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言大义(29)| 唐太宗如何骗得《兰亭序》?

 ZYS556 2015-04-11

原文:

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


出处:

唐·何延之《兰亭记》


背后的故事: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那天,是上巳的日子,按照当时的习俗,大家要到水边嬉游,祈求消灾除凶,全年平安。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王生于303年)约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如谢安、孙绰之流、带上家人如王凝之、王徽之等人,一行四十多人到兰亭玩“曲水流觞”。大家一起坐在水边,喝酒吟诗,一天下来一行人一共写了三十七首诗。王羲之将诗汇编成集,取名《兰亭集》。他还应众人之邀,乘着酒兴用绢纸、鼠须笔为兰亭集作了一篇序文。全文共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或《兰亭集序》。


该贴是王羲之的代表之作。据说写作时“乃有神助,及(酒)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全篇飘逸灵动,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其中的二十一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称其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世人公认的瑰宝,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数百年后,唐太宗看到王羲之的书法,惊叹不已。为了一睹为快,为了将这件瑰宝囊入怀中,他下达诏书,说凡有人献王羲之手书《兰亭集序》的,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他从哪儿得来的,都可以封官赐金。


这时候,《兰亭集序》正静静地躺在绍兴永欣寺老和尚辩才的房梁洞里。


原来,王羲之去世后,《兰亭集序》作为家传宝贝在王氏族人里一代一代传承。一直到第七代孙智永,此时已经是南北朝了。智永虽然活了近百岁,但他是出家人,没有后代。临终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


太宗皇帝的诏书下达后,很快就有人密报《兰亭集序》在辩才和尚手里。唐太宗于是召见辩才,开始是好生供养,恩惠赏赐甚多,利诱劝说,想从他口中得到《兰亭集序》的下落。但辩才就是不说,他推脱说:“以前侍奉智永师时,确实见到过《兰亭集序》。但自从智永师去世后,该帖就遗失了,我也不知在哪里”。唐太宗见好说不成,便派人严加拷问,想迫使辩才说出书帖的下落。但辩才坚称不知道在何处。唐太宗也不敢用大刑,万一老和尚一命呜呼,那就真没人知道《兰亭集序》的下落了。无奈,他只好把辩才放回绍兴。


但是唐太宗仍旧对《兰亭集序》念念不忘,常常提及。有一天,房玄龄给皇帝出了个主意,他说:“臣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才艺过人,精于计谋,要不派他去试试,说不定能拿到《兰亭集序》”。太宗于是诏见萧翼。萧翼听了情况后,说:“如果以官府的身份去,一定拿不到,我请求以私人的身份去,但需要王羲之父子的其它两三件书帖”。太宗给了他所要的书帖。


萧翼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和帽子,打扮成一个很潦倒的山东书生模样,刻意选择太阳快落山时踏进永欣寺,然后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偶遇寺里的辩才和尚。


辩才见来客气宇不凡,便上前打招呼,问道:“何处施主光临寒寺?”萧翼彬彬有礼地回答说:“弟子路过此时,特来游历圣寺,在此遇上大师,真是三生有幸!”两人一番客套之后,话语间非常投机。辩才很高兴,留客人住下。晚上两人一起下棋、抚琴,谈说文史,还互相和诗,真可谓是意气相投。辩才和尚对客人的到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第二天萧翼告别时,他还依依不舍地对萧翼说:“希望有空时再来小寺相叙”。


在此不得不感叹辩才的单纯好客以及萧翼的高超演技。


萧翼没有达到目的,当然还会去拜访辩才。没过多久,他就果提着酒再次前往永欣寺。这次,他带着梁元帝的名画《职贡图》给辩才观赏。名为分享,实则是吊辩才和尚的胃口。辩才看了果然“嗟赏不已”。此时萧翼趁机说:“既然大师如此喜欢,我一直沉溺于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至今还藏有几幅。您要有兴趣,我带来给你看看。”。辩才高兴地说:“明天请您带来给我看看”。


第二天,萧翼将二王的几幅帖子带给辩才欣赏。辩才看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


萧翼见辩才上钩了,连忙追问。辩才和尚毫无戒心地说出自己藏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此时内心激动得如江海翻涌,但表面却装出一副不屑的样子,说道:“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会在世呢?你存的一定是赝品。”


辩才见“好朋友”竟然不相信,便说:“智永师在世时,对此帖异常珍惜。临死之际,亲自交给我保存,哪会有偏差?你若不信我可以取给你验看”。然后,辩才亲自从屋梁上的洞内取出《兰亭集序》让萧翼验看。可见辩才和尚对眼前的这个人有多么信任。


萧翼果然是演戏高手。为了彻底打消辩才的戒备,他故意找了点瑕疵,对辩才说:“你看,这不证明是赝品吗?”于是两人争论不休。辩才见萧翼不看好此帖,便不戒备。此后便任由萧翼出入禅房,禅房的童子仆人们也很少过问。


有一天,辩才外出。萧翼见机会来了,便私到辩才房前,对辩才弟子说:“我将东西忘在辩才师房内的座位上,要进去取。”门童为萧翼打开房门,萧翼于是将《兰亭集序》藏于身上,然后迅速赶赴驿站,通知地方官传唤辩才,此时辩才仍未回到寺中。惊慌失措的辩才随官差来到都督府,才知道原来他的“好朋友”竟然是大唐御史。萧翼见了辩才,对他说道:“我奉旨前来取《兰亭集序》,现在《兰亭集序》已取到了,所以请老师父前来作别”。辩才听完此言,一下子晕了过去,很久方才苏醒。


萧翼回到京城,把《兰亭集序》交给唐太宗。唐太宗非常高兴,不但给萧翼升官赐爵,还赏赐了许多珍宝和一座豪宅。


唐太宗对辩才“私藏秘籍、隐瞒不报”非常愤怒,“欲加以刑法”。但考虑到辩才年老,不忍加刑,赐给他谷物三千石。辩才因自己没有保管好老师智永托付给他的“瑰宝”,内心歉疚不已。没多久就患病去世了。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患病,不久去世。《兰亭集序》同太宗喜爱的弓剑等物品一同葬入昭陵。《兰亭集序》的真本,世上却再也见不到了。


唐太宗,这位被世人称为“一代明君”的人,居然凭一己之好,对辩才的私人藏品强要不成,又去派人骗取,去世了还将珍宝带入坟墓,实在有些龌龊。而萧翼,利用老和尚对他的坦诚和信任骗取珍宝,致使老和尚在恐惧与内疚中去世,真可谓是无耻。但是,这种巧取豪夺的事情在人治社会难道还少吗?怪只怪辩才老和尚太单纯坦诚了,他还真应该感谢唐太宗不砍他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