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方戏曲集锦(梁山灯戏)

 文化龙乡 2015-04-11

下载 (38.08 KB)
2012-9-25 22:45

梁山灯戏《送京娘》八十年代初演出照

       梁山灯戏,因梁平县史称梁山县而得名的地方戏剧剧种。梁山灯戏多于春节、灯节、社火、庆坛等民俗活动期间在民众聚居区上演,特点是小、喜、闹,场面不大、情节简单、人物很少。梁山县即今重庆市梁平县,因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更名为梁平县。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梁山灯戏,起源于梁平民间灯班的“玩灯”和“秧歌戏”,综合了“玩灯”的舞蹈动作与“秧歌戏”的说唱表演形式,外地人称“梁山调”,本地人叫“端公调”、“包头戏”(解放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称“包头”)。它来源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吸取了梁平民间文艺的精华。过去,梁山灯戏的“编剧”,都是农民,自编自演生活琐事,颇具山乡风情、田园牧歌、家庭趣事、民间逸闻。剧中人物多是村姑、农夫、樵夫、侍从帮工、小手艺人、算命瞎子、和尚乞丐等下里巴人。传统剧目多是口授心记,短小精悍,但结构宽松,利于在演出中随机再创作,即在故事情节大致不差的前提下,艺人可以在台上临时开韵子、搭韵子,甚至与观众直接对话,这就要求灯戏的道白、唱词通俗易懂,地方口语突出,且音韵平仄也极富生活气息和幽默感。
      梁山灯戏将本地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杂耍的精华溶为一体,形成了神奇的特色。它同时具备了梁山农民口头文学的风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灯、车车灯的舞姿,年画、兰花印布的美术效果,以及民间杂耍的技巧。
      梁山灯戏的剧目较为丰富,总数在200个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发》、《送京娘》、《湘子度妻》、《请长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