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绿化植物虫害图片及防治方法一(蛀干害虫2)

 泥沫儿 2015-04-09

9.金缘吉丁虫


形态特征

金缘吉丁虫(Lampra limbata Gebler),又称串皮虫、板头虫、梨吉丁等。属鞘翅目,吉丁甲科,主要危害梨、苹果、桃、杏、山楂等果树,其中梨树受害重,全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

危害特点 以幼虫在形成层和木质部之间纵横蛀食,破坏输导组织,造成树势衰弱,树干逐渐枯死,以致全树死亡。一般管理粗放,树势衰弱,伤口多的树受害重,树势健壮受害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7毫米,宽5毫米,全体绿色有黄色光泽,密布刻点,体扁平,前胸至翅鞘前缘有一条金黄色纵条纹并有金红色银边,头中央有一条黑蓝色纵纹。

卵:椭圆形,长约2毫米,黄褐色。

幼虫:体长3036毫米,扁平,淡黄白色,前胸扁平宽大。

蛹:体长1520毫米,褐色。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12l代,以幼虫在受害枝干蛀道内过冬。3月下旬开始,老熟幼虫在木质部蛹室内化蛹,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成虫出孔后食害树叶,有假死性。5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喜在衰弱树上产卵,卵多产在皮缝处。每雌可产卵20100粒。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3龄后蛀入皮层形成层处为害。 初孵幼虫先在绿皮层蛀食,几天后被害处周围色变深,逐渐蛀入皮下为害形成层,长期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蛀食,既取食木质部的表层又取食韧皮部的内层,两者被食的深度近等。蛀道初期多呈片状,稍大便蛀成长形弯曲的隧道,有的行螺旋形蛀食,蛀道边缘整齐,蛀道内充满很细而硬的粪屑,粪屑初为黄白色,后变咖啡色。被害细枝常有汁液渗出,被害处外表常变褐至黑褐色;后期被害部常纵裂,甚至树皮与木质部分离。幼虫为害部位较广,从地下部根颈至具粗皮的枝均可为害,蛀食方向不规则。蛀道环绕枝干对环后常使枝干枯死。幼虫老熟时便蛀入木质部内,蛀一船底形蛹室,并从头端向外将木质部咬一羽化孔,蛹室后端以粪屑封闭,于内化蛹。

防治方法

1、 加强树体管理,增强树势;休眠期刮除主干、主枝的粗翘皮,消灭部分越冬虫源;及时清除枯死树、死枝并烧掉,减少虫源。

2、 春季成虫羽化出洞前,用80%敌敌畏乳油和黄泥浆(150100倍)调匀后涂封树体上成虫出洞口;成虫产卵前,在树干涂白,阻止产卵。

3、 幼虫危害初期,树皮变黑,用刀将皮下的幼虫挖出,或者用刀在被害处顺树干纵划二三刀,阻止树体被虫环割,避免整株死亡,也可杀死其中幼虫。也可用5%高效氯氢菊酯或50%甲胺磷乳油510倍液,或以80%敌敌畏乳油5倍液,或120的敌敌畏煤油溶液涂刷被害部表皮(被害处略凹陷变黑)或树干,毒杀幼虫效果很好。

4、 成虫羽化初期树干喷洒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成虫发生期喷5%高效氯氢菊酯2000倍液。利用成虫假死性,可在早晨振落捕杀成虫。

5、保护利用天敌(啄木鸟等)。

10.松墨天牛


形态特征

分布与危害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又称松天牛或松褐天牛,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广西、广东、台湾。 主要危害松类,也为害云杉、落叶松、桧属等林木。幼虫钻蛀生势衰弱或新伐倒的树干危害,而成虫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ilus)的传播媒介,松材线虫病通过它的传播,造成松林大面积的死亡,严重威胁着林业生产。

