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静心态,方能深刻地思考

 汉青的马甲 2015-04-08

坎有险,求小得——平静心态,方能深刻地思考

“坎有险,求小得”出自《周易》坎卦,意即虽然困难重重,但敢于行险道,或许小有收获。

坎卦是坎上坎下相叠,表示有重重的艰难险阻。然而坎又为水,川流不息,表示能冲破层层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人性在处世的时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求胜心切、急于求成,在阴盛阳衰、敌强我弱、不具备战胜敌方的条件下,偏偏要急于去战胜敌方,这是傻脾气的一种典型表现。伤不着敌方大阴,反害了自己小阳。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想拼命去战胜敌方,这等于在“坎”状态下贸然出动,也等于拿鸡蛋往石头上碰!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想一下子解脱痛苦。结果是引来更大的痛苦。

在处世时,怎样才能避免斗争失败?怎样保障“坎”的成功?

在坎状态下,阴盛阳衰,暂时还不具备战胜敌方的条件。因为自己弱,才受痛苦;因为自己弱,才怒气伤肝;因为自己弱,才受夹持打击,这样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成功地战胜敌方,必须先使自己的力量强过敌方。

坎,中间一阳爻执著地上或到最上方就成为艮。勇往直前的河水终于冲出了重重险阻,投进了大海静谥的怀抱。痛苦的人愤怒斗争的第一个目标不该是战胜对方,而是摆脱对方,树立一种好的心态,从痛苦(坤)、愤怒(雷)、紧张(坎)中平静下来。

在坎状态下,夹持在中间的阳爻要想冲出强大的阴爻的包围,就要效法“水”。

溪沟里的水淙淙地流,不是与溪岸争强,而是为了绕过它或阻挡在前面的障碍,投入江河大海,“入静”才是水流动的目的。

从水坎坷地流动走西静止来看,坎卦的续卦必定是艮卦,“艮”山静,是“坎”水动的归宿。“艮”不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而是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正义的斗争终将冲破邪恶的夹持打击,摆脱邪恶的统治,开辟出自己的根据地,建造起排除外来干扰、修心养性、蓄积力量的基地,等待反攻的时机。“艮”是总结经验教训,冷静下来清醒头脑,避免覆辙,重新抬头生活。

中国古代有很多避世精英,如唐朝的李白、晋朝的陶渊明等,他们在政治上失意后,处世的方法就是隐居江湖,从此再不过问政治。对于李白、陶渊明等来说,走仕途是走错了路。正是退隐的心态,才使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他们才在文坛上大有所为。

而如姜子牙等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如果处世的方法从此永远退居江湖,便成了没有出息的人。政治环境对自己不利,姜子牙就钓鱼以等待时机,最终等到周文王渭水访贤,拜为相国,心平气静地退隐成为他人生事业的转折。

安心之态就是平常的生活态度,它可以使人在处世时摆脱一切现象的迷惑,但并不是至此就万事大吉,因为还没弄清现象的真相,还未获知事物内部的本质。人生活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事物内部本质,到达本质世界。而人只有具备了平静的心态,才能在处世时获得深刻的思考,才能穷究事物的本质。

生活在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然会有矛盾和痛苦,抛弃痛苦,静下心来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矛盾,搞好人际关系而得到幸福。平静心态静正是成功生活从早期到晚期、从逆境到顺境的关键的中转站。

诸葛亮在处世时对待人生的态度,就真正体现了平静心态去深刻思考的过程。

诸葛亮本为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的家族曾经显赫过:秦末随陈胜起义的将军葛婴即诸葛亮的远祖,因有功反被陈胜杀害,后来汉文帝追寻其功,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属琅邪郡)侯,“诸葛”一姓即由此而来;汉元帝时为官清正,“剌举无所避”,有直声于时的司隶校慰诸葛丰,也是诸葛亮的远祖。但是,到了诸葛亮父亲诸葛珪这一代时,家道已经中落,诸葛氏家族已经不再显赫,诸葛珪仅仅做过短期的泰山郡郡丞。而更不幸的是当诸葛亮幼小时,生母章氏就病故了;8岁时,父亲诸葛珪又去世了。父母双亡的诸葛亮姐弟五人,衣食无着,不得不去依靠叔父诸葛玄以生活。

而当时的时势又正是东汉王朝的政治最为混乱和黑暗的时代。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黄巾农民大起义、豪强之间的相互兼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东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基础已根本动摇,无休止的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破坏了人民得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将肥沃的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弄得到处都是一片凄凉与荒残,迫使人民离乡背井,流离失所。诸葛亮生当乱世,山东又是黄巾起义的活跃地区,遭到了战争最直接的破坏。因为难以继续在故乡安身,诸葛玄不得不带着诸葛亮姐弟像难民一样到处流浪。“国无宁日”的时势,使诸葛亮从小对社会的观察和体验就更为直接和深刻。

