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文曲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以史为鉴,品味人生—孙立群1
2015-04-09 | 阅:  转:  |  分享 
  
关于“历史热”思考现实生活的需要。自发性、实用性。人民文化素质提升,文明程度提高,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好事。庙堂史学——大众史学
史学大众化历史如果失去大众基础的话,就失去了生命,历史知识如果不能转化成老百姓的常识,历史就没有意义。历史在普及化过程中所需要
把握的尺度。《历史不能随意虚构和演绎》《北京日报》2010年8月16大众文化是新时期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
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的发展
,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大众文化消费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大众化使史学传播生生不息,是史学传播的动力与归宿。史学回归民间是大势所
趋。历史传播宋朝有一首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社会中的一般大众多是通过代际以
口耳相转、或是通过说书艺人的说、唱形式听历史,或是通过看通俗读物、看戏曲了解历史。大众传媒在传播史学知识中具有很大作用,但由于传
媒自身的商业性,媒体和大众化史学传播之间的互动还不够成熟。史学要保持“说故事”的特色史学,重陈述,讲故事,特别看重的是寻求
史实及对其描述中的阐述。它不能凭借想像,或抽象思维,或套用公式理论,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学习历史增长智慧恩格斯指出:“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美国历史学家乔治.伊格斯说:“既然历史是以过去这个广漠无垠的领域为对象的,它就存在于
一切人文科学中,因此它就是一个综合者,一个管弦乐队的指挥。”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中说:“一个国家的成就只有通过共同的历史意识
来鉴定。这是各个国家仅有的经验,也是他们唯一能从自身学习到的经验。历史就是国家的回忆。”周总理说得好:“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
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智慧蕴藏最富有的大国。了解传统文化,增长历史智慧历史智慧对个人来说,是进行创造
性活动必须具有的思维训练。所谓“聪明睿智”,就在于,只需要看到或听到一点,就能长远的考虑和更多的理解,这种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来
自历史知识培育的历史感。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立足方寸,运思千里,见人之所未见,从而有所突破和前进。历史智慧也是民族文化素质和精
神境界。杰出的历史人物往往典型地表现了历史智慧与道德精神的完美的一。历史智慧可以净化心灵,有助于真善美的追求。“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灭万年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全面认识历史(社会史、生活史、环境史)全面把握诸子思想各派思想优长,为我
所用(不要冷落法家)坚持学习,必有所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前言本讲座将介绍我在中央电视
台《百家讲坛》节目中所讲的三个历史人物范蠡、吕不韦、李斯。从总的方面看,他们三个人中,吕不韦、李斯的人生之路不圆满
,他们晚节不保,由英雄变为罪人,其演变令人深思。范蠡是成功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帮助越王勾践复仇雪恨,灭吴之后
,他激流勇退,弃政从农、经商,显示了聪明才智,靠劳动致富,成为一代商圣。范蠡的成功在于他善于审时度势,不贪恋功名,好
善乐施,轻财重义,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他与美女西施爱情故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范蠡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极具现实感。研究范蠡、宣传范蠡对
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社会文明有重要意义。吕不韦的志向和人生之路●“定立国君”——吕不韦的志向●强秦、东进——吕不韦的历史贡献
●为情所扰,一错再错——吕不韦的人生悲剧一字千金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
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为情所扰,一错再错一错:与赵姬旧情重燃,混乱后宫
。“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史记·吕不韦列传》李斯入秦,展示才华见秦王,纵论天下大势,受到赞赏,“拜斯为长史”。力谏逐客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
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
客书》舍人——郎——长史——客卿——廷尉——丞相李斯——帝国大厦的搭建人议定帝号,设立皇帝制度。设立官僚制度。实行
郡县制。制定法律制度。统一文字。李斯的辉煌与困惑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
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
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税驾:犹言解驾,停车。指休
息或归宿。)李斯为保荣华富贵——迎合焚书坑儒——不可推卸的责任,小题大做,起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李斯似乎没有直接参
与坑儒事件,但这只是表象,不能说明李斯和这件事没有关系。从李斯所处的地位看,他是丞相,是除了皇帝以外朝廷最大的官,他对于一次坑杀4
60多人的重大事件不可能不知道,秦始皇的旨意他安敢不执行?也许,他还是一些具体事情的操办者。李斯心理防线被冲破斯乃仰天而叹,垂
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李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
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屈从与堕落李斯瞻前顾后,心神不安,最后决定,还是以保全自身利益为上,违心顺从秦二世吧。《史记·李斯
列传》记载:“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为求二世的欢心,李斯上了一封《行督责书》。李斯之死秦二世
二年(前208年)七月,沙丘政变两年之后,72岁的李斯被判死刑。但处决李斯“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临刑之时李斯对儿子说: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富国强兵兴越灭吴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
功,不逆天时”。范蠡主张以农为主,并提倡多种经营,“示民以耕桑,”多种桑树,养蚕。解决穿衣问题。还主张发展水产业,多养牛、马、猪、
羊等牲畜。亲民措施,稳定社会范蠡告诫勾践“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的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勾践说:“我得知越国
有人生病我就去慰问,有人去世我就帮助办丧事;敬长老,爱少幼,养育孤儿,医治病人,以求报复吴国。”勾践还下令:独子、寡妇、患病而贫
穷的人,他们的儿子入仕可以得到照顾。规定:如果一户的长子死了,可免除其三年的徭役。越国曾七年不向农民收赋税,鼓励农民家中贮存粮食。
扩充军队,积极备战范蠡擅长用计用谋,懂军事。他说:“兵甲之事,(文)种不如(范)蠡。”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列举
了兵权谋十三家,其中有范蠡两篇。为了提高越国的军事力量,范蠡重建越国都城。范蠡先在国都中心建了一座小城,称“勾践小城”。建勾
