒得而乘之。营为表阴,卫为表阳。寒为阴邪,风为阳邪,邪之感人,各从其类。故风中卫而寒伤营也。然太阳经乃膀胱寒水之腑,其本寒,其标阳。与足少阴肾为表里,一脏一腑。同主寒水。而太阳之卫阳,根于少阴之真阳。若少阴之真阳素虚,则太阳之卫阳亦弱。病在太阳,过汗则卫阳随汗泄而更虚,而从本化为寒,成桂枝加附子汤症。太阳之阳素盛,病在太阳,过汗则标气而化热,则转属阳明,以太阳与明明逐相传也,为白虎汤症。其余诸多变治,因风因寒,表虚表实,诸多不同,皆缘人体虚实有别,汗吐下三法失宜,病机错杂,宜深思熟虑,临症运用。

阳明职能与病变

足阳明胃为阳土,与足太阴脾为表里,与手经大肠并称阳明。大肠为庚金而主燥,所以阳明阳土与燥金而同气化。内候胃中,外候肌肉。其病有经病腑病之别。经病亦有表虚表实之不同。腑病有燥化湿化之各异。经病多由太阳经传来,腑病多由太阳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以致胃燥而转属。经病则身热恶寒鼻干目痛,或兼太阳未乏之邪而头痛身痛之太阳症者;或阳明经邪正盛而涉及少阳,兼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胸胁满痛之少阳症者。此皆谓之合病。所以经病,有麻黄桂枝,葛根等汤。及其表解化热,有白虎加人参汤,等等。腑病多由人之胃阳素盛及发汗利小便亡其津液,久病化热而归并。在伤寒一症,他经手足同病者少,唯阳明腑病化燥,则手足同病者多。故三承气汤,麻仁丸,蜜煎,猪胆汁,土瓜根等导法,因病有轻重缓急虚实之别。亦每有胃阳素虚之人,而同太阴湿土之化者。《内经》所言“阳明同中见太阴湿土之化”,故《伤寒论》中有食谷欲呕之吴茱萸汤,及发黄与慎下诸药。其法散见各篇,当遵循而取治。

足少阳经病机变化概说

少阳有手足二经之别(六经各有手足二经,人体手足经络共十二经;另有奇经八脉等),足经属胆而手经属三焦。主风木而司相火,同本气之化。其经行向之侧,居表里之界。外出于阳而内入于阴。 故《内经》言“小阳主枢”。其性主升发,恶抑郁而喜条达,病则寒热往来;外邪传入其经,悉从热化。胸胁为外邪入里之关隘,属少阳经循行之部位,又是心肺之宫城,邪入其经,则胸胁之气化不利,因而苦满喜呕,为必有之证,余唯或悸或烦或渴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咳,则因其旁处之素因而涉及。少阳经的正病,不涉及他经者,非汗吐下三法可解治,治法宜逐其本性之升发,宣郁透邪,清泻其热,及和中安胃,以利枢机,令邪分消而病已(小柴胡汤症)。若误汗,则徒伤心胃之液以增热,心液伤则心之功用“任性”,胃液伤则胃热助胆热上蒸而病人出现谵语症状;误下则伤其中气(脾胃的气化功能),中无所主而为悸;误吐则损其胸中之气液,则胆热益甚而为惊。故〈伤寒论〉中有汗吐下三法之戒。然少阳之邪,多由太阳与阳明二经传来,若太阳之邪未罢由阳明而涉及少阳,谓之合病;有平时胃燥之人,邪在阳明经腑同病,而经邪已传少阳,阳明腑实已成,故仲圣有柴胡桂枝汤,太柴胡汤,小柴胡加芒硝等汤之治法。此是少阳经之邪亦借(汗吐下)三法为出路也。另有少阳之邪入于太阴,木病而刑土,又属经气相传而成黄连汤症者。

(上篇完。下篇为三阴经提要,以合成六经之全)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