诸葛亮毕竟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就接受包括易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熟读易经和儒、法、墨、道诸家典籍。易学和儒学都是十分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周易》的乾卦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论述。儒学创始人孔子自称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先秦的“显学”之一墨家也强调积极有为的思想,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贫”。

这些自强精神,强调人生负担沉重,路途遥远,而胸有大志的读书人不可不刚强并有毅力的思想,对少年时代又身处逆境中的诸葛亮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以,当他随叔父逃难,先从山东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到荆州襄阳时,虽叔父又不幸病故,17岁的诸葛亮就担起了家庭生活的担子,独立处理生活及人生问题,并决心以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去结束动乱,以适应社会和人民对安宁的渴望。叔父病故后,人地两生的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搬迁到襄阳城西边20里的一个名叫“隆中”的山村去。当时的诸葛亮,既无家资财产,生活来源亦没有保障。他只得在隆中这个偏僻的山村里,盖上三间“草”以居住,亲自“躬耕”,参予一部分田间劳动,以补衣食的不足。

即便是在这样的逆境下,诸葛亮仍牢记圣贤的教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也。”决心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完善自身,正确处世,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除参加部分田间耕作外,更多的时间是在草堂内掩门攻读。当时,正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战国至秦汉的高峰时期。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致了思想、文化大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技发明家;他们或授徒,或著述,创立了多家学派并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文化典籍。西汉时期,随着强大的西汉帝国的建立,思想、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惊人的突破,以易学文化和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丰富的文化积累成为取之不竭的知识与智慧宝库,这为诸葛亮孜孜不倦的学习提供了广阔条件。

诸葛亮读书的方法是不一般的。他认为读书是用来观察和了解社会的,因而涉猎的书务必广博。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每本书都值得认真去读,所以博览群籍只需“独观其大略”,把握好书中要点,着重领会精神实质,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可。用不着去咬文嚼字,玩弄没完没了的文字游戏。至于安邦治国之学问,绝不是靠钻牛角尖所能钻出来的。

《诸葛亮集》载有他学习《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的故事,说他对于这些专讲治国安邦之道的书,一得到就兴奋不已,立即不分白天黑夜地边读边琢磨,越读越有兴味,百日之中,就把这三本书读得滚瓜烂熟。不但对书中的义理都掌握了,而且还能“致其粤妙”,有比较精辟独到的见解。说明诸葛亮读书是很有选择的,既广博地涉猎,又重点地精读。

诸葛亮曾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实在是精辟的读书治学方法之论。我们从诸葛亮后来所具有的几乎无所不知的政治、军事、天文、机械、科技等知识来看,也很可能证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极其成功的。

随着诸葛亮在隆中读过的书愈来愈多,学识不断增长,使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而以他亲身经历的东汉王朝的崩溃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就使他对先贤的圣明教训,对“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历史故事和孔子热心救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所以,诸葛亮静卧隆中,实际上就像儒学圣人孔子一样,没有一天不在关心国家大事,不在准备去承担拯世济民的重担。

诸葛亮“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实际上并非那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他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换,交换政见,畅谈未来。

诸葛亮最佩服的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诸葛亮依靠自己正确的处世方法和自强不息的努力,逐渐赢得了荆州名士们的尊重,名声大噪起来。庞德公很有知人之明的庞德公就逐渐发现了诸葛亮的为人、才能和抱负,十分赞赏并认定将来是可以干出一番事业的,故称诸葛亮为“卧龙”——一条蛰伏在大泽里的卧龙,一待气候合适,就会升入云霄,施展其非凡的本领。

同时,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透彻观察和分析,对各路豪强的了解和认识,又使他已在胸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谋求结束战乱,统一天下的大计。所以,当后来刘备集团来到荆州,经当地名士司马徽、徐庶等人的推荐,“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送给刘备的见面礼,就是千载流传的《隆中对》。

诸葛亮认为,当时军阀混战的结果,已经只剩下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具体形势是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在这种种情况下,只有军队而苦无地盘的刘备要想有所以作为,只能利用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而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取得荆、益,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刘备应该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时,再分兵两路北伐。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诸葛亮为刘备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形势,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刘备制定的这套统一天下的战略构想,表现了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令差不多在绝望中的刘备突然看到了光明和前途。从此,诸葛亮成为刘备集团的一员高参,获得了实现凌云壮志的机会。

诸葛亮的处世经历。证明《周易》坎卦看似凶险,其实它告诉人们,只要坚持正道,就一定能够逢凶化吉。

《周易》的坎卦对艰难险阻以及如何冲破艰难险阻,有较多的论述,如:“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坎之时,用大矣哉”;“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习坎入坎,失道凶也”;“坎有险,求小得”;“来之坎,坎险且枕”;“来之坎坎,终无功也”;“坎不盈,袛既平,无咎”;“坎不盈,中未大也”,等等 。这些论述,对处理人生的种种烦恼,是有很大的帮助和参考作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