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公园 : 传统武术有多能打系列3:为什么大师都只能打徒弟?

 willsonwill 2015-04-09

2012年6月,太极大师闫芳同弟子表演的“史上最强推手”视频被传到网上迅速走红。此后,一大批武术家陪闫芳大妈一起倒了霉。她所师从的经梧太极拳、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乃至于所有的武术流派都受到了质疑。不久后,闫芳的师傅李经梧的次子李树峻等向社会公开声明:“一致同意将闫芳开除山门。”  

1

闫芳在记者面前的视频表演截图

武术界“清理门户”的行为,似乎直接把闫芳归为“骗子”了。但这位闫芳大妈可是河北省第五届武术协会副主席、石家庄第十届政协委员。她师从太极宗师李经梧先生,早在1991年即为中国武术一级裁判,国家1998年制定并开始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时的第一批国家武术太极拳六段。她多年来培养弟子和学员近万人,在国内外各类比赛终均取得过骄人成绩。

从闫芳的简历来看,她是一个受传统武术界认可的资深武术家,不应该是个骗子。何况,师傅和徒弟一同表演实战早已有之,并不是从闫芳开始的。我们搜索任何一个流派的武术宣传或者教程,几乎都能找到师傅表演如何打徒弟的视频,其中还包括闫芳的师傅李经梧,表演的内容几乎和闫芳同出一辙(看来闫芳是个好学生)。如果李经梧的儿子要因为这个事情开除闫芳,他还应该先开除他爹。

闫芳的师傅李经梧表演的推手视频截图

 

视频事件发生不久,也有记者采访闫芳。接受采访时,她又在记者面前表演起了推徒弟。而当这位萌哒哒的记者要求闫芳推自己的时候,“神功”就不奏效了。对此闫芳辩称,“这种情形只适用于练了太极拳并有一定功力的人,普通人达不到那样的效果”。闫芳的这个回答让很多人摸不到头脑:难道没练过的人不会挨打,练过的人反而不经打?或者说,闫芳的徒弟多年来其实就在练习怎么飞?

闫芳的表演虽然离谱,但她的话却暴露出一点:传统武术界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练的武术确实是好东西,确实能够用于实战;而对真正上台和人交战没有信心。以至于武术受到挑战的时候,他们只好用“武术是强身健体,不是为了好勇斗狠”来搪塞一下。其实这句话根本站不住脚,如果真的只为健身,干嘛一遍一遍在镜头面前打飞徒弟?

中华武术那么多奇妙的招式究竟是不是只能用来打徒弟的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拳法是怎么打人的。

各种拳法和武术招式都是格斗技,能不能打人,并不是姿势、手型的问题。泰森的铁拳可以打倒对手,假如让他把手型换成虎爪,被揍的依旧是对方;不同的只是拳能打出熊猫眼,虎爪估计会抓下五指痕。如果仅仅从招式看来,除了那种纯粹为了表演而创出的“空中外摆莲转身180度接劈叉”之类的花架子外,大多数传统武术的招式其实是可以用于实战的,有些还非常实用。

问题在于,并不是了解了这个招式的名称、知道它在整套拳里是第几招、把这个招式乃至于整套拳法练得“形、神、力、意、气兼备”(这基本上就是传统武术的训练程序),就真的能够在实战中行之有效地使用它。这是因为在实战中,对手绝不会按照你的套路顺序、节奏让你能够按照预想的那样防御或回击。你需要先看到对手的攻击招式、路线,然后在大脑中回想你所学过的拳法,从中找到闪避、破解或防御、反攻的正确招式,然后再使用它回击敌人。可惜,这种情况只存在于你的想象中。因为就算是一个没有经过速度训练的人,打你一拳、踢你一脚的速度也要远比你看见攻击——回忆套路——选择招式——回击的速度要快得多。你也许倒在地上甚至事后才能想起你要用的招式。这就是那些打徒弟的传统大师的现状:徒弟按照大师预想的动作来攻击,他就省去了回想——选择的环节,能够在徒弟攻击的时候直接回击;如果多练习几遍,也就能够在镜头面前潇洒走一回了。

