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龙在天:良好心态,成功必须的技能

 汉青的马甲 2015-04-08

飞龙在天:良好心态,成功必须的技能  

“飞龙在天”出自《周易》乾卦。乾卦是易经的第一篇,具有综括全书的意义。卦象以64卦的纯阳之数表示“天”,其用为乾,乾的含义是“健”。天在古代指的是太阳,太阳运转不停,永放光芒,其特征正好与“健”吻合。

乾卦里有相当进步的思想,例如“天行健”,强调天道刚健运行不息,人也应该奋斗不止;例如“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强调在自然或社会现象中发现好的苗头就应该大力提倡,不好的就要适时制止,使其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也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情。

乾卦以“六龙”喻其六爻,说六爻因时不同,就像六条龙一样,其变化发展均反映了自然变化发展,其所以有不同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机遇不同,所以应该依时而动,把握时机。

乾卦九二爻的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五爻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说的是龙已经出现在大地和天空,有利于会见王公贵族。孔子对此解释说,这是指具有龙一样的品德,立身中正的君子,日常言论讲究诚信,日常行为讲究谨慎,能防止外界影响而保持诚信,做了好事从来不自夸,各种美好的德行能够使天下感化。“利见大人”即是说,具备了君主美德的贤者一旦出现,就会万民敬仰。

“龙”指的是贤者,即有品德、地位和权势的人。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能说每一个梦想当将军的士兵,都能成为将军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一个想当将军的士兵没有当上将军,就不是一个好士兵吗?当然也不是这样。无论是当将军还是士兵,只要他努力了,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做事,生活,处世,他就一定是“贤者”,是“利见大人”所离不开的一群人中的一份子。

人活一世,无论是当将军还是士兵,真正需要储蓄的不是金钱和权势,而是自身的良好心态。

心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又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世界上很多励志大师都用不同的方式阐释了心态对成功的作用,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必需的资本和技能。

建立西汉王朝的刘邦,可以说就是一个以良好心态去搏取天下的“飞龙”,他之所以能“利见大人”,就在于他的心态太不一般了。

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今江苏丰邑),少年时代读了一些书,性格豁达粗犷,待人宽厚。他的父亲和诸兄都善治产业,但他却“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因此在父亲的眼中,他是一个“无赖”之子。

刘邦在青年时代,因为服徭役曾经到过秦都咸阳,目睹秦始皇御驾出游的盛况,于是“喟然太(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书因此说他有大志。其实,刘邦之所以能最后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有良好心态,按《周易》的说法,这是成功者必须的技能。

刘邦虽然有野心,但为了身家性命,他是不敢公然造反的。后来他看到全国各地的农民蜂起响应陈胜起义,秦代的天下,大有土崩瓦解之势,才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联合萧何、曹参及屠狗的樊哙,劫杀县令,占领沛县县城,自立为沛公,在沛县的城楼上扯起了造反的大旗,成为当时诸多起义军中的一支。

秦二世二年,刘邦趁项羽与秦朝主力军在巨鹿激战时,带着他的军队,打起“除秦苛法”的旗帜,兵不血刃地占领了秦都咸阳。

阿房宫中的一切,美人、钟鼓、珍宝、玩好,对于这位小地主出身的亭长,都是第一次看见,特别是那些娇冶窈窕的郑卫之女,最使这位“好美姬”的“长者”惊心而动魄。因此,这位“长者”就想“止宫休舍”,在阿房宫里,做几天现成的皇帝。

而这个时候,咸阳城里,烧杀淫掠,已经闹得不成世界,张良觉得不太妥当,力劝刘邦还军霸上(今西安市东)。于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意见,一面派兵把守函谷关,一面出示“约法三章”的安民文告。这样一来,“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项羽此时已扫平河北,正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函谷关。得到刘邦要在关中称王的消息,势力强大的项羽勃然大怒,40万大军进军临潼鸿门,与驻军霸上的刘邦10万军队形成了对峙局面,意欲吞并刘邦。刘邦为消除误会,听了张良的话,到鸿门向项羽当面谢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刘邦逃过一劫,赶紧撤去大军,项羽进入咸阳,自封西楚霸王,而将刘邦封为汉王,管辖巴、蜀、汉中的41县,而将关中地区分封给三个投降的秦将。

