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鸣:人类的三大元精神

 灵藏阁 2015-04-11

 最近因为写作的原因,偶尔并有幸接触到了著名学者黎鸣教授的著作与思想,认为他真正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至于他的名气、影响为什么还不够大,那就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了,属于禁区,不多说,说多了不便,呵呵!但我想,总有一天,他的思想和理论是会得到大家承认的,他的名气、影响是会越来越大的。而且这一天肯定不远了。

黎鸣,1944年生于江西南昌(江西这块土地上,曾诞生了中国中世纪千余年里最伟大的思想家——朱熹,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最伟大的科技家[我在最近主编的一套书里给这些人取了个新名字叫“工学家”]——宋应星,最伟大的侦探家——狄仁杰等),1981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毕业,现居北京,自由思想家、民间思想家,被誉为“思想狂徒”、“民间乌鸦”。黎先生一直从事社会控制论、信息哲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著有《信息哲学论》、《中国的危机》、《问人性》(上下卷)、《问天命》(三卷)、《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西方哲学死了》、《人性与命运》等。

黎鸣先生的思想和学术体系博大精深,三言两语肯定说不完。他最伟大的理论、最深远的学说,就是提出了人类三大元精神的观点。他的得意弟子洪宏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给以了补充与完善,从而更加成熟、完整与科学。

(相对黎先生而言,中国各大学里的那些哲学教授、博士、导师,都是些矮子,他们只会照本宣科、引经据典、翻旧书、读死书、为官方佐证与粉饰,毫无新的创见。只有黎先生才是真正的巨人!建议大家读读他的著作,看看我说的是否对。)

根据黎鸣先生、洪宏先生的看法,人类具有三大元精神,或者说三大原动力,即“求知精神、信仰精神和仁爱精神”。这三种元精神,同样也是人类一切精神性概念的必要且充分的元成分。这三种元精神的不同组合,可以构造成人类其他一切进步和发展的精神性品质。

而对应人类这三大善的、进步的、积极的、发展的元精神的,即三大恶的、退步的、消极的、阻碍的元精神,亦即人类的三大原恶,就是“任性、懒惰和嫉妒”。它们需要信仰、求知、仁爱来将其进行抑制和改造。

此外,人类还有三大不显善也不显恶的中性精神、本能的元精神,它们源于动物并高于动物,那就是“欲望、愉悦、自私”,也可以说人是“性的、享乐的、自我的”。三大中性本能,它可以双向发展。这些中性本能的元精神性,以物质和基因一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体内,若往好的方面发展,就成了善的;若往不好的方面发展,就成了恶的。而人类最基本的三大需求,也就是物质生存、自由和权力和人格尊严。

人类这三大元精神、三大原恶、三大本能共同相互作用,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事情。人类要发展,要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就必须结合、加强、完善这三大元精神,分化、摒弃、消除这三大原恶的坏影响,同时恰当地、合理地控制与运用这三大本能和三大需求。

人类这三大元精神的挖掘者和确立者,这种伟大的人类文化的光荣,分属于古希腊的伟大哲人、古希伯来的伟大先知和古代中国的伟大圣人。

(1)古希腊哲人与求知精神——蓝色,现实主义、真的代表

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为代表的古希腊哲人,最早确认了“善即知识”这个伟大的命题,而且在具体的求知的思想探索方面作出了伟大的榜样。他们首先确定了逻辑思维的形式,发明了概念的定义,创造了推进思维的辩证法;首先对自然问题提供了抽象分析的思考等,从而终于奠定了古代哲学的理论范畴。

人类的求知精神,即以人类自身为万物的尺度,亦即以人类的生存、温饱、发展——总之就是福利和幸福的需求为尺度,对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加以旨在求得一个终极的和谐目标的洞察。目标是无止境的,这种洞察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天地无涯,而知也无涯。

苏格拉底认为,人要想向善,要想有德性,就必须先“认识你自己”。“如果你丢弃知识,你就不会在任何其他事物中找到幸福的王冠”。知识就意味着“善的本质”。

欧洲的英语民族首先获得了这种求知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人类近代文明的新的突破和跃进,是由他们开始的。政治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是最早发生在大不列颠岛的英吉利王国。

信仰精神的本质在于永恒、唯一的真;而求知精神的本质则在于终极、和谐的善。从历史上看,真在前,善在后,真是善的前提,没有真便没有善。

求知精神如同科学精神,它的精髓即为此三条:不迷信、不空洞、不满足。

(2)古希伯来先知与信仰精神——红色,理想主义、美的代表

中东的古希伯来先知最早确认善是对上帝的信仰,而且他们也是最早的唯一神宗教的坚定信仰者。

人类的信仰精神,即人类心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永恒、执著的顽强信念。这种永恒、执著的信念,可以帮助人类处惊不乱,精神专注,拒绝诱惑,执著于某一种既定的生活。

在这里,上帝的信念很容易地变成了真理。真理高于一切,包括世俗的权力,也包括金元的权力。一切人在上帝面前平等,在真理面前平等,在法律面前平等。这种信仰精神,为人类社会引来真理,引来人格的平等,引来近代法律。

没有近代之前中世纪基督教为西方人的信仰精神作为铺垫,便不可能有16世纪的宗教改革把基督教更推向每个人的自发的信仰,从而便不可能有17-18世纪兴起的资本主义精神,甚至也不可能有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兴起。

由信仰精神导致的世界性宗教,除了古希伯来创造的基督教,还有古代印度创造的佛教、古代阿拉伯创造的伊斯兰教等。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不必要有宗教,更不必倒退到去膜拜一个虚无的上帝、佛祖或真主。但人类绝不能没有精神,不能在自己的心中缺少对生命永恒、唯一“真”的信念。

(3)古代中国圣人与仁爱精神——黄色,人文主义、善的代表

古代中国的圣人,以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为代表。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按照朱熹的解释,忠在尽己,恕在及人,亦即推己及人,爱己爱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在全人类的古代文化史中,提出仁爱精神并达到如此思想境界者,孔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人类的仁爱精神,即以完全自由的心态(不受权力、金钱的影响)和出于对审美情感的追求,对他人投入自己的关注,提供自愿的奉献,进行合作的创新。“爱”的实质,在于最自由、最美好的创造性的合作。这里更主要地是指博爱,而不仅是母爱、性爱和友爱;但爱父母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爱父母是最基本的社会或文化的爱。

但可惜的是,孔子和儒家只是提倡了仁爱精神,却排斥了信仰精神,且框死了求知精神,导致中国人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严重缺乏真信仰和真求知,造成中国漫长的中世纪。古代乃至今天的中国人,只知道爱和美,却没有了真和善。

由古代中国圣人创造的仁爱精神,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它更多的是以基础的形态——孝悌精神来呈现,却依然是伟大的,是人类的精神和文明的最重大成果之一。它促使人类把对人的仁爱,特别是对父母的爱,变成自己向善的意志和行动;从而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它成了一种伟大而真实的精神和文明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更主要是表现在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当中,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源于中国的东方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