第二个问题来了:既然这些招式无法在反击对手时及时使用,那么现代格斗选手为什么又能够在实战中运用格斗技反击对手呢?传统武术中并没有什么科学解释不了的神秘功力,现代格斗当然也没有。格斗选手之所以能够在实战中运用格斗技,也是因为他们省去了回想——选择的过程。当然,他们不是要求徒弟按套路出手,而是用了另外一个方法:建立自身条件反射机制。

一个普通人看见拳头朝面部打来的时候,他会吓得瞬间低头、闭眼、缩紧脖子。如果他恰好还有过一点打架的经验,可能还会用双手遮挡或抱头。这些动作并不是经过回想——选择作出的决定,而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这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对人们保护自身是有一定益处的:低头、闭眼可以避免脆弱的眼球表面直接受到攻击,缩紧脖子可以降低颈部被打脱臼的风险,还能减少大脑受到的震动。然而,从格斗术的角度来说,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因为闭上眼睛会令你看不见对手的动作,无法避免下一次攻击;缩紧脖子会减少肩部的活动范围,妨碍你做出回击的动作。所以,格斗运动员需要的是减少本能的条件反射,重新建立起符合格斗需求的条件反射机制。

最早在这方面做出探索的是拳击运动。拳击规则限制多,技术招式少。虽然拳击也有各式各样的技巧,但在只用上肢保护或攻击上半身中,直拳、勾拳、摆拳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样一来,对手的攻击和自己的反应都在可以预料的范围内,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逐项训练。教练员会让拳击手在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后,对单次攻击进行固定的反击练习;通过多次重复,反击的动作会逐渐变成身体的习惯动作,代替本能的条件反射。等到各类动作的训练逐步到位,再将固定动作打乱次序混合,在限定动作种类的前提下进行“有条件实战练习”。然后根据运动员建立条件反射的情况逐步让实战练习接近真实比赛,最终让运动员能够在实战擂台上规范有效地使用学过的全部技巧。到此,这个运动员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招式”。

如果说传统武术完全没有此类训练,是有失公允的。起码在古代,我们并不具备如此文明的社会条件,让闫芳大妈可以公然宣称自己是大师。就算不了解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原理,被狠狠揍几次后,也总能让一个练家子明白自己的功夫有问题。所以很多传统武术流派的师傅们也想了一些办法让自己能够建立起一定的条件反射机制,起码要保证自己不被徒弟在村口给黑了。

然而,限于武术本身的局限和古代的条件,这些训练尝试会遇到两个巨大的瓶颈。一个瓶颈是,武术没有规则,全身上下都是被攻击点,于是防守反击的招式几近无穷多,没有一个拳种或套路能全部包括;因此现在的武术对抗比赛也在逐步引进规则。另一个瓶颈是,建立条件反射就需要进行实战练习,而实战练习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和实战差距太大,建立起的条件反射往往不起作用,投入真正的实战还是会遭殃;如果和实战太接近,拳脚无眼(无规则)容易受伤。因而,传统武术的实战练习总是在模拟实战氛围和避免伤害之间徘徊。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太极推手以及其他武术的对练套路,都是因为要避免受伤而大大降低了对抗性,这样的训练充其量也就是加强了某方面的技巧而已。古代的擂台比武以及晚清、民国时期广东、香港一带流行的“讲手”之类,确实提高了对抗性,却令意外伤害的概率大大提升,甚至还有丧命的。

到了近代,材料科学和生产工艺的进步使得我们有了更好的设备和措施保护运动员,也就能逐步容纳更具对抗性的实战练习甚至比赛,因而现代格斗运动员的水平能够在实战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不过,令人困惑的是,很多传统武术大师们也能利用现代工艺生产的设备进行实战,为什么他们反而不如其先辈,只能打打徒弟——遇到实战还是只会低头、闭眼、缩脖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