形态特征:松墨天牛为鞘翅目,天牛科。成虫体长1528毫米,橙黄色到赤褐色。前胸宽大于长,侧刺突较大;背面有2条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绒纹相间。每一鞘翅具5条纵纹,由方形或长方形的黑色及灰白色绒毛斑点相间组成。

卵长约4毫米,乳白色,微弯曲。

幼虫乳白色,头部黑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央有波状横纹。老熟幼虫体长约43毫米。

蛹为离蛹,乳白色,体长2026毫米,圆筒形。

发生危害

生活史:松墨天牛每年2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的坑道内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幼虫在坑道内化蛹。3月成虫羽化,咬一直径810毫米的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嫩枝、树皮作为补充营养,具弱趋光性。成虫性成熟后,在树皮上咬一眼状刻槽,这是识别松天牛为害松树的重要标记。每刻槽产1粒卵,幼虫孵出后即蛀入树皮下,初龄幼虫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在内皮和边材形成宽而不规则的平坑,坑道内充满虫粪和木屑。秋天则蛀入木质部34厘米,即向上或向下钻蛀坑道,坑道长约510厘米,然后再向外蛀食到边材,在坑道末端化蛹。幼虫在坑道内蛀食留下的木屑,大部分被推出堆积在树皮下,很易识别。

防治方法

防治措施:

1 加强林区管理,及时处理林区内的弱树、枯木和伐倒的树材。

2 防治叶部害虫(如马尾松毛虫、松突圆蚧等)的危害,以免松树生长衰弱而招引松墨天牛的入侵。

3、化学防治幼虫:每年3月至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

4、在大龄幼虫活动盛期(3月底至4月中旬),将来福灵或敌敌畏或速灭杀丁或久效磷的30倍液,用针管注入排粪孔或唤气孔,然后用黄泥将孔封严即可。

5、用氯氰菊酯胶囊、8%对硫磷乳剂100200倍液涂干杀卵;或用30%杀锌乳油、20%氰戊菊脂乳油、20%甲氰菊脂乳油、2.5%溴氰菊脂乳油10001500倍液喷射树干杀初孵幼虫或侵食韧皮部的幼龄幼虫。

6、3月初至4月底,利用直径125px以上,长1.5m的新鲜柏木,去掉枝叶,每10根一堆,放在有虫林间,引诱成虫产卵,于5月底,将皮揭折掉,集中消灭幼虫。

7、成虫羽化盛期,喷施50%杀螟松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喷洒12%倍硫磷150倍液+4%聚乙烯醇10倍液+2.5%敌杀死2000倍液的混合液,有效期达20天。

11.双条杉天牛


形态特征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属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河南省的信阳等地。

主要危害杉木、松、柳杉、柏。以幼虫蛀食林木,导致树势衰弱,针叶逐渐枯黄,常造成风折,甚至整株枯死。成为杉木的重要害虫之一,是国内重点检疫对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5毫米,体型阔扁,黑色,全身密被褐黄色短绒毛;前胸两侧弧形,背板上有 5个光滑的小瘤突,排列成梅花形;鞘翅上有2条棕黄色或驼色横带。

卵,椭圆形,白色。

幼虫,末龄体长19毫米左右,圆筒形,略扁,乳白色;前胸背板有1个“小”字形凹陷及4块黄褐色斑纹。

蛹,淡黄色,裸蛹。

发生危害

生物学特性 11代,少数21代,以成虫离地面高2m以下主干边材中,也可以幼虫在枯死木和离地面45m高的边材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下旬幼虫孵化,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内危害,8月下旬在木质蛀道中化蛹,9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阶段。成虫羽化后不需补充营养。晴天活动时飞翔力较强。成虫多在1422时进行交尾产卵,其余时间钻在树皮缝、树洞、伤疤及干基的松土内潜伏不动,不易被发现。雌雄成虫可多次进行交尾,并有边交尾边产卵习性。喜向阳、避风的新修的枝、刚采伐的树干、木桩以及被压木、衰弱木树皮裂缝和伤疤处单产卵110粒不等。每头雌虫平均产卵4060粒,卵期714天,自然孵化率很高。

