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简再现《孟子》引文 整理报告收6篇战国竹书

 larty 2015-04-10

昨天,清华大学发布清华简第五辑整理报告,共收录六篇战国竹书,有五篇是传世文献未见之篇章。

其中,《厚父》、《封许之命》为《尚书》佚篇。前者是孟子曾经熟读并引用过,后来散佚的篇章。后者是周王分封许国的文件,列有礼品名单。另两篇《汤处于汤丘》和《汤在啻门》,记载了战国时流行的伊尹(商朝名相)的故事。


李学勤对清华简第五辑整理报告的情况做了概要的介绍。


这批文献的整理公布将为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

专家解读 孟子引用过的《厚父》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刘国忠教授表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中,共收录《厚父》、《封许之命》、《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命训》、《殷高宗问于三寿》六篇战国竹书。除《命训》见于今本《逸周书》外,其他五篇皆为传世文献未见之篇章。

刘国忠介绍,《厚父》一篇由13支竹简组成,篇题是原有的。“这篇没有出现在传世的百篇《书序》(《尚书》目录)中,但肯定是《尚书》中的一篇。”

他解释说,《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句话,“《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这句话在出土的《厚父》简文中是这么写的:“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意思是治)下民。”可以看出,《孟子》引用的正是《厚父》中的话,只是略有讹误、脱漏。

《厚父》的体裁为商王与贤人厚父的问答,体现了民心对国家的重要性。“当时的人们就很重视民心,具有民本思想,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资料图

资料图:专家在做"清华简"第四辑整理报告时的场景


册封文件列礼品名单

这次发现的另一《尚书》佚篇是《封许之命》。这篇原由9支简组成,第一、四两支简缺失,但全篇基本格局未受大的影响,篇名也是原有的。

刘国忠介绍,《封许之命》是周王分封许国(都城在今许昌城东20公里)的文件。许国受封的开国之君名为“吕丁”,据《封许之命》记载,吕丁在周文王时“司明刑”,即法律,随后又“扞辅武王”,参与了讨伐商纣王的战争。立下大功的吕丁,因此获得封地。

“《说文解字序》中提到的许文叔,应该就是吕丁。”刘国忠说,《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自称是许文叔的后人,“他在书中提出,封吕丁于许的册命是在周武王时期。但《封许之命》中记载的册封时间在成王时期,证明《说文解字》可能记载有误。”

在这份册封文件中还列有礼品名单,如周成王赏赐了一套“荐彝”,也就是祭祀用的礼器,有鼎、簋、盘、鉴等。刘国忠表示,《封许之命》让专家了解到,西周早期就有下达册封诸侯文件的传统。

讲述名相伊尹的“故事书”

刘国忠介绍,《汤处于汤丘》和《汤在啻门》记录了战国时流行的“伊尹故事”,“讲的是商汤五次拜访伊尹,获得支持后灭了夏朝。”他说,清华简第一辑、第三辑整理报告中收录过三篇“伊尹故事”,“加上这次的一共有五篇了。”

刘国忠说,“伊尹故事”在《吕氏春秋》、《史记》和西汉后期的图书目录中都有过记载。《汤处于汤丘》和《汤在啻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篇章,“有很多内容与道家学说相通,很可能为道家所著。”

《殷高宗问于三寿》记载了商王武丁与三位长寿老人的对话,体现出古人对德、义、信的早期认识,表达了治国与修人的思想。唯一一篇见于传世文献的是《命训》,“这次发现的是战国时期抄写本,内容阐述了天命的重要性。”

最新成果

下辑报告:收录子产改革事迹

刘国忠表示,他们正在做清华简第六辑整理报告,以记载春秋时期的文献为主。其中关于郑国的内容特别突出,有一篇可能将被定名为“子产”,讲述了子产(郑国名相)的政治理论与行政事迹。

“很可能与传世文献所载子产铸刑鼎一事有关。”刘国忠说,铸刑鼎就是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

■背景链接

2008年,2500多枚战国竹简被捐赠给清华大学,经测定,这些竹简书写于战国时期。这些竹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