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散文——王克楠(散文家、评论家)

 虹72 2015-04-11




谈散文——王克楠(散文家、评论家) 


(1)散文有一个符合自己自己心境的题目,和别人不一样的,完全是有必要的,可是在这个方面,恰恰是许多朋友不注意的。可以制造悬念,可以怪异奇崛,可以是叙述性的,可以是反问性的,可以是号召性的,也可以是结论性的。可以起其他性的。

(2)哲学的东西如何出现在散文里,就看一个写作者的哲学素养了,不是硬性地搬,而是融化。结合中国国情的“哲学感”更加重要,对于写作者来说,哲学也是一种感觉。要善于用句号,不要总是逗下去。要善于用大段去表达自己,不要点到就跑,我们不是世界性的哲学家,还没有那样的点到就跑的气魄。

(3)有的时候感到很悲观,反讽和象征,这些在西方文学里普及的东西,在中国文学里还凤毛麟角。心理结构的散文更难站脚,让人感到中国人的思维是直线性的,不转弯,是一个内心活动贫乏的民族。文学是民族学,不从民族的欣赏习惯里找“普及”,恐怕是永远找不到的。

(4)诗,可以不可以帮助散文,可以的,但是,诗歌无法挽救散文。诗歌里的抒情,往往可以败坏散文,败坏智慧。必要的话,可以在散文里重复的,一句同样的话,可以多说几遍,不是罗嗦,而是艺术。

(5)诗歌讲究跳跃,散文讲究流动,可以跳跃一点啊,过分了,读者就读不懂了。读者不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散文什么时候铺张,什么时候收敛,不仅仅是感觉,也是把握的本事。“语无伦次”是不是一种风格呢,是不是一种本事呢,是的,坚决是的。我们太注意清晰的表达了,而人类的许多智慧是无法用清晰的概念表达出来的,而不要说感情了。我喜欢女歌手顶顶瓜的演唱,梦呓一般的风格,你听不清楚她唱的是什么歌词,但是很美,很梦幻,够了嘛。读散文,让读者产生了幻觉,说明了这个读者不是一般的读者。

(6)不要以为读了一点就读懂了一个散文家。心灵的温度需要经常温习。我们给散文寻找各种的结构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还有一种结构叫做——心理结构散文,一种和小说决然不同的全然一新的散文。一篇散文的容量到底有多大,可以承担多大的“信息量”?”“错位”与“间离”是冒险,也是重要的写作技巧。单一空间的写作,无疑是伤害。多维空间的写作,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读,容易被人认为是制造散文迷宫,或者干脆点说,是胡说八道。会胡说八道的人,一不小心成了散文家,嘿嘿。“不过是将现代主义小说、诗歌的技巧和叙述方式引入散文写作,以某种外形式的变化来铺张和扩展散文的容量,”这样的观点,至少是片面。

(7)写作者写散文的时候,有的时候,自己把自己都弄糊涂了,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写的时候,自己把自己迷信了,那是灾难的开始。我觉得老康先生说的是对的:“一句话:人的元素、人的气息、人的气味太少。一位散文作家与另一位散文作家文字面貌不同,不是不同在文字上,而是不同在人的元素、人的气息、人的气味上,即“人”上。把自己的气质写出来,这才是要害所在,也是厉害所在。”但愿我们的散文家都厉害一点吧,用自己的嗓子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要一味传达别人的声音,不管那个人物多么地了不得。

(8)时间就是真理,在中国,1931年 1937年 1968年是无法饶过去的,一个作家的胸怀有多大,就看你能不能正视在这三个年头发生的事情。

(9)表达和感受之间有没有矛盾,当然有矛盾的。表达不能代替感受,感受也不能代替表达。散文写到一定程度上,再讲什么内容和技巧,就是多余了,唯一可讲的是语言的贡献,对于汉语语言来说,就是汉语语言的贡献。你写的一个散文,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是那样丰富和迷人,是你这个国家的人很少运用过的,你就了不得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10)写散文的人,是不是总是用眼睛看事物呢,未必是,好多时候,是用感觉,第六,第七,第八感觉看事物。文字需要敬畏,同时又是自己的奴隶,写者在这两极之间走动。散文一旦把自己弄的太大了,结果反而是小了,这是我四年以来的写作经验。“那些津津乐道于各种感悟、经验的,与散文无关。散文本质是“小”的——通过叙述小个体形形色色的遭遇,揭示我们共同的命运。”沈荣均先生说的是对的。

 

本文转自:第六笔文化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