幼虫孵化12天后蛀入皮层,蛀入后在木质部表面形成多条不规则的扁平蛀道,或横断树干斜伸,蛀道内充满黄白色粪屑。蛀道最长可达500px,宽7.550px ,深0.4 cm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树干受害后树皮易于剥落。衰弱木被害后,上部即枯死,连续受害便可使整株死亡。8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中蛀成深0.6 cm,长3125px的蛀道,并在顶端筑1个椭圆形蛹室在内化蛹,蛹期约10天。9月陆续羽化为成虫越冬。2年发生1代的则是第1年发生滞育,以幼虫在木质部边材的虫道内越冬,到第2年秋完成世代发育,以成虫越冬,形成21代。其虫体一般比11代的大。 

防治方法

防治措施

1 对调运带虫原木采用溴甲烷、硫酰氟或56%磷化铝片剂熏蒸处理。用药量分别为2030g/m31215g/m3,熏蒸24小时或72小时;或将虫害木浸泡水中1个月以上进行水处理,或将原木剥皮后用细枝条蘸取20%杀灭菊脂乳油20倍液,或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20倍液,或2.5 %溴氰菊脂10倍液,插入虫道毒杀害虫。

2、化学防治幼虫:每年3月至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

3、在大龄幼虫活动盛期(3月底至4月中旬),将来福灵或敌敌畏或速灭杀丁或久效磷的30倍液,用针管注入排粪孔或唤气孔,然后用黄泥将孔封严即可

4、用氯氰菊酯胶囊、8%对硫磷乳剂100200倍液涂干杀卵;或用30%杀锌乳油、20%氰戊菊脂乳油、20%甲氰菊脂乳油、2.5%溴氰菊脂乳油10001500倍液喷射树干杀初孵幼虫或侵食韧皮部的幼龄幼虫。

5、3月初至4月底,利用直径125px以上,长1.5m的新鲜柏木,去掉枝叶,每10根一堆,放在有虫林间,引诱成虫产卵,于5月底,将皮揭折掉,集中消灭幼虫。

6、及时伐除虫害木、衰弱木、濒死木、枯死木,集中处理杀死幼虫和成虫,和捡净林内枝桠。

12.锈色粒肩天牛


形态特征

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e)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白条天牛族(Batocerini)粒肩天牛属(Apriona)。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于河南、山东、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湖北、浙江等省。国外分布在越南、老挝、印度、缅甸等国家。主要危害槐树、柳树、云实、黄檀、三叉蕨等植物。

危害症状 主要以幼虫危害寄主的韧皮部及木质部。初孵幼虫自韧皮部垂直蛀入边材,沿枝干最外年轮的春材部分横向蛀食,又向内蛀食。蛀道呈“Z”字形。成虫取食新梢嫩皮补充营养,被食部位边缘整齐,不善飞翔,受到震动极易落地。在树皮裂缝等处做产卵巢产卵,再用草绿色分泌物覆盖于卵上。

鉴别特征

成虫 雄虫体长2833mm,宽 911mm;雌虫体长3339mm,体宽1113mm。体长方形,黑色或黑褐色,全身密被锈色短绒毛。头、胸及鞘翅基部颜色较暗。头部额高大于宽,两侧弧形向内凹入,中沟明显,直达后头后缘。触角10节,第四节中部以上各节黑褐色,第四节以后各节外端角突出,末节渐尖锐。雌虫触角较体稍短,雄虫触角较体略长。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有不规则的粗皱突起,前、后端2条横沟明显,两侧刺突发达。鞘翅基部色较深,肩角向前微突,近直角,翅基15部分密布黑色光滑小刻点,翅表散布许多不规则的白色细毛斑。体腹面中胸侧板、后胸腹板和侧板、第一腹节中部、第一至第四腹节两侧各有1个明显的白色细毛斑。翅端平切,缝角和缘角均具有小刺,缘角小刺短而较钝,缝角小刺长而较尖。

