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34)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白雾村既是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开辟的“西南夷道”上的重要驿站,又是明清时期的“万里京运第一站”,京铜营运、通运利国是白雾古村的重大历史渊源,整个村历史格局完整,古建筑、民居、寺庙、会馆等各类历史古建保存完整,极具中国古镇特色。
娜姑镇位于曲靖市会泽县西北部、金沙江东岸、以礼河西岸,地处川滇交界、两省三县一区结合部,礼河电厂厂部的驻扎地,东距会泽32千米。
娜姑古镇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是镇政府所在地,但真正的娜姑古镇则是白雾村。白雾村位于娜姑坝子东南端,保护规划面积0.53平方千米,历史上很长时期都是娜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距县城19千米,早在西汉时期就是军、商往来的要道驿站,是古螳琅县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明朝中后期东川府(今会泽县城)铜矿的大量开采,娜姑白雾作为各矿区后勤供给地和陆运京铜的起点干线,受到铜商文化强有力的推动,经济、文化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逐渐成为会泽县西部的商贸重镇,并形成南铜北运的大站和明、清王朝铸币铜料的主供地,有“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历史美称。
汉代铜都会泽的辉煌使明清时期的白雾村十分繁华,各省前来押运、采购铜的官员特使、商人等常驻于此,并建会馆、祠堂、庙宇等10多座,商号150多家,留下了一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绝大部分古建筑均集中于白雾街。白雾街长200多米,宽5-6米,在不到1000米长的街两边遍布了20多座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除了寿佛寺、云峰寺、三元宫、万寿宫、文庙、财神庙、太阳宫、祠堂、大戏台、天主教堂等古建筑坐北向南排列外,保存完整的古老民居鳞次栉比,组成规范的集镇市容。建于明代晚期的寿佛寺(湖广会馆)占地1950平方米,用材粗大而古朴庄重。清代晚期的天主教堂占地1225平方米,土木结构,中西合璧而独具特色。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文庙在众多的古建筑中首屈一指,为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典雅别致,结构独特,具有浓厚的清代中期建筑风格,东西阁楼互为依托,独具匠心,天子台衬托出大殿的庄严肃穆,其技艺精湛可谓巧夺天工。虽名为文庙,实际上聚孔子、关圣和文昌于一堂,所以也称三圣宫。三圣宫自建成后娜姑即在宫内置办公学,为其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娜姑民间文化团体“崇正学社”亦活动其中,现在这里是白雾村小学学堂。白雾村的典型民居有“陈氏住宅”,它是民国时期原白雾镇民团团长陈炳的私宅,属于“一颗印式四合五天井”建筑,建于1945年,占地1100多平方米,正面有最具当地民居建筑特点的“猫弓墙”,顺高高的石阶而上,两进院,是典型“四合五天井”和“走马转角楼”建筑形式。
此外游客还可以参观现保存完好的两条铜运古道:一条是蒙姑坡铜运古道,位于娜姑镇西25千米盐水河大峡谷内,全长10千米,随山势盘旋而上,其中石匠房山涧桥头一段古道开凿在悬岩峭壁之上全为隧道;另一条是云峰铜运古道,位于娜姑镇西北部,距县城约30千米,该道开辟于明清以前,现仅存娜姑镇大闸至云峰长350多米、宽仅2米的一段,用不规则红沙块石铺成,上坡及弯道之处,均铺砌成台阶,路面石块上马帮蹄痕累累,其历史之久可见一斑。还有位于会泽县城北60千米处的小江口,这里是金沙江、小江两江流域交汇的地方,位于两省四县交界处,也是历史上诸葛亮南征渡泸(金沙江)的渡口遗址,以及清末太平天国石达开渡江的地方和红军长征渡金沙江的地方,是古时会泽铜和铸币运京的主要通道,以礼河发电厂梯级电站之一的四级电站就坐落于此。同时还可以游览风光旖旎的以礼河,身临这美丽如画的青山碧水,呼吸清新爽心的新鲜空气,常常令人流连忘返。
识会泽从白雾街开始
会泽是一座文化名城,素有“西有丽江,东有会泽”之称。这里有一个叫“娜姑”的古镇。在娜姑镇前有一大块平整如镜的农田,它被周围的大山严严实实地裹着,而山脚下是一圈白屋子。
娜姑镇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上有条著名的白雾街。在不到一公里长的街两边,遍布了二十多处古建筑(居然还有天主教堂)。当地人叫娜姑镇作干沟,这里是红军长征时招募红军最多的地方。
白雾街还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和古朴的味道……

