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野: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曾在美国和欧洲各大歌剧院主演《弄臣》、《拉美摩尔的露契娅》、《唐璜》、《丑角》、《卡门》、《假面舞会》等二十多部歌剧,跨度从十六世纪的蒙特威尔迪到二十世纪末的马克·阿达莫。多次与费城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顶级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德沃夏克《感恩赞》及阿达姆斯《尼克松在中国》。在美国、芬兰、新加坡、香港和北京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芬兰米利亚姆·海琳国际声乐比赛的头奖获得者,也是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至今唯一的华人金奖得主。多次担任国家级声乐比赛的评委。
刘半农赴欧留学,突然由一员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变为一名海外游子,感慨万千,于是借诗抒怀。这首诗通过对四季景物的生动描绘,形象地表达了热恋祖国、思念故人的炽热情感,洋溢着青年勇于冲破封建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刘半农诗中灼人的思念故国故人的热烈感情,在当时同样旅居国外的赵元任心灵上激起了强烈的共鸣,于是,他在深刻领会歌词内涵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音乐手段,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音乐,谱出了一首为几代人所心动的艺术歌曲。 赵元任不但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学家。正因如此,它在歌曲创作中,特别注重音乐的歌调与歌词的字调的和谐统一。他指出:外国语言只讲求轻重音,而没有四声、平仄的讲求。“在中国轻重固然也须讲求,但不必像外国那么严格;可是字的平上去入,要是配得不得法,在唱时不免被歌调儿盖没了,怕听者一方面不容易懂,一方面就是懂了,听了也觉得不自然。”为了使乐调与字调配得得法,他又指出:“平声字总是倾向于低音平音,仄声总是趋向于高音或变音(就是一个字唱几个音)”,因此,“遇到平声字旋律就用比较长一点儿的音域,用较为下降的几个音。凡是遇到仄声字的时候,旋律上就用比较高的音,或是变动很快,跳进很大的音。”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他正是运用仄高平低的原则处理了“天上”、“头发”、“银夜”、“月光”、“海洋”、“落花”、“枯树”的乐调的。此外,平声字相连时,多用先高后低的曲调,如“微风”、“微云”等;仄声字相连时,多用先低后高的曲调,如“恋爱”、“水面”、“水底”、“野火”、“不想”等。这些得法的运用,确实使歌词重要的字调和乐调配合得得法得体,产生了字正腔圆的理想效果,使人不但听得懂,而且也听得自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