卵 长椭圆形,长径黄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76mm,前胸背板宽13mm。体圆筒形略扁,第九腹节向后伸,超过尾节。前胸背板骨化区近方形,色较其他部位深,前部中央突出呈弧形,正中有一浅色的纵沟。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锈色粒肩天牛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经过2个冬天后,在第35月上旬至下旬化蛹,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6月中旬为盛期。产卵于枝干上,产卵期一直到9月上旬。成虫羽化后,取食新梢嫩其进行补充营养。产卵前先将产卵部位的树皮缝底部咬平,并排出分泌物堵塞缝的两端,然后产卵于中间小坑内,再以分泌 物覆盖于卵上。卵期13天左右。初孵幼虫蛀入边材危害,至10月下旬越冬。第24月中旬开始活动继续蛀食;第34月上旬开始排出木丝,4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咬1羽化孔后,在虫道内做蛹室准备化蛹。蛹期20天左右。

传播途径 该种天牛的成虫不善飞翔,主要是以各虫态借助寄主植物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检疫方法 重点检查寄主幼苗、幼树的8250px以上主干和大枝的皮层,是否呈片腐烂脱落或12年生的嫩枝皮层呈条状剥落。根据该虫产卵部位在175px以上粗枝, 初孵幼虫蛀入边材后将粪便悬吊于排粪孔处,老熟幼虫蛀食木质部有木丝排出等特点,从直观上进行初步鉴别;还应劈开受检木木质部是否有扁圆形、横向往复蛀食的片状蛀道或幼虫、蛹。将幼虫或蛹收入试管内,连同被害状一并保留,带回室内,在解剖镜下作进一步鉴定。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调运中的带虫原木采用溴甲烷、硫酰氟或56%磷化铝片剂熏蒸处理,用药量分别为2030gm31215gm3,熏蒸24h72h;或将虫害木浸泡水中1个月以上;将原木剥皮后用细枝条蘸取20%氰戊菊脂乳油2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或2.5%溴氰菊脂乳油10倍液,插入虫孔毒杀害虫。

2、人工防治:

a.人工捕捉成虫 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可在羽化成虫咬破羽化孔飞出之前,用螺丝刀将其捅死;成虫刚从羽化孔钻出时,在树干上爬行且具有群居性,可在此时直接捕捉。

b.人工杀卵及初孵幼虫 。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产卵期和孵化期,初产卵为绿色,易辨认;幼虫孵化初期在树皮外层,易除掉,可在此时组织人工除卵,捕杀幼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花绒坚甲DastarcuslongulusSharp是锈色粒肩天牛的主要天敌,蛹期和成虫期均可被寄生。

4、城市绿化可利用法桐、秋树、垂柳或雪松、侧柏等针叶树进行带状、块状混交或单株间隔。

5、化学药剂防治:

a.化学防治幼虫:每年3月至10月为天牛幼虫活动期,可向蛀孔内注射80%敌敌畏,40%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

b.在大龄幼虫活动盛期(3月底至4月中旬),将来福灵或敌敌畏或速灭杀丁或久效磷的30倍液,用针管注入排粪孔或唤气孔,然后用黄泥将孔封严即可

c.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虫活动盛期,对寄主树冠喷洒2000倍液杀灭菊酯,每15天一次,连续喷洒二次,可收到较好效果。

d.越冬前(1112月份)用石灰10公斤+硫磺1公斤+10+20公斤至40公斤制成涂白剂,涂刷树干预防天牛产卵。

13.红缘天牛


形态特征

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 Pallas)属鞘翅目天牛科,别名红缘亚天牛、红条天牛。

