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面战俘回乡记

 yezhu8888 2015-04-10

 
 
 
 

89岁台湾老兵回乡记

22岁那年,汪呈松离家向南走。他跨过了40多公里外的长江,去了上海,到了厦门,又辗转来到千里外的台湾,离家越来越远。

正值1948年,国共第二次内战的战火持续近3年。那一年,汪呈松被抓壮丁,成了国民党军人。

此后,汪呈松的人生被家国命运裹挟着前行。

他记得第一场战役发生在江苏江阴,他在国民党军队里与解放军作战。1949年5月,汪呈松在上海被俘。此后,他在这两个不同的阵营中先后做过两次战俘,直到1949年底前往台湾。

离开江苏省海安县王垛村的家后,妻子、两岁的女儿和家中父母兄弟就成了汪呈松67年来的梦中之物。

汪呈松说,他的“命好”,能从战场上活了下来,但其实孤独和乡愁把他的生活变得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

“独居老兵汪呈松,希望找到失散超过一甲子的大陆家人”

在台湾孤独地生活了65个年头之后,台湾老兵汪呈松再也不能抑制他寻亲的想法。

“独居老兵汪呈松,希望找到失散超过一甲子的大陆家人。” 2013年11月,一封寻亲信在台湾当地的媒体上发布出来。在台湾当地志愿者和村委会的帮助,已经87岁的台湾老兵汪呈松把他的经历和家人姓名公布出来,他希望寻找到在大陆江苏省海安县王垛村的女儿。

“王呈松,1949年赴台,现独居。其与大陆亲人失散已60多年,现很想找到他们。老人出生在江苏省姜堰市曲塘镇王垛村,妻子叫邵秀贞,女儿叫王秀兰,大哥叫王诚根,二哥叫王诚盐,三哥叫王诚进。”

这封寻亲信简单地介绍了汪呈松的家乡地址和家人姓名。

寻亲信很快在海峡另一边的大陆引起注意。

致力于帮助老兵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很快接到台湾志愿者转来的一份寻亲信息。同年11月9日,龙越慈善基金会将寻亲信发布在微博上。

寻亲信很快得到回音。根据网友提供资料,汪呈松口中的曲塘镇王垛村,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海安县雅周镇王垛村。

“在台湾有一个老兵,从我们雅周过去的,想寻找在大陆的亲人,他有一个女儿叫王秀兰。”在接到龙越慈善基金的求助电话时,陈璐警官当时还只是海安县公安局负责雅周镇王垛村片区民警。

“全县查找出来叫'王秀兰’的女性有200多个。进一步筛选,在雅周叫'王秀兰’的女性有20多个,王垛村有7、8个。”在跟领导汇报之后,陈璐开始帮着寻亲。他根据条件一步步缩小寻找的范围,最终根据汪呈松的年龄,推算他的女儿“王秀兰”的年龄,确认三个高度符合条件的人。

陈璐走访了这三个“王秀兰”的家庭。

还未确认之前,在汪呈松的女儿王秀兰的家里,陈璐把手机里存的汪呈松的最新照片展示出来,“王秀兰并没有她父亲的记忆,但直觉却表现出这就是她父亲。”陈璐心想,“人找到了。”

“死了是命,不死是命好”

龙越慈善的志愿者拨通警方提供的王秀兰电话,对电话那头的王秀兰说明情况后,她沉默了足足有半分钟后,突然号嚎大哭起来。

“我以为爸爸已经死在了战场。”汪呈松离开大陆那年,王秀兰才两岁。她长大一点时听养父养母提及父亲被抓壮丁,后来死在战场上。4、5年前开始,逢年过节时,王秀兰会给这位没有消息的父亲烧些纸钱。

在相见之前,汪呈松和王秀兰父女对彼此的生活完全陌生。汪呈松走出江苏省海安县王垛村的家门时,从未想过这一生会经历些什么。

1948年,他被国民党军抓壮丁,入伍参加了内战。

汪呈松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他上街去买盐,街上突然响起了枪声,街道两旁的人四散而去。慌乱之际,几个扛枪的人强行拉着他就走。他随行到了镇上,这些当兵的人甩给汪呈松一身黄皮军装,汪呈松一看军装,知道要当国民党的兵。汪呈松想回家,就告诉对方,他的女儿刚刚两岁。对方拿抢顶到他的头上说:你是要命还是要女儿?

就这样,汪呈松加入了国民党21军。第一场战役发生在江苏江阴,但他所在的部队很快战败,汪呈松岁军撤至上海。

1949年5月,驻守上海的21军大部分被解放军歼灭,汪呈松被俘,投诚解放军。

随着国共第二次内战持续,汪呈松随解放军南下攻打厦门,直到当年10月,他的部队被命令登陆金门。

在这场战役中,汪呈松脚部中弹,再度成为国民党军队的战俘。此后命运飘零,他随台湾军队跨过海峡,到了台湾,成为驻守台湾的国民党18军的一名士兵。

“死了是命,不死是命好。”对于自己经历过的战争,汪呈松感慨。当他在台湾当兵时,他的上级是一位江苏老乡,这场生死不断的战争,留给他的感觉是“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你走的时候,到别人家放了两块洋钱捎给我,对不对?”

