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消零与最终消费

 旧院 2015-04-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计算GDP支出法项下最终消费项目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因为没有GDP消费类的月度数据,我们通常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GDP相关零售数据的参考。

 

通过对1979-2007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最终消费增速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最终消费绝对额超过社会消费品总额且绝对差额持续扩大;相对差额维持稳定,相对差额均值在31.89%,标准差3.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最终消费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的均值保持在15.2%实际增速均值为9.94%;;最终消费的名义增速均值为15.18%、实际增速均值为9.91%,两者基本吻合。

 

1979-2007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最终消费的实际平均增速都接近10%,199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低点在6.8%、实际增速低点在9.19%;最终消费名义增速低点在7.16%、实际增速低点在8.13%。在考虑物价因素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两者的实际增速都比较稳定,显示消费零售行业具有弱周期特征,我们维持此前对本轮经济调整期内零售行业增长的假设,认为实现10%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在观测长期增速的同时,我们也留意短期数据变化。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83亿元,同比增长22%1-10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968亿元,同比增长22%。月度数据方面,2002-20089月的名义增长均值为13.61%;实际增长均值为11.53%。季度数据方面,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5.8%、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较前期出现大幅下降的原因之一是2007年较高基数影响,当然,居民收支难免受到整体经济减速所带来的冲击。

 

此外,影响短期零售的不利数据是最近一期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受外部经济环境骤变影响,限额以上增速在10月份出现较大回落。增长情况是粮油(10.2%),服装(20.3%),日用品(12.4%),家电音像器材(0.8%),家具(12.8%),化妆品(14.5%),金银珠宝(30.6%),汽车(19.6%),建筑装潢(-14.8%),通讯器材(-7.0%)。其中,粮油等食用类下跌有价格因素影响;但体育娱乐、音像、家具、通讯(负增长)等类别都较均值出现大幅下降,显示出消费者开始缩减非生活必须品开支,有偏紧的消费倾向。

 

居民消费是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政府消费是指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是在商业统计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它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组成。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进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核算,因而在进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人们往往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最终消费”的替代指标。这样做是否合适呢?实际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作为参考但不能相互替代。

二者的区别如下: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驻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最终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它们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2.最终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我国驻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3.最终消费包括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相应的服务价值。

4.最终消费包括虚拟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最终消费。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中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最终消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