分布与为害: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山西、河南、浙江等地。为榆叶梅、文冠果、梅花、茉莉、枸杞、葡萄、沙枣、锦鸡儿、苹果、梨、槐、榆和臭椿等。幼虫蛀食为害,轻者植株生长势衰弱,部分枝干死亡,重者主干环剥皮,树冠死亡,造成风折干,尤其小幼木,受害后易全株死亡。生长势衰弱的花木受害最为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19.5毫米,宽3.56毫米,体黑色狭长,被细长灰白色毛。鞘翅基部各具1朱红色椭圆形斑,外缘有1条朱红色窄条,常在肩部与基部椭圆形斑相连接。头短,刻点密且粗糙,被浓密深色毛,触角细长丝状11节超过体长。前胸宽略大于长,侧刺突短而钝。小盾片等边三角形。鞘翅狭长且扁,两侧缘平行,末端钝圆,翅面被黑短毛,红斑上具灰白色长毛,足细长。

卵 长23毫米,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 体长22毫米左右,乳白色,头小、大部缩在前胸内,外露部分褐至黑褐色。胴部13节,前胸背板前方骨化部分深褐色,上有“十”形淡黄带,后方非骨化部分呈“山”字形。

蛹 长1520毫米,乳白渐变黄褐色,羽化前黑褐色。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该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有寄主的蛀道内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因为没有通气排孔,所以从外观不易见到。每年4~5月化蛹和成虫羽化。补充营养后,群集交尾。成虫产卵于生长势弱的枝干和各种伤口处,卵期10天左右。初孵幼虫先蛀食皮层,在韧皮部和木技部之间取食为害,一直为害到10月,气温下降后,幼虫蛀入木质部或近枝干髓部越冬。由于地区和温差不同,越冬时间不一。

防治方法

1、捕捉成虫:5-6月成虫活动盛期,巡视捕捉成虫多次。

2、毒杀成虫和防止成虫产卵:在成虫活动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等,掺和适量水和黄泥,搅成稀糊状,涂刷在树干基部或距地在30-60厘米以下的树干上,可毒杀在树干上爬行及咬破树皮产卵的成虫和初孵幼虫,还可在成虫产卵盛期用白涂剂涂刷在村干基部,防止成虫产卵。

3、刮除卵粒和初孵幼虫:6-7月间发现树干基部有产卵裂口和流出泡沫状胶质时,即刮除树皮下的卵粒和初孵幼虫。并涂以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等消毒防腐。

4、毒杀幼虫:树干基部地面上发现有成堆虫粪时,将蛀道内虫粪掏出,塞入或注入以下药剂毒杀:

1) 用布条或废纸等沾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5-10倍液,往蛀洞内塞紧;或用兽医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

2) 也可用56%磷化铝片剂(每片约3克),分成10-15小粒(每份约0.2-0.3克),每一蛀洞内塞入一小粒,再用泥土封住洞口。

3) 用毒签插入蛀孔毒杀幼虫(毒签可用磷化锌、桃胶、草酸和竹签自制)。

4) 钩杀幼虫:幼虫尚在根颈部皮层下蛀食,或蛀入木质部不深时,及时进行钩杀。

5) 简易防治:利用包装化肥等的编织袋,洗净后裁成宽20-30厘米的长条,在星天牛产卵前,在易产卵的主干部位,用裁好的编织条缠绕2-3圈,每圈之间连接处不留缝隙,然后用麻绳捆扎,防治效果甚好。通过包扎阻隔,天牛只能将卵在编强袋上,其后天牛卵就会失水死亡。

14.桃红颈天牛


形态特征

学名Aromia bungii Fald.,别名:红颈天牛、红脖子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河南、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甘肃、湖南、湖北、陕西、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安徽、上海、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