践小城目的是不引起夫差注意——国君住这么小的都城,说明勾践没有野心,减少夫差的怀疑。之后,范蠡又在小城之外修建大城。称大越城。这座
大越城就是今天绍兴城的范围,由于这个城墙是范蠡亲自督建的,又称“蠡城”。为了迷惑吴国,范蠡在大城的西北不修城墙(朝向吴国),以表示
臣服。铸剑、练兵越国有制造兵器的传统,尤其善于铸剑,各地有不少铸剑名家。范蠡归国后,派人暗中拜访铸剑名家,并将他们分散安置在隐
蔽的山区,大量铸造利剑,隐藏起来以备战时使用。重视军队训练。为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
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卧薪尝胆此故事流传很广,距春
秋最近的史书《左传》和《国语》,都没有说卧薪尝胆之事。但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讲到:“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
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估计尝胆是有可能。至于卧薪,虽然到北宋苏轼的文章才出现“卧薪尝胆”之说,但勾践在吴国
为奴三年,估计就睡在柴草上,回到越国,他“苦身焦思”,睡在柴草上也不是没有可能。一举灭吴公元前476年(周元王二年,鲁哀公十九
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
心准备,国力强大,另一方面,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灭吴不动摇公元前473年,
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象二十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
也会象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看着吴国君臣乞哀告怜的样子,勾践的复仇心理得到很大的满足,他甚至想答应吴国的请求。范蠡却丝毫
不为所动,力劝勾践拒绝吴国的求和之请:“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国语越语》夫差自杀勾践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
,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前473年十一
月灭吴。自前494年越国在会稽山被围困以来,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渡过了艰难的岁月,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左传·哀公元年》
)终于完成了复国大业。把握有利时机据时而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
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前面,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抓住现时得时无怠”,因为“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国语·
越语下》)。其三是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销售理论“贵出”。“贵出如粪土”当
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贵上极则反贱。”“贱取”。“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
则反贵”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吕不韦“贩贱卖贵。”“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
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也。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意为,在买卖粮食的时候,如果国家以五十为正常价格的话,降到二十
,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升到九十,又会使商人无利可图。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
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
获利。对后世影响李悝(约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魏相,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为调动小农生产积极性,推行“平籴法”
,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积著理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范蠡
成功的主要原因——择人而任时“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積居,与时
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阳者主贵,阴者主贱。故当寒而不寒者,谷为之暴贵;当温而不温者,谷为之暴贱。譬犹形影、
声响相闻,岂得不复哉!”范蠡的经国之道,基本上贯彻了计然根据“候天察地,纪历阴阳”所得来的朴素的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
,为而不争”、“我无事,而民自富”。择人而任时非常恰切的表达了范蠡的国富与民富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观点。已立平吴霸越功,
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范蠡得始终?(唐)汪遵归宿——艰苦奋斗继续创业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滨,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短暂出入仕弃官而去齐人闻其贤,任为相。“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商
圣范蠡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
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後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集解】:徐广曰:“万万也。”故言富者皆
称陶朱公。“待乏论”范蠡丰富的经商理念,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范蠡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他遵循经济
丰欠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所谓“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
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居优势。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
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奉行“老鼠哲学”的李斯“仓鼠一叹”——李斯的志向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
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尚譬
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刘威扮李斯李斯——拜师求艺——入秦
——帝国大厦的搭建者拜师学艺,告别老师再表志向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
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
秦王矣。《史记·李斯列传》李斯●迎合——焚书坑儒●屈从——参
与政变●为恶——沦为小人●被杀——作茧自缚上蔡城外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唐)胡晋《题李斯墓》范蠡生于约公元前536年,约卒于公元前448年。河南南阳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杰出的商人中国最早的慈善家“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千古奇才范蠡孙立群《弘扬范蠡精神促进社会进步》