2014年6月24日,经过了半年的等待,王秀兰和家人一起前往台湾,准备与汪呈松相见。

“我首先会问他,你身体可好吗?可想女儿吗?” 出发去台湾的前一夜,王秀兰整夜未眠,她在心里想好了几个问题,打算在见到父亲时问他。“想不想回大陆?”王秀兰又补充了一个她想问的问题。

67年过去了,王秀兰早已经步入老年,家族里见过汪呈松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她对父亲没有任何印象。养母告诉她,父亲个子很高,在家喜欢抓鱼,做事爽快。这构成了王秀兰对父亲的全部想象。

相隔67年的相见,亲情开始于冷冰冰地问题。

在汪呈松台湾的住处,他刻意要求王秀兰不能坐太近。父女相见,没有问候,2米距离相隔,几个问题开始了这场相认。

“你在大陆住什么地方?”汪呈松问。

“海安县,王垛。”王秀兰用家乡话作答。

“吃的什么地方的水?”汪呈松再度发问。

“吃的井水。”王秀兰没太明白这个问题,汪呈松继续追问,“井在什么地方?”

“在东面。”王秀兰想了想说。

“在西面还是东面?”汪呈松进一步确认。

“在东面!”王秀兰语气肯定。

从家族亲人的名字,王秀兰的母亲的娘家,家乡的湖和树,还有老宅巷子两边的邻居。故土风貌特征被汪呈松拿出了“拷问”王秀兰。

王秀兰也不确定这一切回答是否准确。问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旁边的人看着心急,问汪呈松,问了这么多问题,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汪呈松回答,有的对有的不对。

正在僵持之际,王秀兰反过来问汪呈松,“你走的时候,到别人家放了两块洋钱捎给我,对不对?”

“洋钱我请我的姐姐交过来。”听到这个细节,汪呈松愣了一下,好像记起来了什么。

这一问,汪呈松在心里已经确认眼前的人就是他的女儿。随后的DNA亲子鉴定也证明,汪呈松和王秀兰两人亲子关系的概率达99.999999%。

“哥哥嫂嫂,对不起你们了。小弟回来见不到你们了”

王秀兰口中的两块银元是墨西哥银元,内战时,这类银元在南方流通很广。汪呈松回忆,当时离家匆忙,来不及告别家中妻女,就托人将两块银元“带给宝贝女儿。”

即使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王秀兰的养父养母也没舍得变卖。两块银元交给王秀兰后,她一直留着,放在家里的木箱子里。原本,在以为父亲早已离世的岁月里,王秀兰告诫子孙,她过世之后,两块银元要继续传下去。

尽管只是隔着海峡,但汪呈松的女儿和三个哥哥早已经认为他们是阴阳相隔。

到了台湾,汪呈松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据汪呈松自述,他原姓王,因乡音重,来台登录户籍时,被误登为“汪”。1954年,汪呈松退伍,被安排到大同合作农场工作,此后一直住在台湾宜南尚武村。

汪呈松此生未再娶妻生子。他的老年生活落魄,靠拾荒为生。物质上过得匮乏,精神上的孤独也从未离开。

汪呈松说,他也给女儿王秀兰写过几封信,但王秀兰却从未收到过。

海峡两岸中断交流的状态持续了多年。1987年10月15日,台湾解除戒严,重新开放大陆探亲。这一年,台湾行政院通过《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宣布自12月1日起,台湾民众可赴大陆。

此后,两岸无数离别的家庭得以重逢,但汪呈松依然不敢联系在大陆的女儿。除了没有路费,担心生活窘迫会成为女儿的负担外,汪呈松还担心,回乡后,他的双面战俘身份会给女儿带来麻烦。

2015年3月28日,王秀兰和女婿再一次前往台湾接汪呈松回家。在生活了67年的村子里,汪呈松收拾好行李,又一一同乡邻告别。

4月2日凌晨一点左右,汪呈松从台湾渠道香港,到了上海。

3天后,汪呈松在女儿王秀兰和孙辈的陪同下,回到江苏省海安县王垛村。这个在战火裹挟下离乡越来越远的老兵,在67年后回到了家乡。

身边来了很多晚辈和同乡,汪呈松全都叫不上名字。老屋成了空宅,摆放着汪呈松的大哥和大嫂的灵位。

“哥哥嫂嫂,对不起你们了。小弟回来见不到你们了。”眼前的一切恍若隔世,汪呈松对着哥哥和嫂子的灵位哭诉。

“那时候冬天可以捕到差不多一斤半的鱼。”汪呈松年轻时喜欢在村长外的河里捕鱼,他扬起生锈的鱼叉,对着空气猛地叉下去。

“我跟打铁的讲,改成6根齿。”这把他年轻时亲手改造过的鱼叉,被家人留在家中,成了与汪呈松有关的唯一旧物。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