主要危害桃花、樱花、榆叶梅、红叶李、梅花、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菊花等花木。

危害征状 以幼虫蛀食主干和主枝,小幼虫先在皮层下串蛀,然后蛀入木质部,深达干心,受害枝杆被蛀中空阻碍树液流通,引起流胶,使枝杆未老先衰,严重时可使全株枯萎。蛀孔外堆满红褐色木屑状虫粪。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437毫米,宽810毫米。体漆黑色。有光泽;头部腹面有许多横皱,头顶部两眼间有浅凹;触角蓝紫色,触角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状突起;前胸有两种色型,一是前胸背面棕红色,前后端呈黑色,并收缩下陷密布横皱,两侧各有一个刺突.背面有4个瘤突;另一是完全黑色。触角及足蓝紫色,翅鞘表面光滑,基部较前胸为宽,后端较狭。雌雄较易区别,雄虫体较小,前胸腹面密被刻点,触角超过体长5节;雌虫前胸腹而有许多横纹,触角超过体长2节。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长约15毫米。

幼虫:老熟时体长4252毫米,乳白色,略带黄色,前胸较宽广,体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部呈圆筒形,体两侧密生黄棕色细毛。前胸背板的前缘和侧缘有4个稍骨化的黄棕色斑块,前缘中央的两块呈横长方形,每块前缘中央有凹缺;侧缘各有1块呈三角形,在前胸背板正中央有1块淡黄褐色瓜子状小斑纹,其两侧各有1片刚毛区。

蛹:淡黄白色,长3246毫米,前胸两侧和前缘中央各有一突起,背板上有两排孔。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每二三年发牛1代,以不同虫龄的幼虫在枝杆蛀道内越冬,一般低龄幼虫在皮下,高龄幼虫在,木质部内。翌春,幼虫恢复活动,继续蛀食。严重时红褐色木屑状虫粪堆满干基地面,69月间成虫羽化,以78月为盛发期。初羽化的成虫在蛹室内停留35灭,再钻出羽化孔,以雨后外出较多,晴天中午成虫常憩息在树干上,喜食水分和;烂果汁。雌虫对雄虫引诱力较强,可引来50米以外的雄虫。羽化后23天交配,交配多在白天,45天后产卵。卵多产在主干和大枝基部的缝隙中,以近地面30厘米左右为多。雌虫平均产卵1 70粒左右。成虫寿命1 530天,卵期约15天。幼虫孵化后,先在韧皮部皮层下蛀食,形成弯曲虫道,此时虫粪即积在皮下蛀道内,初受害枝杆外部无明显危害状。当年冬季即以小幼虫越冬。第二年开春后恢复活动,向木质部边材部分蛀食,蛀道向下发展。高龄幼虫在木质部形成不规则蛀道,树干上有蛀扎,从孔内向外排出红褐色木屑状虫粪,堆积在空口地表附近。当幼虫长30毫米左右时,再向上蛀食心材,并在其中渡过第二年冬季。第三年春46月老熟幼虫在蛀道末端粘结虫粪、木屑筑成蛹室,虫体转动头部向上,在蛹室内化蛹,67月陆续羽化。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幼虫孵化期,人工刮除老树皮,集中烧毁。成虫羽化期,人工捕捉,主要利用成虫中午至下午23时静栖在枝条上,特别是下到树干基部的习性,进行捕捉。由于成虫羽化期比较集中,一般在lO天左右。在此期间坚持人工捕捉,效果显著。成虫产卵期,经常检查树干,发现有方形产卵伤痕,及时刮除或以木槌击死卵粒。成虫发生前,在树干和主枝上涂白徐剂(生石灰10份,硫磺 1份,食盐0.2份兽油 0 .2份,水 40份),防止成虫产卵。

2、药剂防治:对有新鲜虫粪排出的蛀孔,可用小棉球蘸敌敌畏煤油合剂(煤油l 000克加入80%敌敌畏乳油50)塞入虫孔内,然后再用泥土封闭虫孔,或注射80%敌敌畏原液少许,洞口敷以泥土,可熏杀幼虫。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管氏肿腿蜂。

