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方戏曲集锦(大腔戏)

 文化龙乡 2015-04-11

下载 (49.37 KB)
2012-9-24 13:13

       大腔戏也称大门腔,据记载距今已有670多年的历史,它是福建省解放以来发现的最古老剧种,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现仅存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
      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大腔戏,也称大门腔。永安大腔戏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明景泰年间,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而后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及道士音乐,创立了大腔戏班。随着熊姓家族部分成员向周边地区的迁徙,大腔戏传播到了大田、尤溪、沙县等地。
大腔戏粗犷古朴,唱腔结构为曲牌连套式,起伏大,音高亢,唱时大小嗓结合,"字多腔少,一泻而尽"。唱词多为长短句格式,属中洲音韵。锣鼓是大腔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戏班一般由15人组成。舞台陈设很简单,仅有一桌二椅,化装用色也只有红、黑、白三种。服饰则根据不同角色,设计出别具一格的"顺套",成为大腔戏的象征性服饰。
      大腔戏行当分“四门九行头”,四门即生、旦、净、丑;九行头即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以后又增加老旦和贴旦;后台5人,戏班一般由15人组成。锣鼓干唱,后台帮腔,唱白均用“土官话”。传统剧目有100多个。永安青水乡的大腔戏,常演的有《白兔记》、《金印记》、《中三元》、《葵花记》、《玉桂记》、《鲤鱼记》、《黄飞虎》等。其中《白兔记》手抄本上注有“顺治甲申年(1644年)正月”字样,系福建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戏曲舞台手抄演出本。大腔戏的发掘和整理不仅对我国传统戏剧的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揭开了1180多年前,唐长庆二年(822年)前的荆州楚国古音三音歌的奥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