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照法汉·华佗 元化撰[彭静山点评](资料下载)

 johnney908 2015-04-08
      参见附件(176kb)。

    [fly] 内照法 [/fly]

    汉·华佗 元化撰[彭静山点评]

    内容提要

    《内照法》,原收入清末周学海氏手辑《周氏医学丛书》,仅一卷。题汉·华佗元化撰。

    全书共六篇,主要在于辨证。首为四时平脉,非平脉即为病脉,指明切脉之要诀;次为五脏之病,从各脏之液、声、味、臭、色而知其病变之由来;三为五脏相入,论述各脏互相传变、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四为脏腑相入,阐明脏腑表里与疾病之关系;五为明脏腑应五脏药名,阐明辨证施治,量病用药的原则,六为脏腑成败,论述预见生死之诀。对研究祖国医学和指导中医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根据清光绪辛卯《公元1891年》周学海氏《周氏医学丛书》中《中藏经》所附《内照法》一卷校点排印。

    序言

    最早提出《中藏经》和《内照法》是华佗遗书的是《华佗别传》。葛荫春《古今名医言行录》谓:"是书久失传,清光绪六年(1880年)上虞徐舜山先生沛,得于沪上旧书摊。徐君因而校正讹错,序刊于上海。"《华佗别传》:"邓思,乃邓处中次子,幼从佗游南北。邓处中好道,隐于少室山。颇知医,不欲以医显。鉴于先生之祸,便绝口不谈医。又恐先生之道失传,将遗书付与次子思。思因从先生久,颇得其心传。乃与吴普等,集先生遗方三卷,内照法一卷,合以中藏经论四十八篇,共分八卷,刊以问世。"

    《华佗别传》所云有可信处,处中自称为先生外孙,其子思幼从先生游,符合"华佗年且百岁"之说。但汉时无印刷术,"刊以问世"又不合当时情况,或"抄以问世"之讹误。唐高宗第六子李贤,诏集诸儒共注《后汉书》,华佗传注中引证《华佗别传》凡四次,占全注三分之二。是《华佗别传》在唐以前即已流行,"刊以问世"为讹误无疑。

    〔清〕阮元(乾隆进士,道光时官至体农阁大学士,加太傅。历官中外。所至以提倡学术自任。著述甚多,精于鉴别古书。)称《中藏经》为六朝时物。观王叔和着《脉经》已引《内照法》中语,而不言其出自佗可证也。

    《中藏经》为孙星衍收入《平津馆丛书》。光绪辛卯(公元1891年)周学海又收入周氏医学丛书》,并附有《附方》一卷,《内照法》一卷。周氏校坊刻木《内照法》谓,"原刻讹脱,不可读。今检内经诸书,略为厘正如右。而差错仍多,无书可据,未敢辄改。钱塘胡氏《百名家书》、《格致丛书》,两书中有《华佗内照图》、《内照经》各一卷,愧未得见也。"

    周氏、胡氏皆为清末著名藏书家,精选名著,收入丛书。迄今《内照法》一百余年无单行本矣。今于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善本《周氏医学丛书》中见之,甚为欣喜,当即复印,而加点评,以供研究华佗学术之参考。

    彭静山

    一九八○年十二月于沈阳

    新刻《中藏经》序

    三代以后,医学之盛莫如汉。前有阳庆、淳于意,后有仲景、元化。盖四百余年而得四医圣焉。阳庆、淳于无传书。仲景方论自西晋已散失。叔和搜集成编,绵绵延延至于今日,若存若亡。独华氏书晚出而最完。顾或以晚出伪之。观其书多详脉证,莫非《内经》之精义要旨,而又时时补其所未备,不但文章手笔非后人所能托,其论脉论证,至确且显,繁而不泛,简而不略,是熟于轩岐诸书,而洞见阴阳血气升降虚实之微者,非知之真,孰能言之凿凿如此。世俗好谈其刳肠涤髓,而不知其学术之正大而精到也。且往往摘其"诸迟为寒,诸数为热,寒者温之,热者凉之"等语,以为浅陋,不当出于华氏。不知热脉不止于数,不得谓数非热;寒脉不止于迟,不得谓迟非寒。至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此后世辨证不明,曲为此说,岂所以议古之圣于医者耶!其方甚简,巢元方所谓"佗之精微方类单省"是也。又巢氏谓:"华佗有太乙决疑双丸方,云治八痞五病积聚,伏热留饮往来寒热。"此经不载,则华氏书巳不无散佚矣!夫古医经之传于世者,尚有几卷,而好生异议,以矜博洽者必欲旁称曲引,反复以斥其伪,是将古籍澌灭至无一存而后快也,吾不知其所用意矣。初得坊本,讹脱难读。继得孙氏《平津馆本》,略胜坊本,究未完善。独下卷方孙本较全。而坊本乃更有方三卷,若荆芥散、五皮散久重于世,孙本不载而坊本有之。又有《内照法》一卷,云出于华氏,此必有所据,《脉经》曾引用之,但不言出自佗耳。今于前三卷悉遵孙本,其间字句错落,为检《内经》、《脉经》略加补注于各篇之末。其高宗、孝宗庙讳字样,悉改用本字,以从其实。坊本方三卷,题为附方,并《内照法》附刻于后,以别于孙本焉。辛卯夏五周学海谨记。