15.桑天牛


形态特征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 又名桑粒肩天牛、黄褐天牛。属鞘翅目沟颈天牛科。国内分布很广。为害柑橘、橙、羊蹄甲、桑、菠萝、五味子、女贞、无花果、樱花、樱桃、苹果、海棠、紫荆、枇杷、紫薇、柽柳、核桃、榔榆和枫杨等。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全国各地,成虫食害嫩枝皮和叶;幼虫于枝干的皮下和木质部内,向下蛀食,隧道内无粪屑,隔一定距离向外蛀1通气排粪屑孔,排出大量粪屑,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651mm,宽8162Am,黑褐至黑色,密被青棕或棕黄色绒毛。触角丝状,11节,第12节黑色,其余各节端半部黑褐色,基半部灰白色。前胸背板前后横沟间有不规则的横皱或横脊,侧刺突粗壮。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颗粒状突起,约占全翅长的1413;翅端内、外角均呈刺状突出。

卵 长椭圆形,长67mm,稍扁而弯,初乳白后变淡褐色。

幼虫 体长6080mm,圆筒形,乳白色。头黄褐色,大部缩在前胸内。服部13节,无足,第1节较大略呈方形,背板上密生黄褐色刚毛,后半部密生赤褐色颗粒状小点并有“小”字形凹纹;310节背、腹面有扁圆形步泡突,上密生赤褐色颗粒。

蛹 长3050mm,纺锤形,初淡黄后变黄褐色,翅芽达第3腹节,尾端轮生刚毛。

发生危害

生活习性 北方23l代,广东1l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寄主萌动后开始为害,落叶时休眠越冬。北方幼虫经过23个冬天,于67月间老熟,在隧道内两端填塞木屑筑蛹室化蛹。蛹期1525天。羽化后于蛹室内停57天后,咬羽化孔钻出,78月间为成虫发生期。成虫多晚间活动取食,以早晚较盛,约经1015天开始产卵。24年生枝上产卵较多,多选直径1015mm的枝条的中部或基部,先将表皮咬成“U”形伤口,然后产卵于其中,每处产1粒卵,偶有45粒者。每雌可产卵100l50粒,产卵约40余天。卵期1015天,孵化后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向枝条上方蛀食约25px,然后蛀入木质部内向下蛀食,稍大即蛀入髓部。开始每蛀5150px长向外蛀l排粪孔,随虫体增长而排粪孔距离加大,小幼虫粪便红褐色细绳状,大幼虫的粪便为锯屑状。幼虫一生蛀隧道长达2m左右,隧道内无粪便与木屑。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除掉虫枝,集中处理。

2、78月间桑天牛成虫活动期在其补充营养寄主植物上喷施5%溴氰菊酯微

胶囊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可有效减轻该虫对附近杨树的危害。

3、成虫产卵盛期后挖卵和初龄幼虫。

4、刺杀木质部内的幼虫,找到新鲜排粪孔用细铁丝插入,向下刺到隧道端,反复几次可刺死幼虫。

5、毒杀幼虫 初龄幼虫可用敌敌畏或杀螟松等乳油1020倍液,涂抹产卵刻槽杀虫效果很好。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可从新鲜排粪孔注入药液,如50%辛硫磷乳油1020倍液或上述药剂,每孔最多注10ml,然后用湿泥封孔,杀虫效果良好。

6、试用长效内吸注干剂,可用YBZB型树干注射机,注入长效内吸注干剂,也可用直径45mm钢钉在距地面502000px处斜向45度打孔,孔深3100px,然后再用橡皮头滴管或兽用注射器注入注干剂。用药量计算暂借用林木计算法,即先量树干胸径,然后换算或查出直径,每cm直径注入药量0.5ml,直径250px以上桑树,应通过试验适当加大药量。这种方法除防治天牛有效外,还可兼治其他蛀干害虫和介壳虫、蚜虫等。

16.光肩星天牛


形态特征

学名: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属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等地。

