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故事】揭秘77、78级大学生活 恢复高考后的“天之骄子”

 常青樹 2015-04-10

【中国故事】揭秘77、78级大学生活——恢复高考后的“天之骄子”图片中国 中国网图片库 联合出品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毫不夸张地说,恢复高考,改变了中国千万知识青年的命运,使广大知识青年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也改变了新中国的命运。从此,大批人才投身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本组图片记录了1977年建校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均为常州大学前身)77级、78级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点滴,从开学典礼、教室研讨、实验室求索、球场运动、公园游玩到学校活动,相对完整地展现了恢复高考后77级、78级大学生校园生活原貌。

    1977、1978级大学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1977年招生的专业较少,有不少专业是1978年才首次招生,于是这些78级大学生也等于是这些专业的首批大学生,类同于77级。因此,77、78级大学生,是一个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练的群体,是一个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幸运的群体,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是一个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

    有人曾说“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过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这就注定了77、78级要出人才。”

经历过高考的成功,77、78级大学生普遍带着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亢奋的年代,对理想的追求远远高于对金钱的追求,造就了一批富有理想的青年。命运之神对77、78级大学生也格外眷顾,历史给了他们非常好的机遇,在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的时代,许多人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期待。在特殊历史时期、在学期间形成的顽强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特质,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由于最初招生进校的年龄差。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有的已经退休,有的成为各单位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词汇:感恩!感恩祖国、感恩时代、感恩知识。

    1978年5月,无锡,刚刚建校的南京化学院无锡分院为1977级、78级大学生举行开学典礼,典礼后大学生在主席台前合影留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华主席的大幅图片是主席台正中的风景,“学习学习再学习、团结团结再团结”是当年对他们的最高要求。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77、78级大学生,汇聚了文革后11年的青年精英,自然也就出现巨大的年龄差。1978年5月,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为当年入校的78级学生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图为开学典礼上的大学生。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78年5月同,江苏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为当年入校的77级、78级学生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图为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仪式。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79年5月,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举行团代会,图为会议场景。刚刚建校的学院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对团员民主权利十分珍视。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79年5月,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举行团代会,图为会议场景。刚刚建校的学院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对团员民主权利十分珍视。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面对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内在的学习原动力,对知识强烈的渴求让大学生普遍有一种“知识饥渴症”,努力抓住机会,给自己补课。图为1979年,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大学生在教室里交流学习。即使是简陋的办学条件,也抵挡不住他们的学习热情。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面对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内在的学习原动力,对知识强烈的渴求让大学生普遍有一种“知识饥渴症”,努力抓住机会,给自己补课。图为1979年,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大学生在教室里交流学习。即使是简陋的办学条件,也抵挡不住他们的学习热情。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79年,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的大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简陋的实验条件抵挡不住同学们的探索热情。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80年,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实验室场景。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81年,江苏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举行三好学生授奖大会,以学习为中心、以三好为目标,成为当时大学生们的自觉行动。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80年,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部分大学生在宿舍楼前合影留念。再简陋的办学条件,在他们心中都是风景。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80年,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部分大学生在校门前合影留念。再简陋的大学校门,也是那一代青年人心中最美的风景。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那一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除了学习,在业余时间,大学生们也会参加许多课外活动。图为1979年,江苏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大学生在运动,身上穿的海军衫是当时最时尚的运动衫。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81年,江苏南京,江苏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的大学生运动员在运动会上留影。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79年春,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的大学生在公园合影留念。经历过高考的成功,77、78级大学生普遍带着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80年夏天,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的大学生在公园合影留念。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那一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1981年春,无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的大学生登山活动后留影。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恢复高考,改变了中国千万知识青年的命运,使广大知识青年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也改变了新中国的命运。从此,大批人才投身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1981年5月,江苏常州,江苏化工学院校庆暨首届学生毕业典礼。从此,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本科毕业生走上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在1977年,招生的专业较少,有不少专业是1978年才首次招生,于是很多78级大学生也等于是这些专业的首批大学生,类同于77级。1982年,常州,江苏化工学院首届毕业生毕业,部分同学毕业合影。从此,他们踏上了为祖国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85年,常州,江苏化工学院77级、78级部分留校的同学合影。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1985年5月,常州,江苏化工学院有机系校友返校留念。图片中的均为学院77级、78级大学生。有人曾说“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过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这就注定了77、78级要出人才。”中国网图片库 杨素平/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