刘邦自知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只好接受封号,前去都城南郑(在汉中市的南郊)。途中张良建议,为防止诸侯军的偷袭和麻痹项羽,把过秦岭走过的栈道全部烧了,以表示再也不回到关中了。刘邦照张良的话做了,烧了栈道,断了汉中与关中的路,项羽听了果然安下心来。

后来刘邦得知有人起兵反对项羽,就准备出兵挺进关中。他采用韩信的计谋,先派几百军士去修栈道,装做要通过栈道进入关中的样子。把守关中的大将听了,觉得就凭那几百人修栈道,还不知道要修到哪年,就放松了警惕。刘邦遂乘机而起,用韩信之计以汉中为根据地出兵进攻关中。击灭关中三王,又乘胜而东,击降河南王,击破韩王,占领了今山西、河南一带。

现在,刘邦已拥有五诸侯之兵,共计56万人,他打着替义帝复仇的旗号,从洛阳出发,东击项羽。当时楚军皆在山东战场,所以刘邦的军队没有遇到抵抗,就进了楚都彭城。刘邦到了彭城,再不“袒而大哭”,而是“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但是,项羽的军队从山东回来了,虽然只有3万人,可是不到半天便把刘邦的56万大军杀得落花流水,仅投入睢水而死者即有10余万人,睢水为之不流。刘邦落荒而逃,仅以身免,一直逃到他的内兄周吕侯的军中,才喘过气来。这一次,刘邦不但所收的项羽的“货宝美人”来不及带走,而且连自己的父母妻子,均为项羽所掳。

刘邦退至荥阳,收集残兵败将,萧何亦从关中派来增援部队,连56岁以上的老人和不满20岁的青年都被征入伍,于是军容再整,继续与项羽战斗。

当项羽追击刘邦之时,彭越又从东击楚,项羽不得不回兵而东去讨伐彭越。等到击走彭越之后,刘邦又引军驻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氾水镇)。于是楚、汉两军俱临广武、成皋间而相持不下,天下大势已由群雄割据一变而为楚汉对峙的局面。

在楚汉对峙时,项羽想用速战速决的方法,解决刘邦,然后以全力去平定黄河以北。而刘邦则企图拖长战争,避免与项羽作主力的决战,想运用他的同盟军去削弱项羽的力量,然后再乘疲而攻之。所以项羽屡次向刘邦挑战,而刘邦深沟高垒,始终不肯与之战。《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有当时两个有趣的插曲:

其一,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既惊怒,又无奈,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其二,项羽派人通知刘邦,要与他个人决斗。项羽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但是刘邦的回答却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拿刘邦简直没有办法。

刘邦能这样,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具体化,只有心态良好者方能如此。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

项羽因刘邦避战,又回到东战场指挥讨伐彭越。于是,刘邦一方面积极动员他的主力军和同盟军,准备发动对项羽最后的总攻;另一方面发动和平攻势,派侯公说项羽,谓只要项羽释放回他的父亲和妻子,愿以鸿沟为界,与项羽中分天下。项羽竟相信了刘邦的“诚意”,接受刘邦建议,释还太公和吕后,“引兵解而东归”。

刘邦却未遵守协定,他发布了总攻击令。刘邦之军由广武东击,韩信、彭越之军由山东南击,英布、刘贯之军由寿春北击,围项羽之军于垓下(今安徽泗县西南)。

项羽此时已兵少粮尽,一筹莫展。夜深人静,汉军中高唱楚歌,项羽以为汉军尽占楚地,自己已陷入覆灭的境地,遂发出绝望的哀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骓”是项羽所骑爱马的名字,“虞”姬是项羽的爱妾)歌罢,项羽率残部800余骑向南突围。过淮河后,只剩下100多人,行至阴陵,迷失方向,向一农夫问路,农夫知道他是项羽,故意指错方向,使项羽陷入沼泽地带,而刘邦大军又接踵追来。项羽逃到东城时,部下仅剩28骑,又被汉军重重包围。项羽觉得大势已去,便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刘邦得天下后,曾与臣下总结经验,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善于用人。的确,刘邦由于有良好的心态,所以就很善于用人。他不拘一格,招纳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对文武之士和有才能的人能善用其长,尤其能接近一些下层人物,使他们“见之如旧”。刘邦还经常博采众议,择善而从,不苛求其短,因此在重大事变来临时,能够比较准确地作出判断。

总结起来,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看看刘邦成功的过程,想想《周易》对成功所需要良好心态的论述,立身处世,都是大有教益的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