《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5日孙立群《智者范蠡英雄情怀》《天津日报》2008年5月26日孙立群《范蠡西施故事的源与流》
》《天津日报》2009年5月4日孙立群《范蠡的价值应重估》《文摘报》2009年8月20日孙立群《范蠡价值一直被低估》《北京
青年报》,2009年8月12日历代评价班固《汉书古今人表:“智人”;刘邵《人物志》: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
良是也。——不是忠臣,比不上诸葛亮、岳飞。“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被发佯狂不与于世”。
(《越绝书》)范蠡“佯狂倜傥负俗。”——范蠡假装疯癫,洒脱,与一般人的行为不一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正义》引《会
稽典录》)文种听后,哈哈大笑,说道:“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少年有志,时人未知范蠡与文种志同道合抵掌而谈,直到夜晚。范蠡:“见霸兆出于东南”。
先到吴,后到越。勇于承担,敢挑重任前494年越被吴打败,越王勾践儒吴为奴,范蠡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
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范蠡很清楚他和文种的各自优长所在。心胸坦荡,勇挑重任。巧施计
谋迷惑夫差指使勾践尝夫差之粪便。勾践说:“大王请放心,您的病到己巳日那天就会好转,到三月壬申那天就会痊愈!”果然灵验。但
勾践口臭。勾践尝大便,是范蠡导演、勾践出演的一出荒诞剧,演出成功对勾践的前途起了至关重要的变化。越王勾践剑1
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两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其中一把剑的剑身上铸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专家通
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宝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至今依然光彩夺目,非常锋利,毫无锈
蚀,真可谓无价之宝。勾践的剑展出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世界各地的青铜器考古专家连声赞叹范蠡激流勇退“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
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范蠡写给文种的信勾践
赐文种一剑:“子教寡人七术伐吴,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
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隐退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变名易姓,適齐为
鸱夷子皮。“鸱夷子皮”何意?以史为鉴感悟人生南开
大学孙立群2010年10月16日商学院吕不韦(前292?——前235)河南濮阳人。“阳翟大贾”。李斯(前280
——前208)河南上蔡人。范蠡(约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志在定立国君
的吕不韦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高明扮演吕不韦发现异人——秦国公子——其父安国君(老太子)—
—其母夏姬(失宠)在赵为“质子”——人质吕不韦叹曰:“此奇货可居!”弃商从政吕不韦问:“耕田之利几倍?”其父
答道:“十倍。”又问:“珠玉之赢几倍?”答曰:“百倍。”又问:“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答曰:“无数。”
《战国策》吕不韦——说服异人——邯郸献姬——游说秦国——从政成功说
服异人子楚,……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
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
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
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
“……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史记·
吕不韦列传》邯郸献姬之谜问题之一:吕不韦请异人吃饭,只是一般性的聚会还是另有图谋?问题之二:异人欲将赵姬带回家,是吕不
韦提前下的套,引诱异人上钩,还是毫无准备的突发事件?问题之三:赵姬随异人而去,“自匿有身”,是个人的决定还是与吕不韦提前有一
个约定?邯郸献姬之谜问题之一:吕不韦请异人吃饭,只是一般性的聚会还是另有图谋?问题之二:异人欲将赵姬带回家,是吕不韦
提前下的套,引诱异人上钩,还是毫无准备的突发事件?问题之三:赵姬随异人而去,“自匿有身”,是个人的决定还是与吕不韦提前有一个
约定?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
,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史
记·吕不韦列传》赵姬“大期(jī)”何意?为《史记》作注的南朝人裴骃、唐朝人司马贞等
人认为“大期”就是12个月。北宋人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相信此说,干脆把“大期”写成“期年”。于是,许多人认为嬴政是12个月才出生
的。从怀孕周期看,正常孕期是10个月。孩子12个月出生,不符合怀孕规律,所以有人怀疑嬴政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其实,对
“期”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一个时间的周期为期。期年,即一整年;期月,即一整月。司马迁说的“大期”也可以解释为怀孕的周期。上世纪20年
代,商务印书馆出版胡怀琛、叶绍钧编著的《史记选》,在注释“大期”时,作者曰:“大期,即孕足十月时。”吕
不韦的功绩◆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对外战争讲究计谋,避免硬仗、恶战。◆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二错:
推荐嫪毐,引狼入室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
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史记·吕
不韦列传》(假装让人告发他犯下了该受宫刑的罪。吕不韦又暗中对太后说:“你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就可以在供职宫中的人员中得到他。
”太后就偷偷地送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东西,假装处罚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须假充宦官,这就得以侍奉太后。太后暗和他通奸,特别喜爱他。后来太后怀孕在身,……)三错:嫪毐叛乱反嬴正,不韦沉默图侥幸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车裂以徇,灭其宗。《史记·秦始皇本纪》四错没有闭门思过低调做人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史记·吕不韦列传》——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吕不韦之过吕不韦的过,莫过于在处理和赵姬的关系上,以致一错再错,酿成大祸。本来,当年他把赵姬送给了异人,异人称王,赵姬为王后,身为丞相的吕不韦就应彻底了结与赵姬的情缘,哪知他对赵姬还一往情深,赵姬对他亦恋恋不舍。尤其异人死后,两人关系不断,这让日渐懂事的嬴政怎么看?吕不韦后来“恐觉祸及己”,主动停止了和太后的往来,但是他又推荐大阴人嫪毐,结果引狼入室,一错再错,终于落得灭顶之灾。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没有在治国的大政方针上出现失误,是从政的高手;却在情感的小圈子里丧失理性,迷失方向,导致身败名裂,令人深思。
献花(0)
+1
(本文系文曲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