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传真》一书的养生观 ——张东宝
《寿世传真》一书(该书于1986年10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吴林鹏点校),是清代徐文弼在广泛搜集前人著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而撰写的一本养生学专著。书中内容包括按摩、导引、气功、四时调摄、饮食宜忌、延年方药等等,丰富而又全面;不仅可供医学研究之参考,而且对于临床医生和中老年读者都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寿世传真》一书的作者徐文弼,字勷右,号鸣峰,江西丰城人氏,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曾任河南伊阳知县。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钦赐国子监司业、113岁的香山老人王世芳在为该书作序时说:“余既喜其成书之意与鄙见适合,又嘉鸣峰真能以寿身者寿世,其言尤信而有征也。……今视此编,于颐性全真之道,却疾延年之方,莫不撷其菁华,导以窍要,明白简易”。如果“学者诚手一编”,则“人不必仕与隐,地不必喧与寂,随时随处尽可用功,进之可观九仞之成,退亦不失一溉之效”。下面,我简略地介绍一下该书的养生观,以供现代人参考。 该书云: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若晚年得悟,防患补益,血气有增,而神足身泰,可以永年。 云:人年纪一老,则百节病生,四体皆患,即此便是苦狱。平日若肯趁早用功,便可免此苦狱,奈何明知而故不为,岂不可悯!分明一条好活路,为何不走? 云:天下不乏自命大丈夫,逞掀天揭地之才,侈高谈阔论之技……究之大限一到,不免与微尘片影消灭无踪,可悲可叹! 云: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亦犹是也,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此诀传自先哲,至平至易。……此道人人皆能,而人不皆行者,其故有三:一则倚恃壮盛,病苦未形,虽劝导之,而亦不肯行;二则经营职业,用尽心力,苦无功夫,虽也欣慕之,却无暇去行;三则体气衰疲,举动维艰,虽也追悔之,即终于来不及行。人果坚其信心,策其懈志,一心念及此身宜保,防患未然,如饥之需食,寒之求衣,未有不得饱且暖者。……与其疾痛临身,呻吟卧榻,寄命于庸医的瞎治盲疗,或乞灵于虚幻之神的祈祷,何如平时习片刻之勤,免后日受诸般之苦。 云:吾人一身所恃,精、气、神具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故修养之术保全三者,可以延年,是以谓之三宝。可惜,每人一身一家之事应接无穷,心役形劳,不知调节,恃年力之壮,任意不以为困,何知衰疲之因,死亡之速,由此而致,令人形槁体枯,专求草根木叶之药物以活命,又怎么可能凭恃呢?故当于每日起居时抽暇行动,则身无过损,而气可日充,精可日蓄,神可日养,疾可自此却,年可自此延矣。 云:通天达地,出化入神,只是一个心。故治心者要先知收心。心不内守则气自散,神自乱,精自耗。 云:所谓思虑者,乱想耳。只是将以往未来之事,终日牵念。故知事未尝累人心,乃人心自累于事,不肯放耳。 云: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疲,夜间一睡,一点灵明又为后天浊气所掩,安得复有澄定之时? 云:世人一生,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微细等物,无非己之所有,举眼动步,莫不顾恋。且如纸窗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小,被人拿去,犹有吝意。一宿在外,己念其家;一人未归,己忧其失。种种事物,无不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弃,虽我此身亦弃物也,况身外者乎? 云:人生顺逆得失,即盈虚盛衰之理。然造化能苦我以境,不能苦我之心,是只厄其半也;若境苦而我心亦缘境俱苦,谓之全厄。明明厄可减半,我自愿受其全,岂非痴汉。 云:仰观宇宙之广大,俯察身世之微渺,内视七情贪恋之虚想,外睹六亲眷属之幻缘,如一浮萍泛于巨海,一水泡消于大江,此何用去着意安排?倘若沉于缠绵,徒以困疲终其身,此之谓“人茧”。 云:宇宙世界乃一大戏场。离合悲欢要看假些,功名富贵要看淡些,颠连困苦要看平常些,时势热闹要看冷落些。若认真,当顺境则心满气扬,当逆境则情伤魄丧,到得锣鼓一歇,酒阑人散,漏尽钟鸣,众角色一齐下场,那时谁苦谁乐? 云:问:如何得心清?答:谁令你浊?问:如何得心静?答:谁令你动?凡人起一切事,本由自心;止一切事,亦由自心。作如是想,自然清静矣。 云:触事之心,未能不动,但须如谷应声,即应即止;如镜照物,物来则照,物去不留。治心者时时内观此心,即谓之觉,一切烦邪乱想,随觉即除。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觉来则念止,此妙诀也。以一觉止一念,久久纯熟,自然无念有觉。只此觉止二字,是入清静境界的道路。 云:将躁而止之以宁,将邪而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于此习久,则物显于外,神安于内,不求静而心自静矣。人居尘世,难免营求,虽有营求之事,而无得失之心,故有得无得,心常安泰。 云:人固不可不知虚生之忧,亦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不可不行步步求生之事,尤不可不存时时可死之心。 云:多忧思结,气将沮也;其气沮,神将索也。多阴而少阳,将从阴而下沉,不能从阳而上升也。此近死之兆。 云:有一乐境界,便有一苦境界相对待。有一得意事,便有一失意事相乘除。犹昼夜寒暑之循环,无偏倚也。故盛满者不必喜,知必有困厄之时;困厄者不必忧,知必有亨通之日。宜远观百年之兴疲,无近拘一日之荣枯。古人有除烦恼歌曰:百年偶寄,何苦烦恼,天地缺陷,人生皆有,生初坠地,哭声一吼,身落尘世,烦恼居首。烦字从火,内焚外燎,脏腑焦燥,形貌枯槁,精因之摇,神因之扰,气因之丧,寿因之夭。人固明知,烦恼自讨,气性之偏,习而难矫,执迷者多,醒悟者少。当烦恼时,心境内照,譬如比身,冥冥杳杳,坠地以前,归土以后,此身俱无,烦恼尽扫。持诵斯言,永年可保。 云:人生世间,自幼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故谓之缺陷世界。积贮愈厚,计虑愈深,劳苦愈甚。宅院园田,为子计,又为孙计;致使饮食失调,夜眠难寝。为官小,则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险祸叵测,回想官小而受安稳之福,真仙境矣。布衣粗食,举家安泰,惟恨不富;及至金多,而经营劳困,惊惶忧恐,回想先前无事时,一家安泰,真仙境矣。身强体健,则恨欲不称心;一朝疾病缠身,卧床寝席,百般痛苦,回想健康之时,真仙境矣。无奈人只见一层,不见二层也。 云:何谓“十八伤?”答:久视伤精,眼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塞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睡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卧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久坐伤脉。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笔者注:但有意念的站桩却非但不伤骨,还有强骨之能,所以有“百练不如一站”之说)。久行伤筋,行以筋为为用,故伤筋(笔者注:八卦掌重点训练两条腿,故有“百练不如一走”之说。这种灵活机动的转走训练,被人称为“活桩步”,或叫作“活步气功”,具有较高的健身作用。无论站、坐、卧、行,处于练功态则养;处于平常态则伤)。 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伤津。又,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房事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于命门,化精以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而死。 该书作者自言:“愚年齿届衰,而体气仍旺,耳听、目视、手持、足行,且有壮盛同辈所弗及者,诚得之于已,信而有征。故不怕大费口舌,以祈求寿身者寿世,愿无负此婆心焉,则幸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