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华夏第一果

 留送书屋 2015-04-08
桃:华夏第一果

    桃符

    凤凰县桃花源景区

    桃花潭

    杨琦

    新闻背景

    前天,平谷桃花节正式开幕。4月的北京,正是春光融融桃花盛开的好时节,在您踏春赏花放飞心情的好兴致里,也不妨来读一读关于桃、桃树和桃花的故事。

    令国人钟情的“桃文化”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可爱的家乡。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

    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

    ……

    这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据说在春晚的舞台上,出镜率仅次于《难忘今宵》。

    不知你是否想过——词作者为什么要把家乡设置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如果换一个花的品种,这首歌是否还能拥有现在的意境和韵味?

    也许你认为这样的问题过于穿凿附会。不过,回顾桃、桃树、桃花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的那些重要意象,你或许就会赞同,这样提出问题是有道理的——与桃有关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有一种特别的情怀。

    桃之夭夭 宜其室家

    桃在中国典籍中,有一个华丽闪亮的出场,那就是在《诗经·周南》篇中,有一篇与桃有关的诗歌。歌词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词大意是:桃树茂盛,花红似火,果实累累,绿叶成荫。预示着出嫁的姑娘,也会像桃树那样,给家庭带来好运和幸福。

    这是桃在中华文化中的第一个重要意象,它代表美丽贤淑的新娘,代表兴旺和谐的家庭。很美好,很吉祥。

    “仙桃”祈福避邪

    中国先秦另一部重要典籍《山海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就是桃林。不知是否与夸父的故事有关,桃木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带有某种仙气,可以起到避邪镇妖的作用。

    桃在先秦时代就被制作成各种避邪的器具,据说诸侯盟会要用桃木作为镇物。

    桃符是历史悠久的华夏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嵌缀于门首,意在祈福避祸。

    据说,至今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农村,还有用桃枝抽打昏迷之人的“疗法”,其用意自然是“赶鬼”。如果家中有病人,则在日落之时将桃枝插在门口,其作用也是想在“阴气”来临之际,通过桃枝继续得到“阳气”的护持。

    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中,仍将桃核雕刻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然后串成手镯,戴在还不会奔跑的小孩手上,以为这样,小孩便可避免“被鬼拉走”。

    桃的仙气,在《西游记》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中有最好的体现。国人甚至直接把桃称呼为——仙桃。

    桃花源 “乌托邦”

    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的不朽作品《桃花源记》,更让桃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了世外乐土的标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从那以后,桃花源就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乌托邦”,给后来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美好想象。比如宋人谢枋得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引申开来,桃的形象更成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的象征。明代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庵》一诗,把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借“桃李”喻品德

    古人用植物比喻人才、人品时,多钟情于桃、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们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们下面走来走去,就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有良好的品德,就能感召别人。

    桃李常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据说这个典故的来源是,唐代狄仁杰门生众多,向武则天推荐将相多人,有人就向狄仁杰说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这样的诗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桃李满天下”也就成了今天常用的一句俗语了。

    紫陌红尘拂面来

    桃花是绚丽的,繁盛的,也有人把它看作是轻狂得势的象征。这个意象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中得到最著名的表现。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里的“桃千树”,就是刘禹锡眼中的得势小人。因为诗中“语涉讥刺”,他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重返故地,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好一个倔犟的刘郎!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在《诗经》中,桃还是友谊和爱情的象征。《诗经·卫风》篇中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在这里,桃是恒久友谊或爱情的信物。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更加强了桃花的友谊象征意义。

    桃的道德象征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得益于《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在张飞宅后的“桃园”结义。此后,桃更获得了儒家伦理系统中忠、信、义的内涵。

    桃的另一个美好意义,在中国人祝寿常用的“寿桃”里,这时候,桃是长寿的符号。

    桃花情 “桃花运”

    桃象征美好,象征友谊和爱情,更进一步,它还有了点风流韵事的味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代诗人崔护写的一首诗《题都城南庄》。《唐诗纪事》还就此演绎了一段故事:“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故事真伪难以考证,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愫却是一目了然。

    不知是否和崔护的诗有关,在世人半带戏谑的话语中,更把遭遇爱情称作是交了“桃花运”。

    “红颜薄命”是桃花

    盛开的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所以春水被美称为“桃花水”、“桃花汛”、“桃花浪”。

    桃花是绚丽的,桃花也是短暂的。明末清初文艺评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更把桃花的悲剧命运,推向极致: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桃,桃木,桃花,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多少情怀寄寓在你身上!

来源:2015年4月8日北京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