  危害杨、柳、榆、糖槭、桑、元宝槭、梨等,尤以杨、柳为主要树种的农田林网、四旁植树、行道树等普遍发生,危害严重;被害树株枯死或风折,并且被害处易感染病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有光泽。雌虫体长2241mm,宽812mm;雄虫体长2029mm,宽710mm。头部比前胸略小,自后头经头顶至唇基有1条纵沟。触角鞭状,柄节端部膨大,梗节最小,第三节最长,自第三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色;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1.3倍,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5倍。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状突起。鞘翅上各有不规则的由白色绒毛组成的斑纹20个左右,有的不清晰;鞘翅基部光滑无小瘤,肩角内侧有刻点。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5.57mm,两端略弯曲;孵化前变为黄色。

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老熟幼虫淡黄色,头部为褐色,体长约50mm。前胸背板凸字形斑在拐弯处角度较小;腹板的主腹片两侧无卵形锈色针突区。

蛹:乳白色至黄白色,体长3037mm,宽约11mm。触角前端卷曲呈环形,置于前、中足及翅上。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侧刺突;背面中央有1条压痕,翅尖端达腹部第四节前缘,有由黄褐色绒毛形成的毛斑1块。第八节背板上有1个向上生的棘状突起,腹面呈尾足状,有许多黑褐色小刺。

发生危害

发生规律

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末5月初开始在坑道上部筑蛹室,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324天。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615天,6月上旬开始咬一个直径约10毫米的洞羽化外出,啃食杨柳叶柄、叶片和嫩枝,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成虫出现盛期,8月上、中旬为末期,但成虫出现期可到10月中旬才结束。雌虫产卵前,咬刻槽,卵产于皮层与本质部之间,每刻槽内产卵1粒,有的无卵;产卵后分泌粘液以蛀屑堵塞孔口。初孵幼虫先摄食刻槽边缘的腐烂变黑部分,逐渐蛀害木质部表层,3龄以后蛀入木质部内,蛀成近“S”形或“U”形的坑道。

光肩星天牛最喜欢寄居在杨、柳和糖槭树上,尤喜危害糖槭。杨树中以大官杨、加杨和美杨受害最严重,但不危害毛白杨。同一林木组成,喜欢在有枝条的树干上和疏林寄居。一般林内被害轻,林缘被害重。在立地条件好,生长旺盛的树木上,天牛卵和初孵幼虫容易被挤压死亡,故受害轻。修技抚育可矫正干形,修去不必要的枝权,促进树木健康生长,减轻天牛寄居危害。其发生地大致可划分为:沿岸、道路、林带断续发生地,山地散生树发生地和平原地区居民点永续发生地等三个类型,成为毗邻地区的传播源。天敌有花绒坚甲和斑啄木鸟,对这种天牛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营造混交林,适当推广刺槐、泡桐、臭椿等树种与杨树进行带状或块状混交,创造不利于光肩星天牛繁殖和扩散的环境。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降低光肩星天牛卵及幼龄幼虫的死亡率。及时伐除严重受害树,减少天牛虫源。将冬季修剪改为夏季修剪,提高杨树树皮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天牛幼龄幼虫的死亡率。栽植对光肩星天牛有显著招引作用的糖槭树作为保护行,减免杨树的受害。

2、保护招引啄木鸟。在1020hm2 林地设置45个营巢木段,亲鸟的控制范围约100m2左右,每年秋天治理维护一次。被招引定居的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桑天牛等等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药剂防治

1)成虫补充营养活动期,可用2.5%澳氰菊酯5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等喷树冠。

2)幼虫未蛀入木质部前活动期。可用50%杀螟松乳油喷树干或涂胶泥。

3)树干堵塞。经常采用的有磷化锌毒签,磷化铝片、丸等,塞入最下面23个排粪孔,并用泥封死其他蛀孔,或用棉签沾下列药剂:50%马拉硫乳油、50%杀螟松乳油塞虫孔或注入虫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