    四库未收书提要(研经室外集)

    《中藏经》,汉华佗撰,分上、中、下三卷。《隋书·经籍志》载《华佗方》十卷。唐、宋《艺文志》并载《华佗药方》一卷。郑樵《通志·艺文略》同《宋志》又载《黄氏中藏经》一卷,注云:灵宝洞探微撰,与此别为一书无疑矣。今吴中有赵孟■手写本,分上、中、下三卷。《隋志》列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盖即是书之中卷也。其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手笔,非后世所能假托。

    内照法

    汉·华佗元化撰

    四时平脉第一

    春弦(一曰长),夏洪(一曰数,一曰钩),秋毛(一曰涩,一曰浮),冬石(一曰沉,一曰伏)

    五脏之病第二

    从心起:

    其液汗,心风嗜忘,心风寸浮数,心风成癫痫。

    其声言,心气痛甚,心气寸坚,心气成伏梁。

    其臭焦,心冷死矣。心冷寸沉伏,心冷成痰,真心痛手足冷。

    其色赤,心虚嗜惊。心虚寸濡弱,心虚成恐惧。

    右上五般病,除虚不灸,余四种并灸心俞,背第七椎相去二寸二分。量病轻重,多可百壮,少至三壮。若从起处灸之,亦差。余并仿此也,不须更叙。(一)

    从肝起:

    其液泣,肝风筋脉酸痛,肝风关浮数,肝风瘰疬颈筋急。

    其声呼,肝气左胁痛,肝气关紧强,肝气癖气左胁妨。

    其味酸,肝热骨节疼。肝热关洪盛,肝热成睛痛目赤,而骨节烦。

    其臭躁,肝冷不食菜,吐水。肝冷关沉细,肝冷有痰饮清风。

    其色青,肝虚多恐惧。肝虚关芤濡,肝虚恐惧无力。

    右上五般病,当灸肝俞,从大椎下行至第九椎,夹椎相去二寸二分。候本脏脉,或从余脏来当灸,余藏还量老少,病若重或轻,量事而制之,除虚不灸也。(二)

    从肺起:

    其液涕,肺风皮肤生疮。肺风寸浮数,肺风鼻塞疮疥。

    其声哭,肺气成上气噎。肺气寸紧数,肺气上喘气膈。

    其味辛,肺热成瘕嗽病。肺热寸洪濇,肺热头面生庖疮。

    其臭腥,肺冷成面墨悲,肺冷寸沉细,肺冷右胁生癖气。

    其色白,肺虚饶涕皮痒。肺虚寸浮濡,肺虚鼻中肉结生。

    右五般病,除虚不灸,余并灸之。从大椎下行至第五椎,夹椎相去二寸二分。若从余藏来,当候脏脉,量老少轻重制之。(按《甲乙经》五脏六腑俞,皆夹脊各一寸五分,相去三寸。此云二寸二分,而脾俞、肾俞又异,一当别有据,或是三寸二分也)(三)

    从脾起:

    其液涎,脾风旋重。脾风关浮数,脾风瘫缓,右边多重。

    其声歌,脾气两胁皆妨。脾气关缓实,脾气背痛,久成瘦病。

    其味甜,脾热饶睡。脾热关洪数,脾热成黄,亦为三消。

    其臭香,脾冷吐水。脾冷关细濇,脾冷风入尺,胃痰饮胀满。

    其色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