- 01 -
娜姑镇之名,原为彝语“纳姑”,“纳”为黑,“姑”即原野或土地,意为“黑色的土地”或“黑色的坝子”。而真正的娜姑古镇,就是坝子东南端安静的白雾村。 白雾街,历史上很长时期都是娜姑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直至镇机关于1976年迁到甘沟街时止。早在明代中后期,这里就已经形成影响颇大的集镇规模,逐渐成为会泽县西部的商贸重镇。 白雾村主要街面为东西走向的一字街。由于铜商的影响,使它获得了“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历史美称,会泽的铜从这里源源不断进入四川会东,是络绎不绝的马帮进出,给这个乌蒙山中的小坝子带来繁荣。厚重的历史积淀,物化成娜姑灿烂的人文景观——一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娜姑镇绝大部分古建筑均集中于白雾街上,整条街面较为平缓,宽不过五、六米,长也就两百多米,除了寿佛寺、三元宫、张圣宫、万寿宫、文庙、财神庙、太阳宫、祠堂、常平仓、养济院、大戏台、天主教堂等古建筑坐北向南排列外,其他如马店、驿站、青楼、各类店铺、典型民居鳞次栉比,组成规范的集镇市容。

- 02 -
白雾村保存完好的古老民居民宅达3000余户。明清时期的白雾村十分繁华,各省前来押运、采购铜的官员特使、商人等常驻于此,并建起了会馆、祠堂、庙宇等10余座,商号150余家。接待着本省同乡,供奉着本省神祗,就连洋人也跑来修教堂、传福音。如今这个村仍然保持着滇东北山区集镇古老的淳朴风貌和独特情趣,现保存有21处明清古建筑、12处古墓葬、数十块碑刻、云峰古驿道、石匠房铜运古道。最具特色的是占地1590平方米的寿佛寺和占地1171.71平方米的陈氏民居。如今,这个村仍然保持着古老淳朴,山峦叠翠,古韵幽幽的风貌。

- 03 -

- 04 -

- 05 -

- 06 -

- 07 -

- 8 -

- 9 -

- 10 -

走白雾街上,你会有一种返濮归真的感觉。这里宁静,古朴,老百姓生活平静安逸,与世无争。 能看到一幅幅纯真朴素的生活画卷——忙农活的,晒太阳的,做饭的,缝纫的……村子里的房门都是敞开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外人都看得见。有人说,这里还太穷了,太落后了。其实,这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没有享受太多高科技带来的繁华和快节奏,但他们活的真实、活的自然。从他们的神态和表情中,我们不难看出那种质朴和纯净,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缺乏的东西。

白雾村三圣宫和太阳宫
三圣宫,又称文庙。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占地1991.4平方米,建筑面积1550.35平方米。山门临街,沿中轴线依次建有照壁、门楼、小山门、牌坊、魁楼、大殿、东西配殿及东西厢房等,共三进三院大小七个天井。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清代中期的传统建筑风格。文庙,本来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但这里却不同,他们把文武集中在一起,大殿塑有孔圣、关圣、文昌雕像,文昌背后上方神龛内还塑有相传制造汉字的苍颉。故而称“三圣宫”。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东川知府冯誉骢曾游文庙,登奎楼,吟咏抒情,题诗独寄风雅。
太阳宫,又称通海庙、通海会馆。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占地1563平方米,是由山门、大殿、东西配殿及东西两厢组成的四合大院。庙后即是古镇城墙。大殿原供奉太阳、太阴与禹王塑像,东西配殿供奉伏羲氏、神农氏。太阳宫系滇中通海籍人建造,故称“通海会馆”。整个建设用材粗大,石雕精工,古朴庄重,大器辉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